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能够区分历史事实描述、历史史料、历史观点及历史评价等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
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历史最高峰B.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C.《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D.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元2.鸦片战争前,英国运到中国的呢绒、布匹滞销的最主要原因是A.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B.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C.没有通商口岸,交易不便D.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3.下图是近代某次侵华战争示意图。
侵略军的暴行是A.拆毁大沽炮台B.割台湾、澎湖列岛C.洗劫焚烧圆明园D.开放通商口岸4.牢记历史,不忘过去。
下图所示为某小组制作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卡片,其内容出自()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
”对这句话这样理解的依据是鸦片战争导致A.中国由闭关锁国转为开放B.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6.“打下了清王朝的大半江山……领导者内讧,加之清政府的围剿……最终以失败告终。
”材料描述的是A.武昌起义B.黄花岗起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7.据《洪仁玕自述》记载:“丙辰年(1856年)……东王升天,北王亦丧。
丁巳,翼王远征。
”材料所述事件的影响是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太平天国达到全盛C.太平天国由盛转衰D.太平天国运动失败8.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
这个纲领是A.《天朝田亩制度》 B.《论持久战》C.《申报》D.《资政新篇》9.费正清说:“从1851年到1860年,正当中国人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西方列强一反谈判做法,转而向清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之后转而又与清政府合作镇压国内的起义。
”这里叙述的“被镇压的国内起义”是指A.义和团运动B.虎门销烟C.威海卫战役D.太平天国运动10.江苏布政使李星沅获悉《南京条约》后,气愤不已,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李星沅“气愤”“深优”的是A.我国的主权和领士完整遭到破坏B.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统治工具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D.外国侵略更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11.沙俄外交大臣曾经得意地说:“1900年的对华作战,是历史上少有的最够本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当时中国主要的影响是()A.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必要性C.中国完全沦为俄国的殖民地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2.有人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说:“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
”“另外一个”最有可能指的是( ) A.俄国B.美国C.日本D.德国13.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该学者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A.李自成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秋收起义14.太平天国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的方案体现在A.“拜上帝会” 的创立 B.《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C.《资政新篇》的提出 D.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15.如图是《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表中所反映现象造成的结果不包括A.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身心健康B.造成清政府白银大量外流C.导致了清政府的禁烟D.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因16.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17.下图中①②两段是中俄两国在不同时期的国界,其中确定①段国界的条约是中俄A.《瑗珲条约》B.《尼布楚条约》C.《北京条约》D.《勘分西北界约记》18.《复兴之路)解说词中写道:“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进了大清国的首都。
”材料中的“侵略者”是:A.英国侵略者B.八国联军C.英法联军D.日本侵略者19.《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我国疆域辽阔,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像一片‘海棠叶’,可后来变成一只‘大公鸡’。
”导致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国家是:A.英国B.日本C.法国D.俄国20.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方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和清政府共同镇压天平军,这说明A.清朝军队已经没有了战斗力B.太平军已经攻陷北京城C.外国侵略势力开始侵略中国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21.下图是1843年前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
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A.割地赔款B.五口通商C.协定关税D.公使进京22.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是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以上观点,说明了鸦片战争A.爆发的历史背景B.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失败的根本原因D.过程中的重要战役23.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A.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B.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D.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24.阅读如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19世纪中期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英国发动战争导致了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中国的封建经济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25.英国人安德鲁•翰德森说:“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B.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想报复C.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D.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借机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观点及历史评价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因此“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历史最高峰”,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属于历史评价。
选项A符合题意;BCD属于历史事实描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主要经济成分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因此在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呢绒、布匹等,很难在中国的市场上销售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3.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示意图上的文字信息“英法联军”“圆明园”“北京”,可知是指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拆毁大沽炮台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割台湾、澎湖列岛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故B不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焚烧圆明园,犯下了举世震惊的暴行,故C符合题意。
开放通商口岸与题干中“侵略军的暴行”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解析: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ABD和题文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方法总结】学习历史要有一定的识图能力。
识记条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直接选择法。
5.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
故正确答案为C。
我国古代史上有过多次对外开放,但并未引起社会性质的改变,所以A不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一下子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说法错误;D项只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的一个方面的表现,故排除。
因此选C。
【点睛】从题干材料“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它使中国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引起了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因此要熟练掌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6.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的“打下了清王朝的大半江山……领导者内讧,加之清政府的围剿……最终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1856年的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故C符合题意;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排除A;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与题干的“领导者内讧”不符,排除B;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与题干的“领导者内讧”不符,排除D。
故选C。
7.C解析:C【解析】【详解】依题干据材料“丙辰年(1856年)……东王升天,北王亦丧。
丁巳,翼王远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所说的“东王升天,北王亦丧。
翼王远征。
”指的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先是韦昌辉杀了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负气出走。
史称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851年,B项发生在1853年,D项发生在1864年。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语句“东王升天,北王亦丧、翼王远征”,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联系教材及相关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准确做出判断—天京事变。
8.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