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实验强大总结版

病理学实验强大总结版

IJ3:肝细胞坏死(周围有正常结构,故注意与之区分鉴别,对比着看!)1、低倍镜下肝细胞基本保存完整,看到完整肝细胞结构时即锁定肝中央静脉区!2、高倍镜时可看到坏死灶内肝细胞索结构消失,成为一些相互分离、深红的、形态不规则的小碎块,即为坏死的肝细胞。

3、最终确定准则,看到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多数为深红色)IJ4、脾细动脉玻璃样变:1、低倍镜下见脾被膜、脾小梁、脾小体及脾窦等正常结构。

到此处时注意转向脾细动脉。

2、高倍镜下中央动脉管壁呈明显的不对称性增厚,管壁成均质红染结构,原有血管结构基本消失。

IJ5、肝细胞水变性和气球样变1、低倍镜下见肝脏结构基本保持完整,但明显感觉局部浅染(多为中央静脉周围)。

2、高倍镜下可见部分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浆淡染,可见红染细颗粒样物和一些界限不清的空泡,胞核仍位于中央。

其中体积为正常肝细胞3~4倍,胞浆透明,状如气球的为气球样变的肝细胞。

RP1、肉芽组织1、低倍镜下观察整个切片,可见大量的骨骼肌组织,其上方为创面,可见肉芽组织。

2、高倍镜下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管壁多为单层内皮细胞,管腔较大。

纵切面毛细血管长轴与肉芽组织表面垂直。

可见成纤维细胞(梭形,核椭圆,染色质浅、核仁清楚,胞质丰富)和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还有少量均质红染的纤维素。

HD1、慢性肺淤血一、早期(貌似考试片子是晚期,不是很确定,先写上)1、低倍镜下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腔内充满粉红色均质物质,即为含蛋白质的水肿液。

2、高倍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高度淤血造成的漏出性出血),有的中可见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

二、晚期1、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壁及间质有一定程度的纤维增生。

肺泡腔内水肿不明显。

2、重点是观察胞浆充满棕黄色颗粒的心衰细胞(体积较大,含含铁血黄素)。

HD2、慢性肝淤血1、低倍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窦变宽(正常时肝索:肝窦=2:1,慢性肝淤血时可变小甚至逆转),然后迅速转到门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

2、中央静脉扩张、充血、管壁增厚。

肝窦明显扩张,肝细胞索则被压迫萎缩。

3、高倍镜下见肝小叶周边及淤血区附近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多数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的圆形空泡。

“月锄变形”4、可尝试寻找脂肪变性。

5、之后可拿片子肉眼观,看是否有“槟榔肝”现象??(待判断,以前未有观察)IF2、肾(肝)脓肿1、最重要的是先在低倍镜下区分是肝还是肾,至关重要(除脓肿灶外,有大量正常组织)!!!!2、低倍镜下见其中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

(中间几乎没有别的物质)3、高倍镜观察病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多数坏死变性为脓细胞(二者不好区分)伴有组织坏死、溶解、液化。

4、肾间质(肝门管区)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有积脓现象。

IF3、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1、肉眼观察,中间有空腔,可以初步作出结论(注意也可能是血管、气管等,注意在低倍镜下进一步区分)2、低倍镜下可见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粘膜下层有大量淋巴细胞(甚至可有突破或未突破肌层的淋巴滤泡)。

3、同时在阑尾壁有明显充血、水肿,肌层间隙变宽(水肿造成)。

粘膜上皮见有缺损。

4、高倍镜下各层见中性粒细胞浸润(肌层明显),但未见组织溶解。

IF4、纤维素性炎-----气管白喉1、低倍镜下可见气管壁的三层:粘膜层、粘膜下层、外膜。

确定为气管的标志为看到软骨环。

但重点是气管的粘膜面。

2、低倍镜下见粘膜上皮部分缺失,有红染的膜状物附着且延伸、覆盖于附近粘膜上皮表面,此即假膜。

3、高倍镜下见纤维素红染、交互成网状、嗜中性粒细胞、坏死的粘膜上皮、红细胞等多种成分。

4、固有层、粘膜下层可见充血和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IF5、异物巨细胞反应1、低倍镜下见切片组织的一侧有裂隙状囊腔,囊壁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可见大量多核巨细胞聚集。

(即为异物肉芽肿组织)2、高倍镜下:细胞体积巨大,胞浆宽广,核多个,且多数不规则散布在胞浆,胞浆见被吞噬的红染的角化物碎片。

可见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Langhans巨细胞)。

NP1、食管鳞癌1、低倍镜下见癌组织形成不规则、小团块状、条索状细胞集团(即癌巢),在固有层、粘膜下层及肌层均见广泛浸润。

(有标本可见正常鳞状上皮)2、癌巢周围有结缔组织性间质,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

3、高倍镜下见癌巢内细胞大小不一,核大小不一,染色质深,核分裂像和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

4、可以看到组织间桥和层状红染的角化珠。

NP2、皮肤乳头状瘤1、低倍镜下见肿瘤组织向皮肤表面外生性生长(乳头状突起,根部较窄,形成蒂),要点是先确证是皮肤。

2、高倍镜下可见肿瘤组织形态结构与正常皮肤鳞状上皮相似,细胞无明显异型性,但有组织结构异型性(向表面呈外生性生长并呈乳头状,每个轴心均为含小血管的结缔组织性间质,乳头状结构纵切成分枝状,横切时间质被鳞状上皮包围在中央)。

NP3、平滑肌瘤1、低倍镜下见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的平滑肌瘤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且整个视野均为平滑肌,但是其空间结构较凌乱(结构异型性)。

2、高倍镜下与正常平滑肌相似。

长梭形细胞,胞浆着色鲜红,核呈短棒状,两端钝圆。

3、细胞纵横交织,排列较紧密。

NP4、大肠腺癌1、低倍镜下可见正常大肠结构。

2、低倍镜下癌组织着色深蓝,有大小不等,排列紊乱的腺腔或乳头状结构构成。

3、腺腔多不规则,有大有小,排列紊乱,可见共壁现象。

部分区域癌组织呈乳头状或柳叶状向肠腔腔面生长。

4、高倍镜下见腺腔及乳头被覆的癌细胞层次增多,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一。

胞浆偏嗜碱性,核大小不等,染色质增多,着色深蓝,较多核分裂像和病理性核分裂像。

5、肠壁粘膜及粘膜下层可见陈旧血吸虫虫卵沉着。

NP6、淋巴结转移癌1、低倍镜下可见淋巴结(部分淋巴滤泡等)的正常结构,是确定标准之一。

2、高倍镜下见成片或散在的、胞浆宽的具有异型性的上皮性瘤细胞,有的可见髓窦及髓窦充满排列不规则的腺样结构(其中甚见坏死)或实性团块的癌组织。

3、肿瘤细胞大小不等,圆形,核大,深染,有的胞浆嗜酸性,有的内富含粘液,核被挤向一侧,即印戒细胞。

(有的切片癌细胞大小较一致。

)NP8、甲状腺腺瘤1、低倍镜下见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有纤维组织形成的包膜,紧挨包膜可见被压迫变形的正常的甲状腺组织,滤泡腔呈长条形。

2、包膜内侧为腺瘤组织,主要有瘤细胞组成的小滤泡结构,小滤泡密集,结构较一致,滤泡内可有少量胶质,间质较少,又时可看见出血。

MS1、骨肉瘤1、低倍镜下见异型性明显的肉瘤组织。

2、高倍镜下肉瘤细胞呈梭形、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

胞浆多少不等。

核形态多样,大小不等,深染,核分裂像多见。

常见瘤巨细胞和多核瘤巨细胞。

3、瘤细胞可直接形成片状的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

(诊断骨肉瘤的最主要组织学结构)。

HS3、高血压病肾1、低倍镜下可见肾脏基本结构,可见小部有均质红染(高度怀疑玻璃样变性)。

2、高倍镜下见肾入球小动脉明显玻璃样变。

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叶间动脉和弓状动脉管壁内膜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中膜平滑肌增生,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

3、A细、小动脉硬化引起缺血,导致一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相应萎缩甚至消失,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

另一部分相对正常的肾小球代偿肥大,所属肾小管代偿扩张,有些肾小管管腔见红染的蛋白管型。

3、B细、小动脉硬化引起肾组织缺血,在缺血早期,肾小球充血、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间质淋巴细胞浸润。

少数肾小管管腔内可见红染的蛋白管型。

HS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可用肉眼观看,圆形或椭圆形内部有染色较浅的隆起。

2、低倍镜下可见心肌组织,冠状动脉管壁呈半月形(偏心性)增厚。

3、高倍镜下可见斑块表面有一层纤维帽结构,其下方浅染部即为粥样斑块,为粉红色不定形的坏死崩解物,中间可见胆固醇结晶,底部及两端可见成群的泡沫细胞。

(自己找一下看是否有平滑肌细胞、炎性细胞和肉芽组织)4、中膜平滑肌受压,甚至可发生萎缩。

RS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1、低倍镜下见肺组织内病变呈弥漫性。

(这张片子的重点是确定它是肺组织。

)2、高倍镜下见肺泡腔内充满红色细网状纤维、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单核细胞、红细胞。

肺泡壁毛细血管呈贫血状态,可见有纤维素经肺泡间孔连接在两肺泡之间。

3、部分肺泡内炎性渗出物显示早期溶解吸收变化。

RS2、小叶性肺炎1、病灶呈小灶性分布,即可以看到正常肺组织。

2、低倍镜下细支气管管壁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内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及大量的白细胞等炎性渗出物;较重者肺泡腔内亦可见浆液、红细胞、巨噬细胞。

有的可见蓝染的分泌物(细支气管腔分泌)。

RS4、硅肺1、低倍镜下可见肺组织内多见散在分布的结节状病灶,此即矽结节。

2、多数为细胞性结节向纤维化及玻璃样变结节移行阶段,考试切片(貌似是)可见胶原纤维呈同心层状或漩涡状排列的玻璃样变结节。

其内常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血管。

3、有时可见相邻的硅结节融合形成大的结节状病灶,中间常缺血缺氧而出现硅肺性空洞。

4、肺间质纤维增生。

DS2、慢性胃溃疡病1、肉眼可见切片组织中间有一凹陷,即可确定。

2、高倍镜下慢性溃疡底部由上至下为:炎性渗出层(白细胞、纤维素、成纤维细胞),坏死组织层(红染无结构),肉芽组织层(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炎性细胞),瘢痕组织层(红染、色淡、细胞成分少)。

炎性渗出层和坏死组织层界限不清。

3、瘢痕层深部常可见小动脉管壁增厚及神经纤维球状增生。

4、两侧胃粘膜组织充血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有的两侧呈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变)DS4、门脉性肝硬变1、低倍镜下不见正常肝小叶,只有大小不等的假小叶(看不到中央静脉或偏位的、两个以上的静脉),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

假小叶间有薄层纤维间隔包绕。

2、包绕假小叶的纤维间隔宽窄比较一致,并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3、纤维间隔内可见增生的胆小管,也有假胆管结构(两层立方上皮细胞条索状排列,无管腔)。

4、门管区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血管扩张。

DS5、肝细胞癌1、低倍镜下染色较深处即为癌组织,成巢状、团块状。

2、高倍镜下癌细胞排列呈梁状、索状、腺管状。

3、癌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坏死细胞。

4、癌细胞索间见含红细胞的血窦结构。

周围肝细胞受压,也可见癌细胞向周围侵袭,有的甚至侵入静脉。

可见有肝硬化改变,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

DS6、胃腺癌1、低倍镜下可见大片癌组织,细胞呈腺管状或乳头状结构。

并已浸润胃壁肌层,使肌层分离。

(最悲剧的是看不到正常胃组织,因此可写腺癌)2、癌细胞多成柱状,亦可见立方形细胞,胞浆较丰富,嗜酸性,可见核分裂像。

3、腺腔内可见分泌物、炎性渗出物及脱落变性细胞,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