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目录1综合说明 (6)1.1工程概况及项目背景 (6)1.2水文 (7)1.3工程地质 (10)1.4工程任务和规模 (13)1.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4)1.6施工组织设计 (16)1.7工程管理 (17)1.8工程占地 (18)1.9环境影保护及水土保持 (18)1.10 工程投资概算 (18)1.11国民经济评价 (18)1.12 项目招投标 (19)1.13工程特性表 (19)2水文 (22)2.1流域概况 (22)2.2气象 (22)2.3水文基本资料 (25)2.4设计洪水 (26)2.5分期洪水 (31)2.6泥沙 (32)2.7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33)3工程地质 (34)3.1前言 (35)3.2地质概况 (37)3.3堤基工程地质特征 (42)3.4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46)3.5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48)3.7天然建筑材料 (49)3.8结论 (50)4工程任务和规模 (52)4.1工程建设依据 (52)4.2工程建设必要性 (53)4.3工程任务及标准 (55)4.4工程建设规模 (55)4.5堤线布置及堤距选择 (56)4.6设计洪水水面线及冲刷计算 (57)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60)5.1工程等级与标准 (60)5.2设计基本资料收集 (60)5.3堤防工程总体布置 (61)5.4堤防结构设计 (64)5.5排涝设计 (69)5.6疏浚设计 (69)5.7原挡墙砂浆抹面 (69)5.8观测设计 (69)5.8项目工程量 (70)6施工组织设计 (71)6.1施工条件 (71)6.2施工导流 (73)6.3料源选择 (74)6.4主体工程施工 (75)6.5施工交通设施 (77)6.6施工工厂设施 (77)6.7风、水、电及通讯 (78)6.8施工总布置 (78)6.10施工总进度计划 (80)6.11主要技术供应 (81)7工程管理 (83)7.1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 (83)7.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84)7.3 管理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84)7.4管理设施 (85)7.5工程观测及其他设施 (86)7.6工程管理费和维护费用 (86)8工程占地 (88)8.1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及实物指标 (88)8.2移民安置规划 (89)8.3工程占地处理 (89)8.4补偿投资概算 (90)9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 (91)9.1环境保护评价 (91)9.2水土保持 (93)9.3水土保持概算 (94)9.4综合评价结论 (94)10工程概算 (95)10.1编制说明 (95)10.2编制原则及依据 (95)10.3投资概算主要指标 (97)10.4投资概算成果表 (97)11国民经济评价 (99)11.1概况 (99)11.3综合评价 (101)12项目招标初步方案 (102)12.1招标依据 (102)12.2建设项目招标范围 (102)12.3招标组织形式 (102)12.4招标方式 (103)12.5招标初步方案 (103)12.6资质要求 (103)1综合说明1.1工程概况及项目背景某防洪治理工程位于某村境内XX左岸,地理位置在北纬30°10′50"~30°10′55",东经102°10′30"~30°10′45"。
XX市位于中国某州东南,青藏高原东缘,XX河西岸。
北邻丹巴县、小金县,南连九龙县,东与雅安市隔XX河而治,西与雅江县接壤,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9°08′~30°46′,东经101°02′~102°30′之间。
XX 位于XX市东北部,有S211线通过,工程区紧邻省道,距离XX市区约50公里,距成都316.6km,交通较为便利。
XX“11.22"重大地震发生后,XX市水利基础设施遭受破坏,以堤防为主的防洪体系防洪减灾能力降低,防洪保安难度加大。
在本次地震中某河段受损严重,河道右侧是重要的乡村交通主干道,道路路堤建设初期技术和资金的影响,已建路堤年久失修,导致部分地段道路沉陷,多处路堤垮塌滑坡,危及到车辆及行人的正常通行,现有的工程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洪水隐患。
XX市人民政府提出了:抓紧解决严重制约交通灾后重建和重振经济的灾区水利突出问题,确保满足灾区恢复重建对水利的现实需求,适应震后经济社会总体布局的调整优化,必须把水利灾后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充分发挥水利灾后重建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本次防洪堤工程位于某村境内XX左岸,主要保护对象为XX村居民区的安全。
当前工程河段河堤大部份为河流下切形成的天然河堤,部分段受地震影响防洪堤出现损毁,堤脚冲刷严重,加上XX属历史泥石流沟,因此本工程建设迫在眉睫。
堤防建设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不达标的河道进行改造,确保河道防洪安全,兼顾疏浚和拓宽河道。
本工程堤防全长263.3m,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堤身采用重力式堤防。
本阶段设计堤线基本沿河岸布置,工程区紧邻省道,距离XX市区约50公里,距成都316.6km,交通较为便利。
某防洪治理工程共3段,总长263.3m,均是重建堤防,总工期3个月,某防洪治理工程总投资为116.57万元,其中建筑工程80.69万元;施工临时工程16.97万元,独立费用11.59元,基本预备费5.46万元,水土保持费1.06万元,环境保护费0.8万元。
1.2水文1.2.1流域概况XX系XX河中游右岸的一级小支流,位于某乡境内。
XX发源于XX市东部的背篼山东麓,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10′00〃~102°0′48〃和北纬30°34'00〃~30°36'52〃之间。
流域呈西南向东北条带状,地势西高东低,源近流短。
XX流域集水面积18km2,天然落差为1507m,河道全长5.6km,平均比降260‰。
XX流域属中、高山地形,流域分水岭海拔高程多在2500m以上。
北面与干沟相毗邻;南面与羊厂沟相毗邻;源头为绵延的大雪山,雪山西侧为雅拉河左岸支流发源地。
XX为高山峡谷地貌,发源处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分布广。
XX河流泥沙含量不大,但沟内及岸坡的第四系松散固体物质较丰富,加之坡降大,不仅洪水期推移质较多,而且泥石流也经常发生。
河道河体总体向右岸凸出,流域内山高坡陡,河谷深切,落差大,水流湍急。
河床为卵石和砂组成。
河道横断面多呈“V"型,河道较为顺直。
1.2.2水文基本资料XX流域内无水文观测站点,与其相邻的瓦斯沟(亦名XX河)设立有XX水文站,集水面积1354km2。
本工程水文分析计算以XX水文站作为设计依据站。
1.2.3洪水工程区位于XX水文站邻近流域的XX上,该站控制集雨面积1354km2,采用水文比拟法移用XX水文站设计洪水成果。
根据XX水文站1952~2009年共58年最大洪峰流量系列组成的连序系列进行频率计算。
各系列经验频率按公式计算,根据矩法计算统计参数,选用P-Ⅲ曲线进行适线,确定统计参数,推求设计洪水。
将XX水文站设计成果按面积比的2/3次方移动至工程河段,成果见表1-1。
表1-1 工程断面设计洪水成果表工程区集水面积为18km2。
设计洪水成果采用XX水文站的设计成果按面积比2/3次方计算,见表1-2。
表1-2 工程河段设计洪峰流量成果1.2.4分期洪水(1)XX水文站分期设计洪水从XX水文站历年各月最大流量散布图(见图2-3)上看,瓦斯河流域每年4月随着气温回升,冰川融雪水的补给量和降水量逐渐增加,径流开始回升。
5月降水量明显增多,洪水量级也明显增大,5月为汛前过渡期。
历年最大流量最早出现在6月17日,最晚发生在9月18日,6~9月为主汛期。
10月随着降水量明显减少,洪水量级也明显较主汛期小,10月、11月为汛后过渡期。
12月~翌年3月主要为地下径流补给,为稳定退水期。
根据流域洪水特性及年内分布规律,结合施工要求,将全年划分为4、5、6~9、10、11、12~翌年3月6个分期。
除6~9月采用年最大洪峰流量设计成果外,其余各分期根据XX水文站1952~2009年历年各月最大流量资料,按年最大值选样,并分别进行频率计算。
XX水文站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见表1-3。
表1-3XX水文站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表工程河段分期洪水成果依据XX水文站设计成果11月~次年4月按面积比计算,5、10、6~9月按面积比2/3次方计算。
由于瓦斯河5月末、10月初的流量较大,故将6~9月份的设计成果分别提前、延后10天使用,其余各分期成果按分期使用。
工程河段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见表1-4。
表1-4工程河段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表交,成果合理,可供本阶段使用。
考虑洪水出现的偶然性,建议在使用时,将过渡期及主汛期洪水成果分别提前和延后10d使用。
1.2.5泥沙该流域为XX河上游一级支流,属川西高原区,流域植被覆盖较完整,流域内植被主要是高山草甸,河源地带为灌木丛,间有少量杉木,植被较好。
但流域暴雨集中且强度较大,风力强,干湿季节明显,昼夜温差大。
1、悬移质泥沙统计XX水文站22年实测资料,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为7.96万t,汛期6-10月多年平均输沙量为7.35万t,占年输沙量的92.3%。
用流域平均输沙模数计算的工程堤段的悬移质输沙量,XX站控制流域面积为1354km2,该站具有1960、1964-1966、1970-1974、1976年至今的实测泥沙资料,据统计该站多年平均含沙量0.063kg/m3,多年平均输沙率0.239kg/s,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69.3t/km2。
本工程河段泥沙成果直接采用XX水文站输沙模数成果,经计算,工程区河段多年平均悬疑质输沙量为0.13万t。
2、推移质工程河段无实测推移质资料,推移质按照悬移质的β倍估算,β在山区河流可采用10%~30%,根据地质、地貌,结合流域河流河床组成情况,水流条件,本工程的β值取15%。
工程区河段推移质年输沙量为0.02万t。
1.3工程地质1.3.1地理位置某防洪治理工程位于某村境内XX右岸,地理位置在北纬30°10′50"~30°10′55",东经102°10′30"~30°10′45"。
拟建工程主要续接已建的浆砌石堤防,总长263.3m。
XX属XX河右岸支沟,全长约53.4km,发源于其背后的贡嘎余脉,当地称大力沟山尖,河道蜿蜒曲折,坡降较陡,沿线山高谷深,河谷深切,为深切峡谷,支沟源头区冰川及冰蚀地貌较为发育,多冰碛湖。
1.3.2地形地貌工程区属藏东南,川西等山地冰缘地貌微弱发育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大雪山中段,工程区以东隔XX河观邛崃山脉,其西仰视高大的贡嘎余脉浸水山,地势西、北面高,中间河谷槽地低,区内山势雄厚,沟谷相错,区域内最高海拔为雅拉雪山5820米,工程区海拔2000~2200m左右,望西的雅拉山脉以及折多山海拔5000以上山岭终年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