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结晶技术
成核速率过高将导致晶体产品颗粒细碎、粒度分布宽、 质量低劣。
1、初级均相成核
晶核可由溶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形成。这些粒子的 结合可认为是可逆链式化学反应: A1+A1↔A2 A2+A1↔A3 A3+A1↔A4 ‥‥‥ Am- 1+A1↔Am
晶体的生长经历了以下步骤: 运动单元 ↔ 结合体 ↔ 晶坯 ↔ 晶核 ↔ 晶体
② 若一个溶液中同时存在大小不同的很多晶体 颗粒,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小晶体颗粒逐渐消 失,大晶体颗粒逐渐长大。
3、初级非均相成核
在工业规模的结晶过程中,一般不应以初级成 核作为晶核的来源,因为实际操作时难以控制 溶液的过饱和度,使晶核的生成速率恰好适应 结晶过程的需要。
二、二次成核现象
绝大多数工业结晶器中,二次成核已被认为是 晶核的主要来源。
有机物
N∝1/lnS
(2)碰撞能量E的影响
在很大范围内,产生的晶粒数与碰撞能量成正比。
影响接触成核速率的因素
(3)螺旋桨的影响 螺旋浆对接触成核的影响最大,主要体现在它的 转速和桨叶端速度上。
(4)晶体粒度的影响
晶体粒度大,碰撞能量大,则晶核生成量增加。 (5)螺旋桨材料的影响
3、工业结晶过程中控制成核现象 的措施
二次成核现象。
分批结晶
二、连续结晶
为了达到连续结晶操作的要求,在连续结晶的 操作中往往要采用细晶消除、粒度分级排料和 清母液溢流等技术。
1、细晶消除
方法:根据淘析原理,在结晶器内部或下部建立 一个澄清区,晶浆在此区域内以很低的速度上流, 细小晶粒则随着溶液从澄清区溢流而出,进入细 晶消除系统。以加热或稀释的办法使之溶解,然 后经循环泵重新回到结晶器。 “细晶消除”有效地减少了晶核数量,提高晶体 平均粒度,控制粒度分布,从而提高了结晶产品 的质量和收率。
不稳区的溶液均能 自发产生晶核。
饱和曲线和过饱和曲线
饱和曲线和过饱和曲线
过饱和度S(%): S = (c/c′)×100% 式中:c — 过饱和溶液的浓度
c′— 饱和溶液的浓度
三、结晶过程
1、结晶过程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要经过两个步骤: ① 首先产生晶核;② 晶核在良好的环境中 长大。 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是结晶的前提;过饱和 度是结晶的推动力。
2、临界粒度及粒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同一温度下,微小晶体的溶解度高于粒度 较大的晶体。
临界粒度值是成为稳定的晶核最小粒度, 其值为μm级。它与晶体的表面能及生成能 有关。
Ostwald-Freundlich方程式
ln(c2/c1) = 2γM(1/r2-1/r1)/(RTρ)
① r1>r2 → c2>c1,即曲率半径小的颗粒,溶 解度大。
四、杂质对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
杂质对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有种种表现:抑制生长, 促进生长,改变晶习。 杂质对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途径有以下几点:
(1)通过改变溶液的结构或平衡饱和浓度,改变晶体与 溶液之间的界面上液层的特性,影响溶质长入晶面。
(2)杂质本身在晶面上吸附,产生阻挡作用。 (3)如晶格有相似之处,杂质有可能长入晶体内。
2、产品粒度分级排料
含有晶体的混合液从结晶器中流出前,先使其 流过一个分级排料器,它可将大小不同的晶粒 分离,其中小于某一产品分级粒度的晶体截留 后返回结晶器继续长大,达到产品分级粒度的 晶体作为产品排出系统。 分级排料可控制产品流
清母液溢流是调节结晶器内晶浆密度的主要手段。 清母液溢流有时与细晶消除相结合,从澄清区溢流出 来的母液中,总是含有一些小于某一粒度的细小晶粒, 所以实际生产中并不存在真正的清母液。由于它含有 一定量的细晶,所以对结晶器而言也必然起着某种消 除细晶的作用。
晶体纯度的影响因素
(2)形成晶簇,包藏母液
细小晶体易形成晶簇,而晶簇中常机械地包含 母液,这种情况也称为包藏。
粒度大且较均匀的晶体所夹带的母液较少,洗 涤也比较容易。
产品粒度及粒度分布会影响到晶体产品的纯度。
晶体纯度的影响因素
(3)晶习
晶习是指晶体外形。晶习会影响晶体的纯度。
影响晶习的因素:
在二次成核中起决定作用的两种机理
(1)液体剪切应力成核 (2)接触成核(碰撞成核) 晶核生成量与搅拌强度有直接关系。
1、接触成核
优点:
① 动力学级数较低,即溶液过饱和度对接触成核 影响较小。容易实现稳定操作的控制。 ② 低过饱和度条件下结晶能得到优质产品。 ③ 产生晶核所需要的能量非常之低,被碰撞的晶 体不会造成宏观上的磨损。
三、结晶设备
冷却结晶器 常压蒸发式结晶器 蒸发结晶器 真空蒸发式结晶器
1、冷却式结晶器
(1)搅拌槽结晶器
冷却式结晶器
(2)Howard结晶器
2、蒸发式结晶器
Krystal-Oslo结晶器
(2)到达晶体表面的溶质在适当的晶格位臵长入 晶面,使晶体增大,同时放出结晶热,这是一个表 面反应过程。
晶体的生长
(3)放出来的结晶热借热传导方式释放到溶液中。
可见,结晶既是一个传质过程也是一个传热过程。
表面反应速率与结晶温度的关系很大,结晶温度升 高,表面反应速率加快,扩散速率基本不变,有利 于晶体生长。
接触成核
在工业规模的结晶过程中,接触成核有 以下四种方式:
(1)晶体与搅拌螺旋桨间的碰撞 (2)湍流下晶体与结晶器壁间的碰撞 (3)湍流下晶体与晶体的碰撞 (4)沉降速度不同,晶体与晶体的碰撞
2、影响接触成核速率的因素
(1)过饱和度S的影响 N = f(S) 无机物 N∝S
第十四章 结晶技术
结晶技术
结晶形物质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是规则的, 而无定型物质构成单位的排列是不规则的。
习惯上将形成晶形物质的过程称为“结晶”, 而得到无定型物质的过程称为“沉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晶体性状
晶体具有的性质:
(1)自范性:晶体具有自发地生长为多面 体结构的可能性。 (2)各向异性:几何特性及物理性质应随 方向而有差异。 (3)均匀性:晶体中每一宏观质点的物理 性质和化学组成都相同。
① 溶液性质、杂质和溶剂等
② 操作条件如温度、搅拌程度、冷却或浓缩方式、 pH的调节速度等
3、成核现象
可归纳成三种形式:
(1)初级均相成核:溶液在不含外来物体时自发产生 晶核。 (2)初级非均相成核:在外来物体诱导下产生晶核。
(3)二次成核:溶液中已有溶质晶体存在的条件下形 成晶核的现象。二次成核中又以接触成核占主导。
第三节 结晶操作和结晶设备
结晶产品质量包括纯度、粒度和粒度分布。 结晶操作分分批操作和连续操作。
连续结晶的优点
(1)操作费用低,经济性好。 (2)结晶工艺简化,相对容易保证质量。
(3)生产周期短,节约劳动力费用。
(4)结晶设备的生产能力可比分批操作提高数倍甚至 数十倍,相同生产能力则投资省,占地面积小。 (5)操作参数相对稳定,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成核现象
接触成核(碰撞成核):新生的晶核是晶浆中 已有的晶体颗粒,在结晶器中与其他固体接触 碰撞时产生的晶体表层的碎粒。
晶核生成速率过高,容易导致晶体产品的粒度 及粒度分布不合格。
第二节 结晶动力学
一、晶核的形成
通常用成核速率来表示晶核的生长速度,即: 成核速率 = 新生成晶粒数/(时间×体积溶液) 成核速率是决定晶体产品粒度分布的首要动力学因素。
(1)维持稳定的过饱和度 (2)限制晶体的生长速率
(3)尽可能减低晶体的机械碰撞能量及几率
(4)消除溶液中可能成为晶核的微粒
(5)使符合要求的晶粒得以及时排出
(6)使细晶溶解
(7)改变成核速率
三、晶体的生长
晶体的生长有以下3个步骤:
(1)溶液主体的溶质传递主要靠对流,但在靠近 晶体表面有一静止液层,称为境界膜,待结晶的溶 质只能借扩散穿过境界膜时,才能到达晶体表面, 这是一个扩散传质过程。
连续结晶的缺点
(1)换热面和器壁上容易产生晶垢,并不断 积累,使运行后期的操作条件和产品质量逐渐 恶化,清理机会少于分批操作。 (2)和操作良好的分批结晶相比,产品平均 粒度较小。 (3)操作控制上比分批结晶因难,要求严格。
一、分批结晶
为了控制晶体的生长,获得粒度较均匀的产品, 必须尽一切可能防止不需要的晶核生成,小心 地将溶液的状态控制在介稳区内。有时可在适 当时机向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晶种,使被结晶的 溶质只在晶体表面上生长。用温和的搅拌,使 晶体较均匀地悬浮在整个溶液中,并尽量避免
结晶过程
过饱和度还可以用溶质的浓度差(Δc=c-c′)表 示。
过饱和度的大小影响晶核的形成速度和晶体的 长大速度,这两个速度又影响最终结晶产品的 粒度和晶体粒度分布。
2、晶体纯度的影响因素
(1)母液在晶体表面的吸藏
从结晶溶液(晶浆)中分离出结晶晶体后的溶液 称为母液。 吸藏:母液中杂质吸附于晶体表面,如果晶体生 长过快,杂质甚至会机械地陷入晶体。 吸藏的杂质可以通过重结晶的方式除去。
二、饱和曲线和过饱和曲线
溶解度通常以100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克数来表示。 溶质既无溶解也无结晶,即溶质与溶液处于平衡 状态,此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要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必须首先使溶液成 为过饱和状态。即过饱和度是结晶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