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

邢台煤矿地质说明书1 矿井概况及井田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河北冀中能源集团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台矿位于邢台市西南部,行政区除南部及东西两侧分别隶属沙河市管辖外,其余均归邢台市管辖。

地理坐标为:114°24´15"~114°30´34",北纬36°58´31"~37°03´53"。

邢台矿矿区东侧有京广铁路通过,东北距邢台火车站7km,东距小康庄站4km,并有煤矿专用铁路线与矿区沟通,此外,矿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方便,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1)。

图1-1 交通位置图1.1.2 自然环境邢台矿区位于华北平原西缘,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介于+100—+70m。

井田及附近分布着李村、悟思、西北留、洛阳等十个村庄,人口14500余人。

该区属海河流域,区内地表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有七里河、沙河。

七里河位于矿区北部,河内常年干涸,雨季偶有流水;历年最大洪水流经量1452m3。

据1963年河北省南部特大洪水过后的观察,最高洪水位为+79.5米。

工业广场及工人村均为受害。

沙河位于矿区南部,在矿区内属季节性河流。

上游分为南北二支流,流至井田附近变为暗流,雨季时水量增大,其他时间水量很小,且上游已筑起水库,水流很少流至下游。

在流经井田沙河的流量未进行测定,现已分别在七里河、沙河上游修建了东川水库、朱庄水库和东石岭水库,用于防洪和灌溉,库容量分别为0.09、4.16、0.68×108 m3。

1.1.3 矿区气象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最低气温-22.4℃,最高气温41.8℃,年平均气温13.2℃左右。

最大年降水量为1269mm,最小年降水量222.9mm,年平均降水量532.7mm,蒸发量年平均为1887.0mm,大于降水量。

春末夏初多风,南风为主,北风次之,年平均风速为2.0m/s,最大风速≥17米/秒。

矿区内雨季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5~75%,丰水年与枯水年降水量相差3~5倍。

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内年平均气温与蒸发度逐年增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逐年减少。

11月至翌年2月为冻结期,冻土最深400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50毫米。

1.1.4 水源、电源及建筑材料来源矿区的工业、生活用水主要以深井方式和井下取奥陶系水,现有的供水井能够充分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井田周围有华北电力邢台发电厂和一个自备电厂,为确保矿井供电质量及可靠性,设计两个电厂作为矿井双回供电电源,故电源落实可靠。

矿区西部的丘陵山区有多家石灰厂、煤矿,市区附近有钢铁、水泥等企业,材料购置便利。

1.1.5 工农业情况矿区位于邢台市西南部。

本区矿产资源丰富。

矿区工业以煤炭、电力、冶金、耐火材料为主,矿区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

另外,邢台市的旅游业也发展迅猛,清风楼、开元寺等名胜,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1.1.6 矿区地震情况矿区属地震活动区,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地震,地震烈度为7级。

其东边的隆尧县曾于1966年3月8日发生过7.2级地震。

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井田地质特征1.2.1.1 地面标高井田范围内地面标高自+100—+70m,标高差为30m。

地势自然坡度0.7%。

1.2.1.2 井田勘探程度地质勘探是省勘探队对永夏煤田进行钻探工作,研究整个永夏煤田,地质报告对煤层对比清楚,结果可靠,煤层结构、厚度、煤质牌号已查明,主要构造基本控制。

1.2.1.3 煤系地层特征含煤系地层包括有:自下而上顺序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迭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中下部(上部已被剥蚀)。

煤系地层的基底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

1.2.1.4 表土层及风化带深度表土层(指上部砾石层至地表一段):由1-2层粘质砂土或砂层(流砂)组成。

总厚度10-20米,一般为15米左右,变化不大,一般是井田北部和南部边缘的河床附近厚度较薄,且主要为砂层组成,其他地段厚度均匀。

井田内煤层露头皆被掩盖层所覆,其深度介于-30--140米,风氧化带的深度在钻探过程中没有进行采样确定,其深度系参考开滦已有资料确定为自基岩面向下垂深25米为风氧化带。

1.2.1.5 煤田的成因及生成年代邢台矿煤层为近海型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生成于石炭二叠系。

1.2.2 井田的水文地质构造1.2.2.1 大中型断层邢台矿区位于山西中台隆起东缘,属山西断隆区中太行拱断束武安凹断束小区。

区内断层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主要构造线走向分别为南北向、东西向和北东向三组,其中北东向断层占主导地位。

大中型断层呈高角度正断层性质,近平行展布,形成狭长的地堑、地垒构造,往往构成矿区内含煤区边界和无煤区边界,矿区西南部边界即以大型断层为界。

1.2.2.2 褶曲邢台矿区发育一个向斜,洛阳西向斜,位于矿区西部洛阳村西部,其轴部位于邢12孔和8310孔之间,为本区主要向斜,该向斜走向近东西,两翼地层基本对称,区内轴长约800m,轴部倾角较缓,在11°左右。

1.2.2.3 岩浆岩(1)、侵入部位及形态:本区有岩浆岩侵入体存在,集中区内中部小型盆地的盆底部位,对9#煤层影响最大,该区域8#、9#煤层大部分合并为一层,层间距一般小于0.5m,故推断8#煤可能部分遭受岩浆岩侵入。

岩浆岩多沿9#煤层中部或顶部侵入,形态为板状椭园形的岩床,东西两边较厚,中间部位较薄,补32孔穿见厚度达7.02m,补16孔穿见厚度只有0.23m,平均厚度为2.85m,全区共有16个钻孔穿见。

(2)、对煤层的影响:9#煤岩体侵入部位煤层厚度部分受吞蚀,使部分煤层由气肥煤变成了贫煤或无烟煤,接触面出现天然焦。

在16个穿见岩浆岩侵入体的钻孔中,位于煤层上部或顶部的占13个,在煤层中部的有3个。

1.2.2.4 陷落柱井田南中部9303孔在钻进到奥陶系44.5m时发现陷落柱,揭露高度31.53m,深度263.50~295.03m,其中堆积了太原组地层,并夹有奥陶系灰岩块。

邢台矿地层综合柱状图见图1-2地层综合柱状图。

1.2.3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内由南向北依次发育有洺河、马会河、沙河、七里河、白马河等,为季节性河流,均属海河水系,发源于西部太行山区,呈东西向穿过矿区,为大气降水主要排泄通道。

在西部裸露、半裸露山区河流可渗漏补给地下水,多年平均渗漏量为6m3/s,占区域岩溶水补给量的60%,是岩溶地下水的一大图1-2地层综合柱状图补给源。

(1)泉域边界邢台矿区位于邯邢水文地质单元中的百泉水系,包括百泉和达活泉两个泉域,总汇水面积3400 km2。

泉域西部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裸露面积为393.60km2,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通过岩溶裂隙、层面裂隙和断裂带等通道,向东、北东方向径流,在百泉、达活泉群排泄。

岩溶裂隙水为邢台矿区地下水的主体。

(2)含隔水层组空间分布①基岩裂隙含水岩组包括太古界(Ar)片麻岩、变粒岩、大理岩和元古界(P t)的石英岩、页岩、白云岩等各类各变质岩层和火成岩。

变质岩出露于本区西部外围山区,平均总厚大于7000m;岩浆岩,呈复杂的似层状侵入,出露于符山、固镇、磁山、矿山、綦村、新城、紫山以及鼓山等地,面积约350 km2,目前揭露单层最大厚度561m。

地下水主要以潜水形式埋藏于30~50m深的风化带中,最深一般不超过100m。

含弱的裂隙潜水。

该组风化带以下岩体,包括前寒武系各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类一般坚硬、完整,为区域隔水边界。

②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包括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含、隔水层,碳酸盐总厚812~1268m,一般1100m左右。

出露于本区西部山区,面积约394km2,含岩溶裂隙承压水,其富水性取决于岩溶裂隙发育程度。

寒武系含水层主要由中统(∈2)、上统(∈3)组成,出露于活水、柴关、皇寺一带,呈条带状展布,面积不大,岩溶裂隙较发育,以溶隙、溶洞为主,裂隙率7.82~21.99%,单位涌水量0.3~7.55 L/s.m。

奥陶系含水层出露于矿区西部,地表溶沟溶槽较多,岩溶裂隙发育,矿区内为埋藏型,含丰富岩溶裂隙地下水,但不均匀,在适当的构造部位有岩溶大泉出露,如邢台东部的百泉和北部的达活泉。

下统(O1)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裂隙率1.27~8.4%,钻孔单位涌水量0.05~15.29l/s.m。

中奥陶统峰峰组(O2f)和上、下马家沟组(O2s、O2x)岩溶裂隙普遍发育,富水性强。

该含水层组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a.Mg为主,矿化度0.32~0.43g/L,局部径流不畅的地段SO42-含量增高,矿化度加大。

该含水层通过断裂带与太原组灰岩发生水力联系,直接影响9号煤层的开采,对2号煤层的开采有较大影响。

③碎屑岩夹碳酸岩盐类岩溶裂隙水该组主要是指本溪组、太原组铝土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与石灰岩互层。

主要灰岩含水层4层,分别是野青灰岩、伏青、大青和本溪灰岩含水层,灰岩含水层仅西部山区有零星小面积露头,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为埋藏型的。

该套灰岩以大青和本溪灰岩含水层溶蚀性较强,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强,个别钻孔抽水单位涌水量达5.05L/s.m。

该组中部、上部均为砂泥岩、粉砂岩隔水层,底部为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局部夹中、粗粒砂岩,岩石结构致密,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

④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主要指二迭系砂岩、砂泥岩互层,总厚41~320m零星出露于西南部山区及山前岗地。

含水层为砂岩,不同程度地含孔隙裂隙承压水,各砂岩之间因存在砂质泥岩和泥岩隔水层而无明显的水力联系。

钻孔单位涌水量一般为0.01~0.06l/s.m。

⑤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系指新近系、第四层系砂及砾石含水层与粘土、砂质粘土互层。

该组大面积分布在山间洼地,山前岗地和东部平原区,其富水性主要取决于砂及砂砾的厚度及颗粒级配的均匀程度。

钻孔单位涌水量0.00631~1.30L/s.m;个别水井达21.39L/s.m。

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其次HCO3—Ca.Mg,矿化度0.184~0454g/L,水位标高一般174.43~185.00m。

1.3 煤层特征1.3.1 煤层埋藏条件倾向长度平均4.3km,走向长度平均2.1km,倾角0-11°,煤层埋藏深度-150—550m,井田南部-350—-550m为盆地构造。

1.3.2 煤层层数矿区含煤地层为晚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总厚度207.37m,含煤19层,煤层总厚度17.3m,含煤系数为7.98%,其中可采及部分可采煤层8层,分别为石炭系太原组的4下、5#、6#、7#、8#、9#煤层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的1#、2#煤层,厚17.3m,可采(部分可采)含煤系数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