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事物抽象发展过程的基本观点

第三讲 事物抽象发展过程的基本观点


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事物是脱离这个统一整体而孤立存 在着的。
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具有 多样性。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
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反映了 事物的规律性。
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不会产生斗争性。无条
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 ,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事物的矛盾,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 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导致事物的运动,矛盾的同一维持事物
的相对静止。
1)矛盾的统一性(同一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 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第一层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 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都 同对立一方彼此相互依赖着。矛盾的一方必须 以另一方为媒介,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 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启 示
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善于观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与量变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任何事物又具有质的规定 性和量的规定性,都表现为质与量的统一;量 变与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基本状态,一切事 物的变化发展都变现为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 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
1.质、量、度
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 质和量的统一体。
矛盾的斗争性除了形式多样外,在同一矛盾的展开过程 中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某一具体的矛盾一经展开, 往往要经过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矛盾产生的初期,矛 盾双方就已经存在差异,但此时对立还处在萌芽状态。 随着差异的深化,对立逐渐明朗化并得到充分展开,最 后达到矛盾的解决,旧矛盾让位于新矛盾。 随着矛盾的发展和对立面的展开,贯穿其中的斗争性总 有一个由隐到显的激化过程,由此产生了解决矛盾的必 要和可能,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例如:药品是我们人类战胜各种细菌、病毒所 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然而任何一种药品都 具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这就是矛盾。
1、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统一性(同一性)和矛盾的对立性 (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量,质与量必然是结合在一起的。 认识事物量的规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事物量的认 识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没有对事物量的
认识,就没有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定量是定性的精
确化。
3、度
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 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 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质变的形式
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实现的质变。我 们看到的火山、海啸、地震、台风、战争、核爆炸 等等现象就是属于这种形式的质变。 非爆发式飞跃,是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 素的逐渐消亡的形式实现的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
1)质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
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事物存在本身,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物之所以存在, 之所以是它自己,并与他物相区别,就在于它具有 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由于各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 定的质,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呈现出五彩缤纷、千差
万别的生动景象。
2)量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客观规律 、具有全新特质的东西,具有不可战胜性。
新事物为什么不可战胜?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 ,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 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 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 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 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 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 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所谓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说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 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因
而叫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所谓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说事物就全局来说,性质未变,而 其中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它只要不改变全
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就是把握 度,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
(二)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通过量变与质变表现出来的。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两种基本状
态。
1、量变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
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事物数量的增减、次序的
矛盾的斗争性在形式在存在无限多样性。基本可分为对抗性 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对抗性矛盾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在根本性质和利益上互相 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它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要通过 爆发式的即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 非对抗性矛盾是指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
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斗争一般不表现为激烈的外 部冲突,它的解决不采取外部对抗的形式。
变化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 程、状态和趋向,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等等。 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 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指前进的变化,反映事物由一种质态向 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
的过程,从总体上概括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 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无论是不同矛盾的不同斗争形式,还是同一矛 盾的不同斗争状况,只是矛盾斗争性的差别问 题,而不是矛盾斗争性的有无问题。任何矛盾 及其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包含着不同性质的因 素、趋势,因而它们之间必定以不同的形式相 互排斥着。凡有矛盾,必有斗争。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 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不需
三、善于发现事物的核心矛盾
及事物发展的内因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对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 容的描述,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之一。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是对“矛盾”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 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左右、东西、南北、 攻守、进退、义利、荣辱等等,都是对立统 一,都是矛盾。
事物的等级程度、构成方式、功能过程的量。
质和量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质与事物的 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与事物的存在并不 直接同一。同一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数量的增 减、功能的变化、结构的变动并不影响某物 之为某物。量总是存在一定的变化幅度的。
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与量的
统一体。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无量之质或无质之
变动、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 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 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 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都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面貌。事物的变化是 否超出度,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内因)是 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 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 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 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 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 展为新事物。
荀子《劝学篇》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
小流, 无以成江海。”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 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任何事物单纯的量变
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
质变。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及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辩证法不仅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而 且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学问。世界的普 遍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统一体现出唯物辩证 法的全面性特征。
运动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它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质、量、度的方法论意义
质量度作为规范事物存在基本范畴,转化为方法论就是定性分 析、定量分析及其统一。
定性分析是判断事物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属性及其运动状态。 定量分析是判定各种因素、属性的数值和数量关系的分析。定 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精确 化。
对事物的初始研究开端于定性分析,否则不能把这一事物与他 事物区分开。如果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在实践中就很难提 出明确的具体的方案与指导。
第三讲 事物抽象发展过程的基本观点
——人类实践的思想方法
一、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
看待事物的发展过程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所谓联系是什么呢?
唯物辩证法所说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 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 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