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司马迁:
[材料1]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93,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材料2]遭受李陵之祸,使他感受到个体生命在强大的体制面前的渺小脆弱与不堪一击,感受到个人的意志、人格、精神力量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同时,他又被人性的东西感动,对人的自由意志无比推崇。
鲁迅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鹗《〈老残游记〉序》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都以《离骚》这样的纯个人抒情作品来比拟《史记》,这说明《史记》虽为史书,却确实是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这个性色彩不仅是指其语言风格、叙述风格,更主要的是指其中所蕴涵的司马迁基于个人经历的个人感受,以及独特的个人情感特征。
这种个人感受和个人情感特征使《史记》带上了强烈的抒情色彩,个人性与抒情性是《史记》文学特征的重要表现。
通过《史记》,我们洞悉了司马迁内心忍受的痛苦以及在忍受侮辱时他内在的强大与自尊。
《史记》是他耻辱与痛苦的结晶,却变成了他尊严与崇高的象征。
是的,《史记》首先是他的光荣,然后又成为我们民族的光荣,成为我们这一伟大的文化传统中最为耀眼的光环。
尼采说:“一切书中,我爱那以血写成的。
”
《史记》就是用重重的血写成的:历史的血,历史人物的血,再加上司马迁自己的血……
——鲍鹏山《听历史的哭声》
杜甫:
[材料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材料2]杜甫在初冬十月从秦州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左右,又在十二月一日起程入蜀,年底到了成都。
这两段路程都十分艰苦,他给每一段路写了十二首纪行诗,成为两组,每组都有首有尾。
从这些纪行诗里边,我们看见诗人除去在饥寒里坚持外,还得与凶险的山川搏斗,走一步克服一步的艰难。
他写这些诗,不只用了他的眼,更不只用了他的想象,最重要的是用了他的两只脚;我们可以说,它们是杜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冯志《杜甫传》89页(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第1版2003年8月第2次印刷
)
辛弃疾
[材料1]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材料2]谢枋得去铅山县祭拜辛弃疾,住在他墓旁的寺庙里,傍晚时分,听到辛弃疾的祠堂里传来阵阵急促而大声的呼喊,一直持续到了半夜,好像有人在抗议自己的不公平遭遇。
于是他点起蜡烛,写了一篇为辛弃疾打抱不平的文章。
文章一写完,那种呼喊的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这个故事,在谢枋得所写《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和《宋史》中都有记载。
也许有人会觉得太过离奇,难以置信,但是,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辛弃疾的一生,只要读一读辛弃疾那些悲壮激烈的英雄之词,难道我们不会觉得,它即是编出来的,也是一个多么真实的谎言么?它告诉我们:“词坛飞将军”的称号,也许能给地下的辛弃疾带去一丝安慰,但肯定还是不能让这个英雄的灵魂完全安息。
历史中的辛弃疾已经逝去,永远不可能再复生,去完成他没完成的英雄事业了;而文学
中的辛弃疾将永远活着,永远以词坛飞将的形象去征服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正如辛弃疾那首脍炙人口的词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后人的追寻里,这位已走入灯火阑珊的历史深处的词坛飞将,仍然会以他对国家的深爱和对理想的执着,以他英雄的铁血和柔情,给我们永远的激励、感动和启示!
——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2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2010年5月第一次印刷)
徐霞客
[材料1]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
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
及下,仪容足,无余地。
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
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
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
——选自《徐霞客游记》第27页(朱惠荣译著,中华书局2009年3月北京第1版,2009年3月北京第1次印刷)
)(译文):我在崖上犹豫着,不敢再往来路走。
往下看,南面石壁下有个石级,我叫仆人将四条足布卸下来(连成一条长带),在悬崖上放下去,让一个仆人先下去,我跟在后面,希望找到攀爬的路。
谁知下去后,只能容纳脚,再无余地了。
岩石下面是百丈深崖,我只好想办法再上去,但是上面也有三丈多的高度,跳不上去。
我拿着布带往上试着爬,但布带却被一块突出的石头勒断了。
我接上布带后再挂到崖上,用尽全力攀爬,终于爬上去了。
脱险后回到云静庵,太阳已经快下山了。
)
斗深,即“陡深”。
嵌(qiàn)空:伸向天空中。
嵌,把东西镶进较大东西的凹陷处,这里取其比喻义。
飞陟(zhì):快登。
陟,登上。
布为突石所勒:布条被突出的石头刺破。
这是一个“…为……所…”式被动句。
勒,雕刻,这里引申为“刺破”。
此写坠岩探路,虽未成功,其进取精神可嘉。
[材料2]徐霞客的旅游探险、科学考察事业从万厉三十五年(1607)20岁第一次离家
泛游太湖开始,直到逝世前一年即崇祯十三年(1640),因积劳成疾,被从西南送归故里,前后达35生之久。
在漫长的三十余年中,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东渡大海而登普陀,西抵秦陇而攀华山,北历亚冀而览恒岳,南至南海而游罗浮,西南则远骞滇西边陲,。
“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足踏天下半。
”先后行经的地区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西、福建、广东、河南、陕西、湖北、山西、上海、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
他还有可能去过四川。
徐霞客的青年、壮年和晚年时代几乎都是在旅游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旅游考察是"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真可谓“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他所到地域之广,考察活动之深入,成果业绩之显著,都是前无古人的。
徐霞客为旅游探险、科学考察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难得的旅游探险、科学考察家。
——《徐霞客评传》75-76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009年12月第二次印刷)
连中国
[材料1]今天是9月9日,明天就是教师节了。
我想到了刚上小学女儿的老师们。
手机的键和着心中生命与音乐的键,荧荧的屏幕上跳动出这样几个字:一个老师的伟岸与辽阔客观存在着,但常常不为外人所知晓。
教师节来临之际,向老师祝愿并致敬意!
写罢,泪水不自觉地涌动而出。
我正是在一次次泪水的流淌与洗刷中净化与清新着我的教师梦。
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是从“心”开始。
我岁数不算小了,渐渐走出了青年人的梦想与狂热,我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
我的荣誉存在学生的心里,存在那一节一节已经和正在逝去的课里,我的荣誉是我用自我精神的黑土构造与壮大的。
我的荣誉存在我的身体里,它们和我一起来,伴我一同去。
我用心地赋予教师这一职业丰富且广阔的意义,我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男老师,如是而已。
祝知道我和不知道我的老师们,生命快乐!
————《教师节里话》(《语文课II》,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2017年1月第一印刷,132页)
[材料2]凌晨3点多,我打开书页,我知道在如桔的灯光下,我要靠自己的对文字的直觉背水一战了。
整个阅读的过程,是轻松而艰难的。
有时,我欣然领悟,与文字一道畅快的呼吸。
我咬着牙,不得不叹服地说,好个鲁迅!有时我又与文字展开艰巨的拉锯战,在云之巅我与他打,在水之渊我与他打,在壕沟里我与他打,在泥水里我与他打……边打边想,我
紧张而又敏锐地用眼耳鼻舌身捕获着一切信息,在文字刹那的闪现中,我激起灵感,希望将瞬间变为永恒。
有时,鲁迅将文字变为遮蔽自己的蓁莽,我找不到他了。
此时,我用探究的柴刀小心地挥砍着面前的荆棘。
不用力挥砍,我知道是过不去的;不小心翼翼,我又怕伤着不知躲在何处、处处为难人的迅哥。
时光渐去,曙色渐起。
鲁迅一道道文字都被我扯开推倒,他们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每一处都有我走过的足迹。
我终于读懂了。
可是我还是惶恐,就这样将一片废墟交给我的学生吗,胜则胜矣,然则终究是一片残骸瓦砾。
我要将他们再重新组接建筑起来,在这座巍巍大厦之中找到一把钥匙,领着我的学生悠然且欣然地徜徉在优美的长廊之中,去欣赏它的富丽堂皇,去欣赏它的曲径通幽,去欣赏它的煌煌大气,去欣赏它的缜密文心。
我再次在脑中开始了繁妙的整合与叠加,我知道此时的我必须拎得起来,而又能轻轻放下;我能撕得开,我又须合得拢。
我的脑是一道幻化万物的魔力。
时光与灵感汇聚成一道光,温馨而又不失辉煌地笼在我的身上,片片瓦砾,坍塌的水泥,奇妙的开始再次生成与和聚:“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抓住这一句,只要四读,全篇便可迎刃而解。
我化解了文字,也被文字所化解。
曙色终于涌窗而入,窗里窗外,一片朗然。
——《我们因教师这个职业既灵且美》(《语文课II》,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2017年1月第一印刷,60-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