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精彩片段赏析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精彩片段赏析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精彩片段赏析当阳市淯溪镇大堰小学王修红片段一:随机点评,显示教师智慧的魅力。

师:(板书:年龄)谁能告诉大家,你几岁了?生1:我今年11岁。

师:谁跟他不一样啊?生2:我今年10岁。

生3:我今年9岁。

师:我知道了你们有三个年龄段,下面,不许直接用数字告诉大家你几岁,要用一句话来表述,使同学们能根据你的表达猜出你的年龄。

生2:我今年8+2岁。

师:还是数字啊,不用数字行吗?生2:我今年1旬。

师:1旬是多少啊?生3:10岁。

师:很好,真让我们大家长知识。

生4:我按照国家规定年龄入学,今年小学4年级了。

师:棒极了!用上学的时间未表达。

生5:我是小学生,而又是属狗的。

师:哦,用属相告诉大家,看来对我们祖国文化很了解啊!生6:我再过一年就可以到马路上骑自行车了。

师:你还懂得法律知识呢:了不起!师:刚才同学们的表达都非常有意思。

如果把这些丰富的语言都用到作文中会对你的写作很有帮助的。

【评析】:现代教学论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

教师准确合理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唤醒受教育者的智慧。

在课前导入这个小小的环节,王老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虽产生于即兴,但却来源于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他那形象生动、机敏睿智、充满亲和力的语言风格使学生如沐春风,使整节课充满了勃勃生机。

片段二:巧妙导入,步步皆是风景。

师: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我说一个两个字的词,你们用其中的一个字,来代表这个词的意思。

师:男人。

生:男。

师:这样说准确吗?生:人。

师:女人。

生:人。

师:鸡肉。

生:鸡。

师:上当了!想想!生:肉。

师:肉鸡。

生:鸡。

师:盒饭。

生:饭。

师:黑漆。

生:漆。

师:你们看,中国字有意思吗?生:有意思。

【评析】:这一片段中,学生们在游戏中得到了乐趣。

那看似简单的游戏,不正是为这节课训练学生精炼语言文字做铺垫吗?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这个发人深思的游戏,引你向教学的更高境界迈进,领你登上高处,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快乐。

巧妙的“两字变一字游戏”,看似简单,实则体现多重功能。

首先,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中感悟到汉语的简明与变化,他们的思维定势在第三组时(傻瓜——(傻)瓜)受到考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迅速判断能力与应变能力;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被充分调动起来,“有时需要具体、有时需要简明”的表达方法也在游戏体验中被学生理解接受,同时也为“学写短信息”的应用文教学巧设了铺垫。

片段三:模拟生活情境,引入作文话题。

师:你们都知道我是谁了?那你们该怎样称呼我呢?谁先来?生1:我叫您“王老师”。

师:可以,还可以称呼什么?生2:王伯伯师:也可以啊!生3:王爷爷师:行,但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大家还没说到。

生4:王先生师:我是比你先生出来的。

生:哈哈大笑生5:修红老师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啊?生5:显得亲切。

生6:朋友!师:好极了!我就是你们的朋友。

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下面,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这件事这样的:我有一个亲戚叫赵伟,他是初二的学生。

前几天,他到当阳来玩。

今天下午,要坐火车回到自己的家——河溶。

可是,因为我今天要给同学们上课,不能送他回家啊。

所以呢,为了他的安全,我想提前告诉一下赵伟的家长。

你们说:有什么办法?生7:可以打电话。

(板书:打电话)生8:还可以发传真。

(板书:传真)生9:还能写信。

(板书:写信)生11:老师,我觉得寄信也可以,可以用特快专递,或者发电子邮件。

(板书:电子邮件)生12:还可以发手机短信。

(板书:发短信)生13:还有一种方法。

用呼机。

生14:你太落伍了。

师15:这么多的好办法,除了写信慢一点行不通,别的都比较快。

但是我还得跟你们介绍一下他们家的情况:赵伟家里没有传真机,也还没买电脑呢!所以就剩下了两种办法:打电话、发短信。

好,现在,老师就打电话。

(老师拿起手机假装拨电话)没人接啊!那我们只能发短信息了。

【评析】: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内容始终是学生身边的生活。

尤其选择了贴近现代生活的“短消息”作为教学指导的核心内容。

因为现在手机已经普及,有些学生甚至也有手机,所以对于研究有关“短消息”,就激发了学生足够的兴趣学习。

再加上王老师精心设计的“发短信”的真实应用情境,“给赵伟的父母发报平安”的短信。

一时间使在场的所有师生都进入到这个情境之中去。

有人说“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

”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之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而王老师的开课完全达到了这个目的。

师生共同拨弄起“趣”的琴弦,谱写“理”的音符。

片段四:巧设训练,体现教师指导的朴实。

师:你们觉得“赵伟今天返回河溶民耀”这则短信能写得再简明一些吗? 帮帮老师。

生1:我觉得可以把“河溶”删掉。

师:都删掉吗?生1:对,因为我觉得他从哪来的,应该回到哪里去。

就没必要写回到哪儿。

生2:我觉得不能删掉“河溶”,万一他的家长不在河溶呢?光说“返回”就显得不太清楚了。

师:意见不一样了,你们自己交流交流。

生3:我觉得“返回”一定是回到原来的地方。

即使他的家长不在河溶,也一定知道他是回到自己的家。

师:“回”到底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

(生查字典)生4:“回”就是“从别处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由此看来,省掉“河溶”二个字,还是可以把意思说清楚的。

生5:我还能省字,“返”可以去掉。

因为“回”已经能表示回到自己的家里了。

师:又出现了对字的理解问题,怎么办?想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生6:查字典。

师:好,就照你们说的查查看。

生7:(查后)“返”就是“回”的意思。

师:字典真是个好老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么多疑难问题。

看来“返”这个字也可以省掉了。

【评析】:在课堂上,当学生对一些字词的意思不理解时,老师们的解决办法是很多的。

启发学生互相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利用媒体创设情景等,这些办法在一定环境下,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像王老师这样,让学生拿出字典来实际动手查一查,尤其是查了两次,还是不多见的。

一堂课的设计,尤其是公开课,往往调动了老师们的全部神经,在追求新意、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渐渐地忽视了教学最为淳朴的东西。

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终身伴侣,而学生查字典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这个问题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吗?赵老师的这一做法,发人深省,令人深思,使我真正懂得了“教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这句教学的真谛。

片段五:合作探究,蕴含教师启发的功力。

师:我想跟大家讨论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发短信息要“简明”呢?大家看板书思考思考,上面的一行字为什么能省?下面的一行字又为什么能省?这里有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组讨论讨论。

师: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看。

生1:我觉得上面那排是表示姓、地点和名称的,是收信息的人知道的事情,所以可以省略。

师:你的意思是说写信息的人要想着收信息的人知道什么,考虑得很深刻啊!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赵伟肯定会回自己的家。

爸爸妈妈都知道,当然不用写上“河溶”了。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写的人是“作者”,收信息的人呢?生:“读者”。

师:也就是说写作的时候“心中要有读者”。

生3:下面一排字,我觉得“天、返、市”都是可有可无的。

比如:“今”就能代表“今天”。

所以下一排的字都可以省掉。

师:实际上这则短信用“伟今回”这几个字就可以代表了,我们平时用水不能浪费,用纸不能浪费,用字也不能浪费啊!师:节约的品质是我们必备的。

短信写得短有什么好处啊?生4:可以节省您的时间。

生5:还可以替手机省电。

师:(笑)都是替“我”省了……生6:读者看的时间也短了。

生7:收信息的人一看,就清楚明白了。

师:对啊,短信写得简明也是在替读者着想啊。

【评析】:当今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课堂。

教学中,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探讨、归纳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用字要节省。

而在帮助学生梳理思绪的过程中,又巧妙地渗透了人文关怀:作者要站在读者的立场去想问题。

语文教学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

这一环节设计的精彩就在于很好地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把“写短信”作为教学内容,透过简短的文字来创造妙趣横生的课堂,老师手笔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概括是当前信息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语言表达的品质。

但这一教学重点,在作文教学中被重视程度是相当弱的。

即便是一篇要求学生写具体的文章,也不是到处都写具体的。

王老师这看似简单的一笔,却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即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