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储层地质与构造地质第四章裂缝
储层地质与构造地质第四章裂缝
和短轴。裂缝方位变化较小,几何形态简单且稳定、间距相 对较大,沿延伸方向破裂面两侧无明显水平位移,而且总是
垂直于主层面。
3、收缩裂缝
指与岩石总体积减小相伴生的张性裂缝的总称。成岩收缩缝。 成因: •干缩作用:形成干缩裂缝,即泥裂 •脱水作用:形成脱水收缩裂缝 •矿物相变:形成矿物相变裂缝 •热力收缩作用:形成热力收缩裂缝 (1)干缩裂缝 炎热气候→粘土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出露地表→干燥失水收缩 形态: •断面上,呈上宽下窄的楔状“V”字形或“U”字形,裂缝上部宽 度一般小于2-3cm,深度为几毫米至几十厘米 •平面上,裂缝系统呈多边形 该裂缝系统局限发育于较薄的地形暴露面上,且往往被后期沉积 物所充填,对油气储集意义不大。
第四章
储层裂缝
第一节
裂缝成因类型
第二节 裂缝性表征参数类型
裂缝:指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面 一、裂缝力学成因类型 地层压力、构造应力、围岩压力、孔隙压力→三维应力场
正交坐标系下分解: •δ1―最大主应力 •δ2―中间主应力 •δ3―最小主应力
二、裂缝孔隙度
双重孔隙介质(两种孔隙度系统): •基质岩块孔隙介质:孔隙分布比较均匀; •裂缝和(或)溶洞孔隙介质:孔隙分布很不均匀。 裂缝孔隙度:裂缝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f
Vf V
100 %
Φ f:裂缝孔隙度,一般Φ f<0.5%; Vf:裂缝孔隙体积;V:岩石体积。 获取方法: •通过裂缝宽度与密度求取 •特殊岩心分析 •三维岩心试验 •测井资料解释
(3)矿物相变裂缝 由于沉积物中碳酸盐或粘土组分的矿物发生相变,引起体积减 小而形成的裂缝。 示例: 方解石向白云石转变、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变 (4)热力收缩裂缝
指那些受热岩石在冷却过程中发生收缩而形成的裂缝。
示例:
火成岩(如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
4、卸载裂缝 由于上覆地层的侵蚀而诱导的裂缝。 形成机理: •上覆地层侵蚀→岩层负载减小,应力释放→岩层内部力学薄 弱界面产生膨胀、隆起和破裂→形成裂缝 •地形起伏较大→地下岩层承受的静水压力在横向上出现差异 →流体横向运移,若运移流体与深部高压剖面或连续含水层 相通→增加流体压力梯度→形成天然水压裂缝 5、风化裂缝 地表或近地表,与各种机械和化学风化作用(如冻融循环、 小规模岩石崩解、矿物蚀变和成岩作用)及块体坡移有关的 裂缝。
L nf l A fD SB SB
(3)体积裂缝密度(VfD,简称体密度) 指裂缝总表面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静态参数。
V fD S VB
S:裂缝总表面积; VB:岩石总体积。
5、裂缝产状:裂缝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心描述中,据裂缝与岩心横截面夹角,分为四个类别: •水平缝:夹角为0°~15° •低角度斜交缝:夹角为15°~45° 高 垂 •高角度斜交缝:夹角为45°~75° 角 直 度 •垂直缝:夹角为75°~90° 缝 斜 交 获取方法: 缝 低角度斜交缝 •在野外露头、岩心上直接测量; •通过测井解释获取裂缝产状。
拉张裂缝与扩张裂缝: •裂缝形态:相同 •形成机理:不同,扩张裂缝δ 1~3 为挤压力,诱导扩张应力; 而拉张裂缝至少有一个主应力δ i是拉张力,直接由该应力形成 示例 褶皱顶部裂缝形成顺序(伴随背斜形成):垂直长轴的横向裂 缝(扩张裂缝)→共轭剪裂缝→平行长轴的纵向裂缝(拉张裂 缝)
二、裂缝地质成因类型
(2)脱水收缩裂缝 粘土脱水、凝胶或胶体脱水 脱水作用与干燥作用区别: 干燥作用仅发生于地表,且为一种 机械过程;而脱水作用既可发生于 地表,又可发生于水下或地下,且 为一种化学过程。 脱水收缩裂缝形成三维多边形网络, 且裂缝间隔小,形成所谓的“鸡笼 状”,在三维空间均匀分布,并互 相连通。 岩性:泥页岩、粉砂岩、细砂岩、 粗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中。 发育这种裂缝的岩层可形成很好的 油气储层。
δ2 →
⑥类型Ⅵ:与层间滑动相伴生的裂缝 应力状态: δ1、δ3分别与层面呈一定角度相交,δ2∥岩层走向 褶皱过程中可发生层间滑动,形成:层间脱空缝、层间剪切缝
2、区域裂缝 盆地区域上大面积内切割所有局部构造(如背斜、向斜等) 的裂缝。成因可能是由于岩层的负载和卸载历史造成的。
特点:一般发育二组正交裂缝,其方向分别平行盆地的长轴
第二节 裂缝性表征参数
一、裂缝基本参数:可在野外露头和岩心上直接测量 裂缝宽度、大小、产状、间距、密度、充填性质等。 1、裂缝宽度(张开度): 指裂缝壁之间的距离。 实际油藏岩石中,裂缝宽度往往变化很大 裂缝宽度与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别是 渗透率关系很大。
2、裂缝大小: 指裂缝长度及其与岩层的关系。 平面上,裂缝长度难于准确获取,但裂缝与岩层的关系较容易观测。
据裂缝切穿岩层的情况,可将裂缝分为二类: •一级裂缝:切穿若干岩层 •二级裂缝:局限于单层内
3、裂缝间距: 指两条裂缝之间的距离。 对于岩石中同一组系的裂缝,应对其间距进行测量。裂缝间距变化较大,由几 毫米可变化到几十米。 4、裂缝密度: 反映裂缝的发育程度。 据测量参照系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密度类型: (1)线性裂缝密度(LfD,简称线密度) 指与一条直线(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直线或岩心中线)相交的裂缝条数与该直线长 度的比值。与流体流动的方向有关。
(2)逆断层
δ1为水平方向,δ3为垂直方向与逆 断层伴生的裂缝主要为:
•扩张裂缝:裂缝面⊥δ 3 ,扩张 裂缝为水平缝。 •剪裂缝:发育共轭剪裂缝
与裂缝发育程度相关的因素有: •距断层面的距离 •断层位移量
•岩性 •岩体总应变 •埋深 •断层类型 一般地,断层附近裂缝较发育,随着与断层面距离的增加,裂 缝发育程度降低。 另外,据力学实验:断层末端、断层交汇区及断层外凸区是应 力集中区,也是裂缝相对发育带。
δ2 →
④类型Ⅳ:平行层面的扩张缝及与其呈锐角相交的剖面X剪切缝 应力状态: δ1∥岩层倾向,δ2∥岩层走向,δ3⊥岩层层面。
岩层沿倾向方向压缩,可形成:平行层面的扩张裂缝及与其呈 锐角相交的剖面X剪切缝
⑤类型Ⅴ:垂直层面的扩张裂缝与剖面X剪切缝
应力状态:
δ1 ⊥岩层层面,δ2、δ3 ∥岩层走向、倾向 可形成:垂直层面的扩张裂缝及与其呈锐角相交的剖面X剪切缝。
岩层沿走向压缩,可产生:沿走向方向的扩张裂缝和平面X剪切缝 该类型中,扩张裂缝为纵向裂缝(平行于构造走向)
一般地,类型Ⅰ先于类型Ⅱ: 在产生类型Ⅰ的过程中,岩层发生褶皱;而在产生类型Ⅱ的过程 中,应力是对已形成的褶皱进行改造
③类型Ⅲ:褶皱轴部的拉张裂缝 岩层褶皱变形中,褶皱轴部局部应力场转化:上部岩层中产生拉 张应力,下部岩层中仍为压应力,中间为中性面(受力前后长度不 变)。 上部岩层中形成拉张裂缝,中性面以下不形成裂缝,只可能形成 一些缝合线 •长轴背斜:拉张裂缝∥背 斜长轴,为纵向裂缝 •短轴背斜和穹窿:可形成 二组相互正交的拉张裂缝 (裂缝网络) •向斜:弯曲底部可形成拉张 裂缝
(1)正断层 δ1 为垂直方向,δ2 和δ3 为水平方 向,断层面实际为剪切面。 与正断层伴生的主要裂缝有: ①张裂缝:破裂面⊥δ 3 δ 3为拉张应力→拉张裂缝 δ 3为压应力→扩张裂缝 ②剪裂缝:可发育共轭型式的两 组剪裂缝: 一组平行于断层面 另一组与断层面共轭 实际岩层中,这二组裂缝并非均 等发育。
裂缝类型: •剪裂缝 •张裂缝―包括扩张裂缝、拉张裂缝 •张剪缝
1、剪裂缝
剪切应力→剪裂缝
理论情况下: δ1、δ2 、δ3均为压应力,δ1派生 →剪切应力→超过临界剪应力, 发生剪切断裂→ 生成剪裂缝 共轭剪裂缝B、C:位于δ1两侧,与δ1呈30°锐角相交,与δ3以某 一钝角相交。共轭剪裂缝∥共轭裂应力
L fD nf LB
LfD:线密度,或称裂缝频率、裂缝率; LB:所作直线的长度; nf:与所作直线相交的裂缝数目。
(2)面积裂缝密度(AfD,简称面密度):与流体流向有关。 指流动横截面上裂缝累计长度与该横截面积的比值。 AfD:面积裂缝密度; L:裂缝总长度; nf:裂缝总条数; l:裂缝平均长度; SB:流动横截面积。
裂缝渗透率:固有裂缝渗透率、岩石裂缝渗透率
1、固有裂缝渗透率(Kff) 指流体沿单一裂缝或单一裂缝组系流动而与周围基岩无关的裂缝 渗透率。 裂缝Ⅰ: 裂缝平行于流动方向,根据流体驱动力与粘滞力平衡方程,可知 单位时间内通过该裂缝的实际流量Qf: b 2 ( P P2 ) 1
Qf a b 12 l
3
根据张应力类型,可将张裂缝分为二种: •扩张裂缝 •拉张裂缝
(1)扩张裂缝 δ1、δ2 、δ3均为压应力→诱导→扩张应 力→超过临界值,发生扩张→生成扩张 裂缝: 扩张应力∥δ 3→破裂面⊥δ 破裂面∥(δ 1+δ 2)面
3
扩张裂缝常与共轭剪裂缝共生 (2)拉张裂缝 三个主应力中,至少有一个为拉张应力→超过临界值,发生拉张 →生成拉张裂缝: 拉张应力δ i→破裂面⊥δ i 3、张剪缝 剪应力+张应力→张剪缝。先剪后张,或先张后剪。 破裂面上可见擦痕,裂缝具一定开度
水平缝
6、裂缝性质 主要有:裂缝张开与闭合性质、裂缝充填情况和裂缝壁特性等。 据裂缝的张开与闭合性质及充填情况,可分为四类: (1)张开缝 缝宽较大,基本无充填物,为有效裂缝,流体可在其中流动。
(2)闭合缝 基本闭合,基本无充填物。有效性需正确分析。 (3)半充填缝 裂缝间隙被充填物部分地充填。 常见的充填矿物:石英、方解石和泥质。属于有效缝。 实际有效空间:未被矿物充填的部分。 (4)全充填缝 裂缝完全被充填物质充填,有效缝宽为零。无效缝。 流体渗流隔板。
库仑破裂准则:
临界 0 n
τ 临界:临界剪应力 τ o:材料本身的粘结强度 δn:作用于该剪切平面的正应力 μ :材料的内摩擦系数 共轭角:共轭裂缝中两组剪裂缝之间的夹角
实际地层条件下: •岩层较均质、主压力较大→共轭剪裂缝 •岩层非均质、主压力较小→趋向不规则剪裂缝(单组) 2、张裂缝 •张应力→张裂缝 •张应力→超过扩张强度,发生断裂→张裂缝 •张裂缝一般具有一定开度,有的被后期矿物 充填或半充填 理论情况下: δ 张(岩层裂开方向)∥δ 3→破裂面⊥δ 破裂面∥(δ 1+δ 2)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