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
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审关再现;古典诗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引言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翻译是一个对翻译客体(sL)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艺术体验过程。
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对原语文本(SL)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就是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对译而言,翻译审美成功的再现在于主体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materialization)于译作中⋯(p218)。
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sL)各审美要素的正确解读、理解,并且在不背离原语文本核心审美信息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通过翻译,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
本文拟从对《登高》的两种英译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一、翻译客体的审美解读:《登高》原作分析(一)翻译客体形式美的解读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语文本(sL)所有的(goodness)①,这种美分为两个系统: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089’。
形式系统主要包括音、韵、词、句、章、节等语言形式要素以及sL所呈现的外化物象,即意象的铺陈。
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美之关键要素,一是声韵律,二是对仗。
这两点在《登高》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请看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翻译的审美再现:译文的比较和分析在对原文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登高》的几种代表性的英文译本来审视和体会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观察的视角来之于两个维度:译文对审美客体(SL)在形式美和非形式美传达的差异和优劣。
(一)译文在形式美传达上的比较[许渊冲的译文]Climbing the Height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after hour,Far from home in autumn.I’m grieved to see myplight;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Pressed by pove~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w[朱纯深的译文]View from a HeightGusty gorge,lofty sky.Gibbons sadly cry.Clear—cut islets,white sands.Blo'ma birds fly.Leaves fall rustling d0wn——boundless the wood:Rolling waters flow on——the Yangtze endless.Away from home,a soul roving in vast autumnal mood,Alone up here,a body haunted by years of illness.In my hair the frost of biting time creeps up.While poverty withholds my humble cup.我们逐一比较两个译文在这个层面的不同的处理方式。
原文的首联是这样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许泽]: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对原文的句式结构的观察可以发现,原诗里有一系列的主述位结构(SV)。
这种句式结构强调的重点在后置的述位,这里指“急”、“高”、“清”和“白”。
这种主述位句式通常比“形容词加名词”结构的叙事性更强。
许译在句式上和原诗是一致的,但由于连续加入了四个“SO”自,减缓了原诗强烈的、快速的节奏,原诗句式的简洁效果也被大大弱化,而丁译则完全失去了这种节奏。
比较而言,朱译则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朱译为:Gusty gorge,lofty sky.Gibbons sadly eU.Clear~cut islets,white sands.Blown birds fly.在颔联的处理上,许译更注重其音效而忽略了该联中两个具有经典隐喻意义的意象的诗意表达,即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之问的艺术张力:在季节更替中枯败的落叶(生命)与永恒而淡漠地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时间和宇宙)之间的张力。
原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许译]:The boundless 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朱译在这一点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它将主要的意象置于诗行末端,用破折号加以突出,达到强化这两个意象的效果:Leaves fall rustling d0wn——boundless the wood;Rolling water flow0n——the endless.颈联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总结和慨叹,悲伤而沉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许译和朱译在该联的表达上各有千秋,许译节奏和韵律佳,但在意境表达上却不及朱译,流于直白,而朱译可谓意味隽永,意境幽远。
许译j:Far from home in autttrnn.I’in grieved to see myplight;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0ne this height[朱译]:Away from home,a soul roving in vast autmnn~mood,Alone up here,a body haunted by yearn of illness.尾联翻译的审美再现,体现在对诗行中关乎诗歌情志表达的词语的理解以及在译语中选择贴切的词语和意象来诠释原文的美感,主要关乎译文在诗歌意境传达上的表现,将在下节论述。
[许译]: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Pressed by povert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浊酒”的“浊”很少从字面上理解,因为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社会寓意,甚至有自嘲的语气,而不是对酒的形态质量的客观描述。
“潦倒”这个词也有近似的语气,但译为中性词poverty则失去了这一语气。
“潦倒”译作“poverty”所造成的翻译审美上的“失”就更要求译者要尽力保留“浊”的寓意和语气。
但遗憾的是,许译把它给忽略了,根本就没译。
而朱译对这点的处理技巧便显得尤其意义非凡。
它抓住了中西文化中通用的一个因袭隐喻“霜鬓”,而且用了英译中一个出于近似语域层面的短语biting frost来对译,经过斟酌推敲,译者了这么一个颇有创意的短语thefrost of biting time,既避开了抽象难译的“艰难苦恨”,同时也保留了“霜”的意象,而“浊酒”采用了借喻的形式,译成了“humble cup”,寓意得以保留,可谓生动传神,美感得以再现。
[朱译]:In my hair the frost of biting time creeps up,While poverty withholds my humble cup.词语搭配是传播审美信息的重要手段。
汉语辞章美学日用词有三格,即常格(常规用法)、变格(变异用法)、畸格(违常用法或失格用法)。
翻译应多用常格、善用变格、禁用畸格。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重阳》):“黄花”何以言其“瘦”?触景生情,情迁伊人。
“只恐双溪蚱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以“舟”载“愁”,比喻至美!“年年检点人间事,惟有春风不世情”(唐罗邺《赏春》):“春风不世情”是SP结构,“春风”何以谙“世情”?这些例子体现了词语选择和搭配在审美传达上的突出效果。
朱译在善用变格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审美再现恰似巧然天成结语翻译审美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representation)。
受制于审美客体的一些客观要素,翻译审美具有很大的依附性。
但是依附性只是翻译审美的一个消极方面。
译者要充分发挥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所具有的无限的能动性。
正如刘勰所云:“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文心雕龙·神思》)。
所谓“枢机”乃神思之机,也就是审美心理机制。
充分调动神思之机,使神居胸臆,则“畅与物游”,物象之美“必无隐貌”,翻译审美的再现便绝非“不能之事”,诗也不会总成为“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tratlslati0n.参考文献:[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oo5.[2]许渊冲.150Tang Poems[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朱纯深.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香港&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