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程1

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程1

1 目的
制定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程,以规范洁净室(区)的环境监测,确保洁净室(区)的洁净度达到标准。

2 范围
适用于洁净区的温湿度、压差、风速、风量、悬浮粒子、沉降菌、浮游菌的测试。

3 责任
化验室环境检测人员、QA人员、原料车间。

4 引用标准
4.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4.2《中国药典》(2015版)。

5 流程图N/A
6 内容
6.1环境监控简介
6.1.1环境监控对象包括空气、表面和人员。

6.1.2监测项目包括温湿度、压差、风量风速、悬浮粒子、微生物监测等。

其中,微生物监测包括空气微生物监测、表面微生物监测以及人员卫生监测。

(1)空气微生物的测定有浮游菌和沉降菌两种测定方法。

(2)表面微生物监测用来监测生产区域表面以及设备和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量。

(3)人员卫生监测的关键是手套和洁净服表面的微生物监测。

6.2温湿度的监测
6.2.1测试标准
6.2.1.1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药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

无特殊要求时,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6.2.1.2 C级和D级洁净区: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6.2.2测试周期:每天记录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6.2.2.1主要房间都应放置温湿度表,可随时观察温湿度变化情况,并记录。

6.2.2.2由空调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监测,并填写监测记录。

6.2.3当发现监测结果超出标准规定的范围时,应立即通知主管领导和空调岗位人员,对空调系统进行调整,记录并归档。

6.3压差的监测
6.3.1压差表安装在墙上,可随时观察室内外压力变化情况,并记录。

6.3.2测试时所有空调系统应处于连续运行状态。

6.3.3观察压差时,洁净区所有门应关闭,不许有人穿越房间。

6.3.4监测频率:洁净室(区)的压差每天记录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6.3.4监测人员:空调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在动态条件下监测,填写监测记录。

6.3.5监测标准: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10Pa。

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6.2.6当发现监测结果超出标准规定的范围时,应立即通知空调岗位人员和主管领导,对空调系统进行调整,记录并归档。

6.4风速、风量、换气次数的监测
6.4.1采用风速仪或风量罩监测。

风速及换气次数的确定还应满足: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出生产现场A级及需经1分钟自净,B级需经10分钟自净,C/D级均需经20分钟自净,自净后洁净区均能达到该级静态标准。

6.4.2监测频率:A级送风为1次/每季度;C级为1次/每半度;D级洁净区域为1次/年。

新空调运行、停运空调启动、更换高效过滤器或出现异常情况时要重新检测。

6.4.3监测人员:QA及中心化验室检测人员在静态条件下监测,并填写监测记录。

6.4.4监测标准:D级和C级室内进风口实测换气次数应符合规定:D级10-15次/h,C 级15-25次/h,A级单向流风速0.36m/s-0.54m/s。

6.5悬浮粒子数的监测
6.5.1监测方法
6.5.1.1确认洁净区送风量和压差达到要求后,其温度和相对湿度与其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方可进行悬浮粒子监测。

6.5.1.2除受洁净区的设备限制外,取样点应在整个洁净区均匀布置;任何洁净区内不得少于两个取样点。

6.5.1.3在一个区域内应最少取样五次,每个取样点的取样次数应多于一次,而不同取样点的取样次数可以不同,并且每次取样量不得低于2.83L;为了确定A级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m3。

6.5.1.4取样点一般布置在距离地面0.8m~1.5m之间或操作平台的高度;尽量避免在回风口附近取样,而且测试人员应站在取样口的下风侧。

6.5.1.5可根据需要进行静态测试或动态测试,静态测试室内人员不得多于2人,测试报告中应标明所采用的测试状态。

6.5.1.6对于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应在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分钟后开始;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应在净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30分钟后开始。

6.5.1.7填写好测试记录,并评定测试结果。

6.5.2监测设备
6.5.2.1用于悬浮粒子监测的仪器多为光散射粒子计数器和激光粒子计数器。

6.5.2.2用于洁净室(区)空气悬浮粒子测定的仪器设备均应在有效校验期内。

6.5.3监测中的注意事项如下:
6.5.3.1严格按照仪器生产商要求操作和使用设备。

6.5.3.2事先确认洁净区通风系统运行平稳后,方可进行取样。

6.5.3.3监测单向流时,将计数器取样口正向对着气流方向;监测紊流时,宜将取样口垂直朝上。

6.5.3.4在单向流系统中,应采用等动力学的取样头。

6.5.3.5监测系统的选择还应考虑生产操作中物料(例如有活的生物体)带来的风险,应当在设备调试操作和模拟操作期间进行测试。

6.5.4监测频率:
6.5.4.1车间检查频率:原料车间的D级区域:静态为1次/月。

6.5.4.2中心化验室的监测频率:A级送风静态为1次/每季度,动态为1次/每实验;C 级区域静态为1次/每半年,动态为1次/每季度;D级区域静态为1次/每半年。

6.5.4.3空调停运时不监测。

6.5.5监测人员:QA及中心化验室检测人员。

6.5.6新空调运行、停运空调启动、高效过滤器出现异常,更换高效时要全部重新检测。

6.5.7洁净室每年进行一次高效过滤器检漏测试,发现问题应及时修补或更换;修补或更换后的高效过滤器必须做检漏测试。

6.6沉降菌的监控
6.6.1沉降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的温湿度、静压差、换气次数、空气流速必须控制在规定值内。

6.6.2沉降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已经过消毒。

6.6.3测试状态:对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应在空气净化调节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分钟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应在空气净化调节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30分钟后开始。

6.6.4测试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6.6.5监测频率
6.6.5.1 车间检查频率:原料车间的D级区域:静态为1次/月,动态为1次/入冻干箱、出冻干箱、内包。

6.6.5.2 中心化验室检查频次:A级送风静态为1次/月,动态为1次/每实验;C级静态为1次/每季度,动态为1次/每实验。

D级区域静态为1次/每半年。

6.6.5.3新空调运行、停运空调启动、高效过滤器出现异常,更换高效时要全部重新检测。

6.6.6监测人员:QA及中心化验室检测人员。

6.7浮游菌的监控
6.7.1浮游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的温湿度、静压差、换气次数、空气流速必须控制在规定值内。

6.7.2浮游菌菌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已经过消毒。

6.7.3测试状态:对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应在空气净化调节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分钟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应在空气净化调节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30分钟后开始。

6.7.4测试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6.7.5监测频率
6.7.5.1车间检查频率:原料车间的D级区域:静态为1次/每季度。

6.7.5.2中心化验室检查频次:A级送风静态为1次/月,动态为1次/每实验;C级静态为1次/每半年,动态为1次/每季度。

D级区域静态为1次/每半年。

6.7.5.3新空调运行、停运空调启动、高效过滤器出现异常,更换高效时要全部重新检测。

6.7.6监测人员:QA及中心化验室检测人员。

6.8表面微生物的监测
6.8.1表面微生物测试前,被测试洁净室的温湿度、静压差、换气次数、空气流速必须控制在规定值内。

6.8.2表面微生物测试是在生产结束后用接触碟对人员及主要生产操作设备表面进行取样监测。

6.8.3测试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6.8.4监测频率
6.8.4.1车间检查频率:原料车间的D级区域:1次/每班次。

6.8.4.2中心化验室检查频次:A级送风为1次/每实验,C级区域1次/每实验。

6.8.5监测人员:QA人员及中心化验室检测人员。

6.9洁净区执行标准:
6.9.1微生物执行标准标准:GMP(2010修订)
6.9.2 GMP(2010修订)尘埃粒子执行标准:
6.10照度监测
6.10.1洁净室(区)主要操作室的照度为 300 勒克斯。

6.10.2辅助工作室、走廊、气闸室、人员净化和物料净化用室可低于 300 勒克斯,但不宜低于 150 勒克斯。

对照度有特殊要求的生产部位可设置局部照明。

6.10.3监测频率
6.10.3.每年一次。

6.11异常情况的处理程序:
如洁净区的温度、湿度、换气次数、风速、风压、悬浮粒子、微生物等达到警戒限,应及时查找原因,按《纠正与预防措施标准管理规程》(SMP-QA-03-032)进行整改,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生产。

7 修订记录
附录1 车间环境监测频率
附录2 化验室环境监测频率
附录1 车间环境监测频率
附录2 化验室环境监测频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