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页作业(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
右图为6月22日地球表面光照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A、B、C、D四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A点处于白昼
B.此时B点出现极夜
C.此时C点昼夜平分
D.此时D点为下午
2.此日之后一周内,A点()
A.昼长小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长
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C.昼长大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短
D.正午人影逐渐变短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此时A点处于黑夜,B点出现极昼,C点昼夜平分(位于赤道上),D点正值正午12时。

第2题,此时之后一周内,6月22日至6月29日,A点昼长仍大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短。

答案:1.C 2.C
下图所示为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3、4题。

3.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
4.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夏至日正午,太阳均位于三地天顶以南的天空,说明三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②③。

第4题,结合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
此日昼长从短到长的排序为③②①。

答案:3.A 4.C
5.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D.黄赤交角的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四季产生的根本原因。

地球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共同作用形成了黄赤交角,使得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从而导致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最终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答案:D
6.有关五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带的划分是以气候的分布和变化为依据的
B.在热带范围内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
C.南、北温带内有太阳直射的机会,但无极昼、极夜现象
D.在南、北寒带内,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现象
解析:五带划分的依据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有规律的变化。

热带是指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南、北温带既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寒带内有极昼、极夜现象,但其范围是变化的,只有极点处为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答案:B
7.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2)此图表示的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

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__。

(3)图中EF是_______________(填“晨”或“昏”)线,
B地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

(4)A、B、C、D四地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__;全年昼夜等长的是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____。

(5)B、C、D三地中,位于温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且位于昼半球一侧。

第(2)题,该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应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S,12时的经线是180°经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180°经线。

第(3)题,图中EF是晨线,根据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计算,B点的地方时为2时。

第(4)题,该日越往南昼越长,赤道终年昼夜平分;与南回归线的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第(5)题,B、C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属温带。

答案:(1)略
(2)冬至23°26′S180°
(3)晨2时
(4)B D C
(5)B、C
下图为同一日期四个地点的昼长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四个地点,按照纬度由低到高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A.乙、丙、甲、丁B.乙、甲、丙、丁
C.丁、甲、丙、乙D.丁、丙、甲、乙
9.图中甲地的日出时刻是()
A.3时B.9时
C.15时D.21时
解析:第8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由此可作出判断。

第9题,甲地昼长为6小时,根据昼长=2×(12-日出时间)可得出日出时间为9时。

答案:8.A9.B
甲、乙、丙为三幅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冬、夏至日的阳光照射情况(a、b)。

读图,完成10、11题。

10.对三地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三地都位于北半球B.甲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C.乙地位于南温带D.丙地位于北温带
11.甲图中,当a代表的节气出现时()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C.悉尼昼长夜短D.纽约昼夜等长
解析:第10题,根据图示光照情况,甲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乙地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丙地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故B项正确。

第11题,甲图中a代表的节气出现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京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答案:10.B11.C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13.有关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解析:从图中冬夏分布长短可知,自上而下依次为广州、北京、哈尔滨和武汉。

低纬度、高纬度地区季节变化不明显。

答案:12.D13.C
14.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以______为中心,日期为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4)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___,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与E点相等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________。

(5)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时。

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为________时。

(6)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乙点的夜长为________小时。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①图示为昼夜分布状况图;
②图中ABC为晨昏线;③此图为极点俯视图;④图中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⑤图中提供了90°E、45°E两条经线。

解答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根据90°E、45°E两条经线的分布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中心点为南极点。

答案:(1)南极点1222
(2)(23°26′S,90°W)
(3)AB BC
(4)D、A、E19°42′N
(5)1218321
(6)12 6
15. 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a、b、c、d为二分二至),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b位置画出赤道平面。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

(2)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a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是________,此时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

该日过后的三个月内,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昼长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沿公转方向从c到d,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在此期间,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如何变化的?山东省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在该时段内又是如何变化的?
(4)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沿公转方向从a到c,地球公转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b位置时,山东省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怎样的?同样位于b位置时,北极圈上的昼长比赤道上(长或短)几个小时?
解析:第(1)题,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且平分地球。

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


(2)题,据图分析,a位臵为北半球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春分日后的三个月内,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变长。

第(3)题,c位臵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此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极昼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在此时段内,山东省各地距离直射点越来越远,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第(4)题,沿地球公转方向从a到c,日地距离先由近及远,后由远及近,公转速度先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

北半球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夏至日时北极圈昼长为24小时,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故北极圈上的昼长比赤道上长12小时。

答案:(1)略(提示:在b处过地心作地轴的垂线,画出相应的圆形平面)23°26′
(2)春分赤道(0°纬线)昼夜等长(昼夜平分)昼渐长
(3)南从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逐渐变小(减小)(至最小)。

(4)先变慢,后变快。

昼最长,夜最短。

长12小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