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合专题线索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形成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进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美苏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显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显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走向多极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进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猛烈。
(4)两极格局解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多极化趋势增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进展的趋势不断增强。
横向链接1.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更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大体特点: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
(2)国际格局的变更①第一次: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缘故: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照;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从头瓜分世界前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域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取得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一起支配之下。
②第二次: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
缘故:二战后,国际力量对照发生重大转变;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峻减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对抗的国家。
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依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大体原那么,从头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成功,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③第三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进展。
缘故: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终止。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本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中国地位:在多极化趋势进展进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成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2.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时期特点及其成因(1)第一时期①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缘故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进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②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
建国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方针,签定《中苏友好同盟合作条约》。
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缘故是两边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合和苏联企图操纵中国。
(2)第二时期①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缘故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②中苏关系严峻恶化。
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要挟,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至宝岛事件)。
(3)第三时期①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专门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两边矛盾突出。
其缘故是美国仍没有舍弃霸权政策。
②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
其缘故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繁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舍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例1战后国际格局——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域进展的特殊性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的东扩,西方文明的阻碍还在扩大。
但这两个东扩还不太一样。
前者是战略性的,后者加倍偏重于制度性,欧洲人的头脑里还有罗马帝国的影子。
这要紧反映了( ) A.欧洲两种社会制度的猛烈对抗B.美国对西欧操纵的强化C.西欧实现欧洲统一的历史情结D.西方文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可采纳排除法。
1991年苏联解体,欧洲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终止,而欧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故排除A项;美国对西欧操纵的强化只能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东扩”这一信息反映出来,具有片面性,故排除B项;西欧实现欧洲统一的历史情结只能由“欧洲联盟的东扩”这一信息来反映,具有片面性,故排除C项;由“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的东扩,西方文明的阻碍还在扩大”可知,西方文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
故D项符合题意。
例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承认多极化进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20世纪60~7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顶峰期。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对抗事件。
美苏争霸态势因两边战略力量的起落而产生了专门大的转变,并由此而致使了国际战略格局的转变。
以下图示能够准确反映那时国际战略格局的是( )答案B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走向联合;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
这些因素推动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进展。
故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皆表现得不够全面,故排除;D项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排除。
例3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国际关系的必然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后,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相伴随的,还有“非极化”趋势——“极”之外的力量不断进展壮大,致使“极”活着界政治中的地位下降、阻碍减弱的进程。
这是因为( )①第三世界开始兴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全世界化整体上有利于中小国家的进展③新的科技革命给中小国家带来的机缘④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进展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明白得分析能力。
第三世界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刻不符,排除①;全世界化整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排除②,应选B项。
例4世界格局的趋向——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关于以后多极化格局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美、日、欧、俄、中、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进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B.国际政治经济进展的不平稳C.美国实力的虚弱D.一超多强局面的大体瓦解答案B解析之因此会有“三极论”“五极论”“六极论”如此的不合和争辩,是因为世界政治格局仍然处于猛烈的变更当中,新的政治格局仍然没有形成,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进展的不平稳。
A、C两项只是显现多极化的缘故之一,都不是题干反映的本质问题;D项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
B项符合题意。
排除法是各科解答选择题的通用方式。
它能够做为一种大体的审题方式,从排除的思维去得出答案,亦可做为一种验证方式,反证一下得出的答案是不是正确,以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例题(2021·新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进展的一个趋向,最能表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审题思路第1步:先排除最明显错误的选项:C选项是列强侵华战争,与现代化无关。
D选项,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都是旧式的农人运动,不合乎现代化潮流。
第一排除C、D两项。
第2步:排除易混易错的选项:A选项中的戊戌政变在概念上与戊戌变法不同,易被误以为戊戌变法,它不是现代化的表现。
清末新政有现代化的气息,但三者构不成一个现代化进程。
A项可排除。
第3步:确信答案项,B选项为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现代化从经济到政治、从工业化到政治民主化的进展历程。
答案B[针对性训练1] 1947年3月,杜鲁门在致国会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自由国家”针对“极权政体”采取的举措之一是( )A.支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B.成立经互会打破经济封锁C.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打算D.成立华约对抗北约审题“自由国家”指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权政体”指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
A、B、D都是在苏联组织的支持下所为。
C指马歇尔打算,马歇尔打算是美国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忙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的。
答案C[针对性训练2]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份”。
在国际舞台上表现这一声音的历史事件有( )①1948年马歇尔打算提出②1951年欧洲煤钢一起体的成立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④1967年欧共体成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审题表现戴高乐观点的历史事件应该是欧洲走向联合,排斥美国的史实。
①和③表现了两极格局下美国对西欧的操纵,故排除。
答案C[针对性训练3] 德国能够算是冷战中最要紧的争端核心,而柏林墙那么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
对柏林墙的成立和倒塌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A.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昔时成立的柏林墙是德国割裂的象征B.柏林墙的成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割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C.联邦德国并入民主德国实现两德统一加速了柏林墙的拆除D.东德参加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折射出它给德意志民族心灵上带来的创伤审题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而柏林墙于1961年成立,排除A;两德统一的方式是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排除C;“东德参加第一次不结盟国家会议”不符合史实,排除D。
答案B[针对性训练4] 2021年美英颠覆利比亚后,又要挟要军事冲击利比亚,印度爆炸事件,中国周边部份国家如菲律宾、日本等国多次挑起事端,这说明现今世界( )A.要挟和平的因素仍然存在B.大战的危险日趋临近C.恐怖主义主导国际关系D.多极化的趋势停滞审题从材料中可看出,国际军事矛盾、冲突不断,要挟着国际和平局面,应选A。
B、C、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