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E(规范性附录)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验收E.1 选择标准样地E.1.1 选择县级标准样地县(市、区、旗)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后,应根据分等的成果,在所辖的各乡(镇)选择1个分等单元作为县级标准样地。
E.1.1.1 满足条件a)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水平在本乡(镇)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下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减去每公顷750公斤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标准粮水平最高范围含义同此);b)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的地形、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在本乡(镇)内最优,即自然质量分(C L)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该值的理论数是1.0;下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减去0.10 - 0.15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自然质量分最高范围含义同此);c)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是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永久性农用地,并未被污染。
E.1.1.2 工作要求a)对标准样地进行编号,编号规则:X(代表县级标准样地)+省级行政代码(2位)+地级市行政代码(2位)+县级行政代码(2位)+标准样地流水编号(2位)。
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执行。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不足2位前面补0。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按本级别标准样地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公斤/公顷)之和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注:标准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的情况,将各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之和除以2);b)县级标准样地应在分等单元图上标明,绘制县级标准样地分布图;c)选取能代表该样地平均土地条件的地块作为“典型地段”,在“典型地段”内挖一个2m×1m×2m的土壤剖面(土层薄的地区,剖面长、宽不变,深度到土壤的母质层为止);d)拍摄土壤剖面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剖面”+序列号(1位);e)拍摄土壤剖面所在位置的景观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景观”+序列号(1位);f)查出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X、Y坐标值。
将上述结果填入表格,表格样式参见表A.18。
E.1.2 选择省级标准样地县(市、区、旗)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后,应根据分等的成果,各县选择5-10个分等单元作为省级标准样地。
E.1.2.1 满足条件a)选作为省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水平在本县(市、区、旗)属于最高范围(若省级标准样地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乡镇内,则应在这一个或几个乡镇内补充选择省级标准样地);b)选作为省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的地形、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在本县(市、区、旗)内最优;c)选作为省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是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永久性农用地,并未被污染。
E.1.2.2 工作要求a)对标准样地进行编号,编号规则:S(代表省级标准样地)+省级行政代码(2位)+地级市行政代码(2位)+县级行政代码(2位)+标准样地流水编号(2位)。
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2260-91)执行。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不足2位前面补0。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按本级别标准样地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公斤/公顷)之和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注:标准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的情况,将各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之和除以2);b)绘制省级标准样地分布图;c)选取能代表该样地平均土地条件的地块作为“典型地段”,在“典型地段”内挖一个2m×1m×2m的土壤剖面(土层薄的地区,剖面长、宽不变,深度到土壤的母质层为止);d)拍摄土壤剖面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剖面”+序列号(1位);e)拍摄土壤剖面所在位置的景观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景观”+序列号(1位);f)查出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X、Y坐标值。
将上述结果填入表格,表格样式参见表A.18。
E.1.3 国家级标准样地选择方法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后,应根据分等的成果,各省选择10-15个分等单元作为国家级标准样地。
E.1.3.1 满足条件a)选作为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水平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属于最高范围(若国家级标准样地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县内,则应在这一个或几个县内补充选择国家级标准样地);b)选作为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的地形、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最优;c)选作为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是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永久性农用地,并未被污染。
E.1.3.2 工作要求a)对标准样地进行编号,编号规则:G(代表国家级标准样地)+省级行政代码(2位)+地级市行政代码(2位)+县级行政代码(2位)+标准样地流水编号(2位)。
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执行。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不足2位前面补0。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按本级别标准样地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公斤/公顷)之和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注:标准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的情况,将各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之和除以2);b)绘制国家级标准样地分布图;c)选取能代表该样地平均土地条件的地块作为“典型地段”,在“典型地段”内挖一个2m×1m×2m的土壤剖面(土层薄的地区,剖面长、宽不变,深度到土壤的母质层为止);d)拍摄土壤剖面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剖面”+序列号(1位);e)拍摄土壤剖面所在位置的景观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景观”+序列号(1位);f)查出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X、Y坐标值。
将上述结果填入表格,表格样式参见表A.18。
E.2 设立标准样地标志牌国家级、省级、县级标准样地确定后,要设立标准样地标志牌,注意事项如下:a)设在醒目的位置,应在分等单元的边界线上;b)标明标准样地在县内的位置概图;c)标明标准样地编号、等别,并注明是国家级、省级或县级标准样地;d)标明到2010年的规划用途;e)制作标志牌要适用、坚固、美观。
E.3 标准样地的验收与确认E.3.1 县级标准样地的验收与确认验收与确认的具体方法与程序如下:a)各乡(镇)应设置1个县级标准样地,若数量不符合要求,验收不予通过;b)县级标准样地的产量(折算为标准粮的产量)水平在本乡内应属于最高范围,标准样地的产量(折算为标准粮的产量)水平与各乡级行政区近3-5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若不属于本乡内最高范围的,验收不予通过;c)县级标准样地的自然质量分在所处的乡内应属于最高范围,若不属于最高范围,验收不予通过;d)县级标准样地在县级、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被确定为永久性的农用地,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不属于永久性农用地的,验收不予通过;e)县级标准样地不应遭到任何污染,若已经或将遭到污染的,验收不予通过;f)应拍摄县级标准样地的土壤剖面照片和景观照片,若无照片或照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或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验收不予通过;g)县级标准样地特征描述内容应完整、正确,验收组随机抽2-3个县级标准样地,到实地查看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完整、正确,若描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验收不予通过;h)县级标准样地应设置标志牌,未设置标志牌或所设置的标志牌不符合要求的,验收不予通过。
E.3.2 省级标准样地的验收与确认验收与确认的具体方法与程序如下:a)各县(市、区)应设置5-10个省级标准样地,若数量不符合要求,验收不予通过;b)省级标准样地的产量(折算为标准粮的产量)水平在本县(市、区)内应属于最高范围,标准样地的产量(折算为标准粮的产量)水平与各县级行政区近3-5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若不属于本县内最高范围的,验收不予通过;c)省级标准样地的自然质量分在所处的县内应属于最高范围,若不属于最高范围,验收不予通过;d)省级标准样地在县级、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被确定为永久性的农用地,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不属于永久性农用地的,验收不予通过;e)省级标准样地不应遭到任何污染,若已经或将遭到污染的,验收不予通过;f)应拍摄省级标准样地的土壤剖面照片和景观照片,若无照片或照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或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验收不予通过;g)省级标准样地特征描述内容应完整、正确,验收组随机抽2-3个省级标准样地,到实地查看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完整、正确,若描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验收不予通过;h)省级标准样地应设置标志牌,未设置标志牌或所设置的标志牌不符合要求的,验收不予通过。
E.3.3 国家级标准样地的验收与认定验收与确认的具体方法与程序如下:a)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设置10-15个国家级标准样地,若数量不符合要求,验收不予通过;b)国家级标准样地的产量(折算为标准粮的产量)水平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应属于最高范围,标准样地的产量(折算为标准粮的产量)水平与各省级行政区近3-5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若不属于本省内最高范围的,验收不予通过;c)国家级标准样地的自然质量分在所处的省内应属于最高范围,若不属于最高范围,验收不予通过;d)国家级标准样地在县级、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被确定为永久性的农用地,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不属于永久性农用地的,验收不予通过;e)国家级标准样地不应遭到任何污染,若已经或将遭到污染的,验收不予通过;f)应拍摄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土壤剖面照片和景观照片,若无照片或照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或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验收不予通过;g)国家级标准样地特征描述内容应完整、正确,验收组随机抽2-3个国家级标准样地,到实地查看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完整、正确,若描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验收不予通过;h)国家级标准样地应设置标志牌,未设置标志牌或所设置的标志牌不符合要求的,验收不予通过。
(规范性附录)农用地等别图图式(规范性附录)农用地分等野外调查导则农用地分等野外调查包括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利用状况与经营状况调查等内容。
G.1 自然质量状况调查自然质量状况调查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工作等阶段。
G.1.1 准备工作G.1.1.1 组织专业队伍土调查人员应具备地学、土壤学、农学、测绘学、土地管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素质。
G.1.1.2 制定工作计划应根据农用地分等任务及现有资料制定,内容包括:调查项目、内容、精度要求、工作阶段和时间安排。
G.1.1.3 资料准备收集、整理、分析调查区的各种专业图件与数据、文字资料、工作底图等。
G.1.1.4 准备仪器和设备调查前应准备好调查必须的仪器、工具和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