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发展现状研究摘要通过对药膳的理论和实证发现,药膳中存在着是药就是毒;所有药膳都是有病治痛,无病强身和错不分四季错误的食用药膳的问题,提出了正确的合理的区分药品;药膳要因人因季节而意正确食用的改进思路使人们了解“药补为何不如食补”、“必须认识自己体质才能进行有效的食补”。
把中华烹饪的专业技艺与西洋科学文明的专门知识结合起来,做到“药膳西做”,不断的努力研究发展,使国民健康得到保障,使中华烹饪文化真正的发扬光大。
关键词:菜肴;药膳;食疗AbstractPass the theories and the substantial evidence detections toward the medicine s, exist in the medicine is a medicine is a poison;All medicine are sick to cure the pain, having no disease to strengthen figure to divide the problem of the edible medicine of the mistake of the four seasons with wrongly not, putting forward right of reasonable of distinction drugs;The right edible improvement way of thinking of idea of person of the medicine important cause make people's understanding" the medicine rontinuously dilig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make citizen get the guarantee healepair why not equal to the food repair" because of season," must know that oneself's physical endowment then can carry on the valid food to repair".Put together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knot of the professional technical skill and the western science civilization that the China cook, attain" the medicine west do", cthily, make the China cooking culture promoted really.Keywords:Food;Medicine;Eat the Treatment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2.1研究目的 (4)1.2.2研究意义 (5)1.3研究现状 (5)2药膳在我国应用情况的现状 (6)2.1药膳的自然现状 (6)2.2药膳食疗的用途 (8)2.3药膳的应用原则 (9)2.4药膳的分类 (9)2.5药膳的食疗原则 (12)2.6药膳食疗在我国应用情况的现状 (14)3现在人对药膳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理解 (15)3.1要就是毒 (15)3.2养生药膳包治百病 (15)3.3药膳是不分四季的补药 (15)4正确应用药膳的建议 (16)4.1药物也要区分对待 (16)4.2药膳也要分清体质 (16)4.3药膳与四季的关系 (16)结论 (20)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1.1研究背景药膳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
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为求生存,在采集野生植物和捕获猎物过程中,饥不择食,常因误食某些有毒的动植物,而发生中毒、死亡现象[1]。
人们通过长期无数次尝试,逐渐认识到哪些动植物可以充饥、哪些可以治病、哪些可致中毒、死亡。
“神农氏踏破青山,遍尝百草,虽然遇毒而坚持不懈。
”的故事,为后人流传,如此,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食物、药物和一些既充饥又有治疗作用的动植物的知识。
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从此结束了饮血茹毛的原始状态;西周时期,朝廷有了专职从事饮食调节工作的“食医”;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唐宋时期,药膳得到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一书,其中“食治篇”是现存最早的药膳专篇;元朝,药膳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明清时期,药膳学更进一步发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仅治病充饥的药粥就达42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膳食疗,越来越受到欢迎和被人们享用。
藏医巨著《四部医典》第十六章饮食知情中:“食物谷、肉、油、烹、调五种……。
稻粟早熟谷与麦青稞,大麦黑麦消后甘味发。
强筋祛风增力培根生。
稻谷油润质软凉而轻,治除三病强筋止吐泻[2]。
”藏医认为,饮食是由五元生成的,经三胃火的磨碎、消化和分解,变成与五元性质相同的精华物质营养身体。
食物分谷类、肉类、油脂类、熟食类及烹调类等五类。
谷类:分芒科和荚科两种。
芒科由大米、粟、小麦、青稞、大麦等,功能:壮阳、祛风、增体力,滋生培根病。
荚科有豌豆、门隅扁豆等,性能凉轻涩,功能为堵塞脉道,消除培根型肥胖症,止泻,消除食用油腻过量产生的疾病等。
肉类:分八种。
其中多以饲养类动物入食。
“肉分八部水旱与两栖,黄牛犊肉山羊和绵羊……,八部肉类其味消后甘,能息朗症培根所至热,胃肾腰部寒病有裨益,绵羊肉温增力健体质,山羊肉重且凉引三病,黄牛肉凉多油除风热。
”等。
油脂类:有奶油、植物油、骨髓油、脂肪等。
味皆甘,性能依次为重、凉、钝、细、柔、湿,功能为下泻或止泻。
蔬菜类:大蒜,性重凉,有杀虫,消除热性隆病的功能。
萝卜,性轻温,易消化,略生胃火,能消除隆、赤巴、培根三邪病。
藏医认为,五元构成的人体度过了青壮年期后,身心劳累,失去精华。
为了安康无病、增强体力,焕发神采、延长寿命,要进行滋补养老。
如专门滋补法[3]。
隆偏盛者内服依法配制的平息药方之五药油剂条的大蒜药油剂,然后,酌情饮用牛奶、熔酥油、干旱地方的动物肉汤,如此久服之,使身体增力,延年益寿,返老还童。
培根寒症偏盛者,小米辣散与蜂蜜、新鲜酥油、牛奶、白糖等配制成药油剂,服用一月,能延年益寿、增强体力、增旺精气、提升胃火、祛除培根寒症、干涸黄水、高寿长驻。
将中药包括民族药、民间药制成药酒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华传统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为百药之长”,几千年来为人知之。
中医有“医药源于酒”的说法,甲骨文“医”字从酉,即酒。
《黄帝内经》对酒的作用,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4]。
”藏医名著《四部医典》第十六章饮食知情中:“酒味甜酸苦而消后酸,锐热燥细饮之微泻下。
大麦早熟谷子炒酒轻,热能治除血赤培根病。
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随着中医营养学的普及,“食疗”一词人们已不陌生,而对“药膳”则不大了解,实际上食疗仅是药膳中的一部分,严格讲,药膳是中医药学的组成部分,它包括食疗和食养两方面,食疗是以食物来治疗疾病,食养则是以食物对身体进行调养,即是治疗与预防的关系。
1.2.2研究意义药膳食疗和中药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药膳的原料中很多食物就是中药,如:桂圆、大枣、芝麻、薏米、山药、木耳等。
这些食物与作为药物出现在中药方剂中的治疗功效是相同的──即“药食同源”,而食物富于营养和精华,对人体作用均衡缓和,副作用小,具有营养濡润的作用。
药膳的另一部分食养,其特点是预防保健,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5]。
药膳食养把食物和药物融为一体,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
1.3研究现状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
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
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且易于普及,取材广泛,可在家庭自制,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深受百姓喜爱的剂型。
2药膳在我国应用情况的现状2.1药膳的自然现状药膳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物(中药)和食物相配伍,通过烹调加工,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的食品,称为药膳[6]。
食疗(食物疗法)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病防病的一种方法[7]。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制作方法相同,但原料有区别,这就决定两者的本质不同,食疗属于普通食品,而药膳是保健食品。
狭义的药膳食疗学与营养治疗学有密切的关系,是研究利用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份或其它成份,通过合理的加工烹调等来治疗疾病的一门科学。
是在医疗中对病人进行综合治疗时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提高治疗效果上,与其它医疗、护理、药物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广义的药膳食疗学还包括营养卫生方面的内容,所以也称为食养,即饮食疗养学。
对慢性病尤为适宜,它不象药物易于使病人厌服而难以坚持;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被接受和欢迎。
是比较理想和有效的医疗保健措施之一。
中国药膳食疗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在漫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其中之一就是药膳食疗法。
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功用,故此才有“医食同源”之说。
约于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个药方,其中属于食疗的药膳方就占6首。
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
现存最早的药膳食疗专篇、专著,是唐代百岁名医孙思邈在公元282年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第26卷中的专论“食治”以及其第子孟诜的《食疗本草》。
孙思邈十分重视使用药膳食疗,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