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土保持林学(李凯荣)

水土保持林学(李凯荣)

水土保持林学(李凯荣)复习重点第十章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一、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1、在地域上,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各业用地,确定林业用地和数量。

在时间上,根据经济条件和人们的需要,作出合理进度安排。

2、把水土保持整地工程技术和先进适用的造林技术安排到山头地块,实行科学造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生产力,保证了造林质量。

3、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增强造林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克服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二、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的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2、综合分析资料,提出规划设计的方案。

3、对有关附属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包括道路、通讯、灌溉与排水工程等规划设计。

4、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文件。

三、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一)规划设计的内容1、土地利用规划:确定范围、面积和年限,即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郁闭度小于0.3)和疏林地及宜林地的面积。

2、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为了做到适地适树,通常要根据立地条件类型选择适生的造林树种,并在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编绘立地类型图。

3、造林类型设计:是在造林立地调查及有关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林种规划和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造林技术措施。

是造林施工和抚育管理的依据。

4、树种规划:主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和地带性原则,兼顾归家和群众的需要来选择树种。

5、林种规划与配置:根据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合适林种,在立地调查和造林地调查的基础上具体落实林种布局。

(五大林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新炭林、特种用途林)6、现有林经营规划:在有林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划分林分经营类型;针对不同经营类型进行经营措施规划设计。

注重病虫害的防治7、自然恢复规划: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自然恢复区必须采取措施限制人类活动,特别是严禁人类破坏地面植被。

例如,封山育林育灌育草8、种苗规划:根据造林规划设计提出的树种和种苗规格要求制定种苗规划。

规划时要首先计算出每年各树种种苗需求量,然后提出用种和育苗计划,并落实种子生产及育苗基地等。

9、附属工程规划:石质山区的道路工程或北方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10、进度安排:既要考虑林业区划和规划提出的造林总任务,又要考虑规划地区栽林的任务和种苗、劳力、经济条件,通过全面分析研究做出切合实际的安排。

一般以3—5年为好。

11、投资与效益估算:投资估算主要是计算造林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效益估算主要是计算造林完成后的森林覆盖率、立木蓄积、抚育间伐所生产的林产品和林副产品,以及多种经营的实际收益和生态效益等。

基层规划的顺序:从下而上;大型工程例如三北防护林规划的顺序:从上而下。

(二)施工设计的内容根据当年造林的任务在造林前进行:1、按地块(小班)查清宜林地面积和立地条件。

2、按地块设计树种和造林技术措施起根直径为树木地径的10倍以上。

3、设计用苗量和用工量(每个小班用多少苗木)4、计算投资5、编制设计文件和绘制大比例尺设计图,指导施工四、造林规划设计的方法(一)准备工作1、成立规划设计小组:确定规划设计小组的组织规模,实行分队编组,明确任务,分工负责。

2、收集资料(1)图面资料:包括地形图、卫星遥感像片、航空摄影像片、林业区划图、水土保持区划图和综合农业区划图等。

(2)规划、区划资料: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林业区划、农林牧业发展区划、水土保持区划及规划说明书及其成果、造林技术经验等。

(3)自然条件资料: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等。

(4)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劳力和交通情况;农林牧业生产经营现状和生产条件;耕地和粮食产量情况;当地工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情况等。

3、做好物资准备:做好内业设计工作,做好各种调查设计用表,做好仪器用具、文具用品、生活用品及交通工具的准备工作。

4、制定技术方案:包括划分地类、立地类型、林种、林龄组、海拔、地貌部位、坡向、坡度、坡位等。

(二)外业调查1、立地因子调查(1)线路调查:在规划设计区域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线路,沿线路划分出不同立地的线段,并逐步进行详细调查记载。

①选设调查路线;②划分调查段;③绘制调查线路草图(2)典型调查:通常是在线路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典型补充调查;或者当局部造林地面积较小,不便设置调查路线时,可直接在造林地选择典型地段进行调查。

(3)立地因子调查记载方法①编号;②地点;③调查段周围情况;④地形地貌因子:地貌部位(塬、梁、峁、塬坡、梁坡或峁坡、沟坡、沟底);海拔高度(低山:<1000m;中山:1000—1500m;高山:>2500m);坡向(阳坡:南坡;半阳坡:西坡、西南坡、东南坡;半阴坡:东坡、西北坡、东北坡;阴坡:北坡);坡形(直、凸、凹);坡位(上、中、下);坡度(15°以下为缓坡;16°—25°为斜坡;26°—35°为陡坡;36°—45°为急坡;46°以上为险坡)和小地形。

⑤土壤因子;⑥水文因子;⑦生物因子;⑧人为活动情况;⑨侵蚀情况;⑩小气候特点2、小班区划和勾绘(1)小班区划的原则小班界线最好能与地貌线和地物标志相一致。

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按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特种用途地、暂不利用地划分;②在林业用地中,按有林地、疏林地和宜林地划分。

其中有林地按林分起源(天然林、人工林)、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林种、树种、林龄、郁闭度划分。

③宜林地按立地条件类型划分(2)小班勾绘小班的最小面积0.5—1hm²3、林业用地小班调查(1)宜林地小班调查(2)林地小班调查(三)资料的检查与整理1、调查资料的检查与整理①图面资料检查;②资料检查;③调查资料整理2、透绘外业调绘底图图面资料检查无误,则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原则重新编小班号,小班外业调查时的编号也要相应的变动,试图面编号与调查卡片编号一致。

然后以乡或小流域为单位进行透图。

3、统计汇总对调查资料整理后,用统计表进行汇总。

各项统计表要按自上而下逐级统计,最后按小流域设计地区汇总。

(四)规划设计1、小班面积计算(1)总面积±=小班面积之和误差-(2)小班面积之和±=改正系数/误差(3)改正系数=改正值⨯下班面积(4)改正值改正后各小班面积±=各小班面积2、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在立地因子调查的基础上,要全面分析各个因子对造林成活率和树木生长的影响,评价不同树种生长的适宜性。

有林区用立地指数法,无林区用主导环境因子法划分立地条件类型。

用主导环境因子法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时,先将地貌部位、海拔、坡向、坡度、土壤种类等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级、组合成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然后命名,如梁峁阳坡黄绵土。

3、造林类型设计与树种划分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兼顾防护、水土保持作用和群众的需要来选择树种。

根据宜林小班的立地条件类型和经营目的,设计相应的适生树种和造林技术措施。

造林类型包括××纯种或××××混交林;造林技术包括:整地时间、方法和规格;苗木类型、年龄和规格;造林方法(植苗、直播、扦插造林)与季节;造林密度;混交比例和方式(株间、行间、带状、块状等);抚育措施(抚育方式、时间和次数等)4、林种划分5、种苗划分6、现有林经营措施规划7、自然恢复规划8、附属项目规划设计9、进度安排10、投资与效益估算(五)造林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1、绘制规划设计图(1)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小班注记方法:地类面积小班号-(地类:农、果、草、荒) 在有林地时,地类改为:林种-树种-龄级(2)规划设计图的绘制小班注记方法:造林季节)造林年份造林类型林种面积立地类型(编号)小班号(--- (3)ArcGIS 制图2、编写规划设计说明书⑴前言;⑵基本情况(自然概况、社会经济状况、森林资源与评价);⑶规划设计的原则和依据;⑷造林技术设计;⑸种苗需要量及年度育苗量;⑹进度安排;⑺用工量;⑻投资估算;⑼预期效益分析;⑽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现状图、规划设计图、立地条件类型表、造林类型表、现有林分经营措施类型表)。

(六)规划设计成果的评审与审批程序第十一章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一、水土保持林体系指在一个区域(流域内),根据土地,土地利用现状及水土流失特点,所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并与其它林种相结合的绿色综合体。

二、水土保持林种类水土保持林的种类大多用地形(或小地形)+防护性能+生产性能,或地形(小地貌)+防护性能(或生产性能)进行命名。

三、水土保持林体系的空间配置空间配置的三大层次:林分——小流域——空间1、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

水平配置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形特征和水土流失特点,以土地合理利用为基础,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处理好上、中、下游,坡、沟、川和左、右岸之间的关系。

2、立体配置是指合理搭配的乔灌草种在林分分层配置,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四、坡面水土保持林配置(一)坡面形状●不同坡面形状的水土流失特点、土壤侵蚀的重点部位?1、直线形斜率:从分水线到斜坡底部坡度基本一致,越往小径流汇合越集中,径流量增加,流速增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侵蚀形式由面蚀到沟蚀。

由于侵蚀较轻,且分布比较均匀,应营造以乔木为主的乔灌混交林。

2、凹形斜坡:斜坡的上半部临近分水线,坡度较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坡的中下部,流量集中,但由于坡度的减少,径流流速减少,土壤侵蚀现象也随之减轻,常出现泥沙淤积。

由于上部较陡,土壤比较干旱,下部凹陷,水分条件较好。

因此,上部营造与灌木为主的护坡林,下部凹地进而营造以乔木为主的混交林或果灌为主的混交林。

3、凸形斜坡:斜坡在临近分水线附近的地面坡度平缓,随着坡长的增加坡度也相应增大,径流量也迅速增加,土壤侵蚀严重。

当坡面径流汇集到斜坡的中下部时,由于坡度更陡,径流流速更大,土壤侵蚀现象更严重,最终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因此,在凸形坡中上部应营造乔灌混交林,灌木比重占60%以上。

4、阶梯形斜坡:斜坡是一种复合型斜坡,兼有上述三种斜坡的特点,斜坡随着坡长的增加和坡度的转折水土流失也有变化。

在坡面长、坡度陡的地段,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在凸形斜坡转变为凹形斜坡的转折处水土流失最严重。

因此,应在凸形斜坡和凹形斜坡的转折处配置灌木混交林。

(二)坡面水土保持林:营造以混交林为主。

(三)坡面水源涵养林(四)护坡新炭林(五)坡面护牧林(六)护坡经济林(七)坡面农林复合经营林五、水文网与侵蚀沟水土保持林●配置的类型及其特征?1、沟边防护林的配置侵蚀特点:沟边地带是坡度发生急剧转折的地段,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非常活跃,坡面径流由此下泻入沟,常常造成陷穴和裂缝,并进一步引起滑塌,形成侵蚀凹地和栅状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