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史部分先秦时期武术一、武术起源:1生存竞争中技击的萌芽。
“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在人与兽斗的过程中,武术技击开始了萌芽。
既有徒手的拳打脚踢、奔跑、跳跃、闪躲等又有木棍木矛的器械适用,长期的生存竞争,必然有搏斗经验的积累。
伴随着对动作的掌握,技击技巧与武术意识萌生了。
2原始战争促进武术萌生。
人与兽斗是武术萌生的因素之一,而人与人斗则与武术萌生有更为直接的联系。
武术开始萌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的战斗意识、竞争意识的出现。
《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
”《淮南子•道应》“争者,人之所本也。
”认为具有竞争意识是血气男儿的本性。
原始的战争强化了人们的战斗竞争观念。
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戏操练,形成了与原始武术一体的原始武舞。
3原始宗教、教育、娱乐与武术的发端。
武舞。
4原始武器的创造。
石矛、木矛、石刀、石斧(大的称钺,小的叫斧)。
弓箭的发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恩格斯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二、商周时期武术:1铜兵的使用与演进。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加上战争的频繁,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突出表现是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与进步。
使用最多的铜兵是戈和矛。
商代,人们结合矛和戈还创造了戟。
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剑,起源于商代。
殷周战车装备的武器分三类:弓箭为远射兵器,矛、戈为格斗兵器,剑为卫体武器。
商周是华夏文明的第一页,青铜文化的灿烂时代,也是中国武术进入武术文化开端的时代。
2拳搏与角力。
商周时代,是具有一定技巧的拳击搏斗之术形成的开端。
习练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
最早的“拳”,见于《诗经•巧言》“无拳无勇”,勇指勇气,拳指力量。
周代以拳勇代表武艺、勇力,尽管还没有“拳法”之类的词,但拳勇包含了徒手搏击的武艺。
3射术的发展与射礼。
青铜的广泛使用,为制造箭簇提供了优越条件,促进了剑术的发展。
周代,习射成为武士的重要标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家里生了男孩,便在大门左边挂上一张弓,向天地四方射六只箭,象征男孩将来成为守卫四方的勇士。
西周射术发展的另一显著特色,是使射术与礼乐相结合而形成“射礼”。
不同的射礼其实是规格不同的射箭竞赛活动。
实为2000年轻我国体制完备的体育竞赛活动。
不仅有习武健身、寓德于武的意义,而且有丰富的娱乐性,为古代重要的文体娱乐活动。
4武舞。
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
商周时期,虽然二者在发展中各自出现了独特的文化表征,开始了分化,但在舞蹈的艺术性尚未充分发展,而实用性仍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时,武术与武舞有时是难以完全分开的。
武舞的动作组合与武术套路有更多的一致性。
大武舞是包含了许多武术动作的大型武舞,象舞完全是用武术的击刺动作组成的武舞。
5武士教育。
射术是当时武士教育的重要课程。
周代六艺教育中前四相中均有着丰富的武艺教育内容。
六艺教育强调文武兼能,并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但根本目的是培养武士,所以武艺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这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春秋战国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发展;文化学术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战争频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
武术体系得以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武术社会功能向多面性发展;武术技术向多样化发展;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
使中国武术开始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1武术功能多样化。
武术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其社会功能的多样化。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武艺伴随作战方式的变化固然有很大的演变,但更重要的是武术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及健身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
武术社会功能的多样化使其性质发生了变异,突破了单一的军事武艺的局限,从技术到组织,从形式到思想,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使它从较为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色彩绚丽、丰富多姿的武术文化。
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与娱乐性。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盛行的斗剑之风。
从《庄子•说剑》可以了解到:①斗剑的目的不是为了练兵备战,而是为了娱乐,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剑士相斗的观赏,这就生动表明武术具有了竞技性、表演性和娱乐性。
②反映出当时斗剑已具有较完备的体制:有专门的剑服;有选拔制度;有比赛方法和奖励。
③当时已出现以斗剑为业的剑士一一职业剑士。
④《说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通过庄子这段剑术理论,反映出当时斗剑技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
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
而秦更名角抵。
”说明以武为戏,来源于春秋战国重视武力的时代风尚,使练武与娱乐相结合,既增加了习武的机会,又提高了武术竞技的兴趣,促进武术向着多功能的社会效应发展。
2武术技艺的多样化。
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
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的分流,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阵战的特点是集体性、单一性与实用性,日常武艺则呈现出以个体性为基本特征,并由此产生出技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民间武术所发展出来的种种进退开合、闪展腾挪及套路花法等等,在战场上是无用的。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因多种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武术,其技击技巧是以个体性为基础的,并在个体性前提下发展出武术技艺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以个体为特征的武术有着极大发展,其原因是社会日常生活中对武术的需求增多的结果。
文士兴起,武士“侠士”出现。
(《韩非子》所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侠士们言必信、行必果、扶危济困、重义轻生。
他们都有高超的武艺,使民间武术在技术上更为多样化并更趋成熟。
在器械中,剑术得到格外的重视和发展。
铸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当时出现了一些武艺高强的世家,还以传授武术而著名。
司马迁祖先“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3武术意识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武术开始形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其重要标志之一是自觉性武术意识的出现及武术理论的初步形成。
所谓自觉性武术意识,主要表现为武术竞技意识、武术伦理意识以及武术理论认识等方面。
人们这时有一种从事武术活动、参与武艺较量,以追求战胜对方的满足感。
这种通过武术活动来体现人们自我实现的愿望,便是武术的竞技观念。
把通过武艺竞技取得胜利与人们的英雄观、欢乐满足感、荣誉感及审美感等一系列社会心态联系起来,便是武术获得多方面社会功能的心理契机,也是武术竞技能实现多方位社会需要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武士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还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崇敬强者、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
反映出武术的伦理思想,表明伦理意识是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崇尚伦理道德是华夏民族的特色,在武术中的表现即为对武德的重视。
随着武术多功能发展及技术日趋复杂与完善,从实践中来的武术理论开始形成,中国武术史上最早的武术理论,就是此时的剑术理论。
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女“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庄子•说剑》中的著名击剑理论“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这段击剑要领被视为武术技击理论的纲领,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击剑,可以看成是整个武术的一种战略战术理论。
思想是:故卖破绽,邮递来攻,因敌应变,后发制人,夺取胜利。
这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理论思想之一。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在武术实践的推动下,武术理论开始出现并逐步得到发展,且称为中国武术体系已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先秦诸子与武术1儒家与武术。
孔子是一位勇力非凡的武士,精通军事武艺射、御之术。
虽然主张“仁政、德治”,但是强调文武兼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完人”。
先秦儒家对中国武术的深远影响还表现在儒家的“仁爱”观念。
它构成了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
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
至今仍使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论语中说“仁者必有勇”,“勇而无礼则乱。
”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就必须纳入一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原因。
2墨家与武术。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是也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与不义。
弟子均精通武艺,并恪守信义,重义轻生。
其“侠以武犯禁”的犯禁,正是为了坚持正义而敢于置法规于不顾的仗义行侠。
形成了“武侠”的思想。
3道家与武术。
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武术的本质。
在方法论方面,中国武术主要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
庄子论剑和越女论剑的理论,都是道家这些观点的生动体现。
4兵家与武术。
两者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关系密切,因为二者的根本特征都是技击的运用。
中国武术的战略战术思想直接源于《孙子兵法》。
主要表现在以下8各方面。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③“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即兵不厌诈。
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⑤“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⑥“兵因敌而制胜”。
⑦“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⑧“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
”5阴阳家与武术。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
阴阳哲学的动静、虚实、刚柔、开合、进退、内外、起伏、显藏、攻守等概念在武术理论和技术中得到极为广泛的运用。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影响了形意拳。
五、先秦民族武术的交流。
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中国武术,实际上是以汉民族武术为主体,在长期民族文化交流中,融汇了多种民族武术所形成的。
我国骑射始于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大规模学骑射、用骑兵,特别是以骑射为尚武精神的代表,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前221—公元280年)一、秦代收兵与汉代尚武。
汉匈战争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更直接促进了军旅和民间对武术的重视。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史上最值得的注意的是:武术著作大量出现;武术形成为初期流派;刀渐而取代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白^地位,剑逐渐转移至非军事用途并继续发达;汉刀、汉代的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这时东彳日本。
秦统一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为十二铜人。
对民间武器的收缴非常彻底。
汉朝匈奴的频繁入侵,使其非常重视武备,促进了武术本身的发展。
汉代弩箭的发达,显然与汉匈战争开大阵直接相关,而刀取代剑的地位,则与刀更适于骑兵劈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