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2022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92022年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中考历史二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25小题)1.大陆与台湾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有着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发端于几千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所有中华儿女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其主要原因是()A.中华民族主体由炎黄部落融合发展而来B.全体中国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繁衍的后代C.“炎黄”生活地区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D.“炎黄”时期中华大地出现了最早农耕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知,炎黄部落构成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后来又形成中华民族,故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也是发源地,故C不正确。
最早的农耕文明在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就出现了,故D不正确。
故选A。
2.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
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A.老子B.庄子C.孔子D.孟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善于从正反两反面考虑问题,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因此,“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观点最接近于道家思想,故A符合题意;BCD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识记与掌握百家争鸣各派别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下列关于纸及造纸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西汉初期就已发明了可以用来绘写的纸B.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C.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D.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在西汉前期就发明了纸,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因此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表述错误,故B符合题意。
A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
4.《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在这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需要()A.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B.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获得成功C.注意总结经验,改进工具D.农民得科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地区时间北方南方宋初人口100多万户人口230多方户北宋贡献财政收入20%贡献财政收入80%南宋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A.人口大量南迁B.宋朝社会生活C.经济中心南移D.苏杭生活富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北宋初年,北方人口100多万,南方人口230多万”“北宋北方贡献的收入20%,南方贡献的收入80%”“苏湖熟,天下足。
”反映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的首先贡献朝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仰仗南方;南方太湖流域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6.在清代,成为城乡民众一种主要文化活动的是()A.戏剧表演B.武术表演C.诗歌朗诵D.小品表演【答案】A【解析】7.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年代尺上的时间:1842年、1895年、1901年,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由此可知年代时间对应的事件,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正确;但不能反映历史的瓦解,C排除;年代尺表上没有涉及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故不能说“全过程”,A排除;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排除;故选B。
8.1921年3月,李大钊给河南郑州工人讲课。
当时学习的工人姜海世回忆道:李大钊很幽默地说,“工”字下边加个“人”字,连起来就是“天”,工人阶级前途远大。
全中国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将来要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好的中国。
工人们听了都很高兴。
这段回忆说明()A.李大钊建立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B.李大钊向工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C.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D.李大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
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这段回忆说明李大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材料表达的意图不符。
故选D。
9.表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表,据此推断,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表时间工人农民其他1927年4月51%19%30%1928年10%76%14%A.农村革命根据地持续建设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到1928年是国共对峙开始的时候,当时中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大量农民加入共产党,改变了党员结构,A选项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0.历史漫画是历史信息直观形象的表达。
下图所示是发表于1939年的漫画——《这一槌的滋味如何》。
下列对它表达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各种抗日力量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B.正面战场的正规军是日本进攻的唯一目标C.日本侵略者从未侵人过中国内地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宣告彻底失败【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漫画《这一槌的滋味如何》,左图:预备军、正规军、游击队和中国内地军队一致对向日本军人;右图日本军人被这些军队打得很悲惨。
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各种抗日力量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A项符合题意;依据漫画“这一槌”打向日本侵略者,日本进攻。
B项不合题意;CD两项漫画中不能体现,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1.如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示意图。
对这一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A.莫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B.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D.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又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故A符合题意。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是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掌握淮海战役的过程和意义。
12.4月3日,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酸回到祖国。
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无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那场战争是指()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抗美援越D.抗美援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美国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侵犯我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故D符合题意。
抗日战争是1931年到1945年,解放战争是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抗美援越是帮助越南反抗美国的运动,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如下图《敬祝进步》主要反映了()A.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B.三大改造即将大规模开展C.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D.“一五”计划建设热情高涨【答案】D【解析】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22年3月4日在北京开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文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C符合题意;1949年一届政协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故A不合题意;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故B不合题意;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面值最大的拾圆人民币图,人们都习惯称这种面值最大的人民币为“大团结”。
体现这种称谓的政策是A.一国两制B.各民族一律平等C.共同富裕D.西部大开发战略【答案】B【解析】【详解】抓住题干所给信息“大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图(a)的取消以及后来图(b)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C.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D.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粮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而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粮票的消失和股票的出现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正发生变化,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