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一、学习目标了解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认识各种史观。
二、基础知识预习作业(一)历史学基本思想、方法1.什么是历史?(1)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悠久的历史(2)历史著述,即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成的主体化的历史。
如历史告诉我们。
(3)一门学科。
2.历史著述与客观历史本身的关系①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认识的产物(历史著述有两个层次:历史纪录、史学著作)②任何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观历史本身*历史著述是以客观历史为基础*历史著述可无限接近客观历史,但二者的吻合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
*历史著述有时也会背离客观历史因素:史料不足;政治立场;政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能力大小等。
3.历史研究方法(1)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①史料搜集:运用文史工具书搜集;分类收集;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等。
②史料辩伪:事证物证理证(内容有无矛盾,思想是否衔接,前代有无引用?)③史料校勘:依据善本(宋元刻本、清精校精注本);对校本校他校。
④史事考证:追寻史料的来源;举出有力反证判断是非;利用本书以外的史料予以补证或他证(考据中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学理推证。
(2)历史研究的新方法①比较史学: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
②计量史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传统史学是运用定性的方法③心理史学:人的心理、情感等因素在历史上也起一定的作用;心理史学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历史环境,仅仅从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去概括解释历史,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④口述史学: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遗忘、夸张和掩盖某些史实、记录者的误解等)4.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与方法(1)将人物、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3)具体事物具体人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4)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评价人物主要是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5)阶级分析方法(6)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方法: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7)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8)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方法5.关于改革的一些认识(1)成功的改革首先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需要。
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牵引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因。
(2)改革既是实践活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
(3)改革要除旧布新,必然要触动旧制度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往往会发生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
改革者不仅需要远见卓识、正确的谋略和方法,而且需要无私无畏。
6.关于历史人物的一些认识: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影响时势。
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可能超越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超越所属的阶级的限制,也不可能超越其个人的能力和思想的局限。
(二)史观(范式)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生态史等多种范式。
1.现代史观即近代史观(范式)(1)含义及内容目前不少学者主张用现代史观来把握中外近现代史。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②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③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2.全球史观(范式)(1)基本内容全球史观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又称为整体史观。
在较早提出这种史学观点的学者中,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的斯塔夫里阿诺斯最为著名,其代表作为《全球通史》。
在我国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吴于廑教授,其代表作(与齐世荣合著)为《世界史》。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2)“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①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②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③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④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3.文明史观(范式)(1)基本内容文明史观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
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
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3)“文明史观”构建的几点认识:①“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③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
④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⑤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4.革命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