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毕业论文-绝对精品】

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毕业论文-绝对精品】

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学生所在系(院)美术学院专业(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目录目录 (1)摘要、关键词 (2)正文、引言 (3)1 国研究现状 (3)1.1 陆地植物配置特点 (3)1.2 水生及滨水植物配置特点 (3)1.3 评价 (4)2 清北湿地公园概况 (4)2.1 基地概况 (4)2.2 植物资源 (4)2.2.1 亚热带植物资源 (4)2.2.2 基地及青白江植物资源 (5)3 清北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分析 (5)3.1 陆地植物配置 (5)3.2 滨水植物配置 (5)3.2.1 开敞植被带 (6)3.2.2 疏林型林地 (6)3.2.3 郁闭型密林地 (6)3.2.4 湿地植被带 (7)3.2.5 卵石滩 (7)3.3 水生植物配置 (7)3.3.1 水生植物群落类型 (8)3.3.2 方案中水生植物配置的主题特色简析 (8)3.4 生态岛植物配置 (9)4 结语 (10)致 (10)5 参考文献 (10)论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摘要: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保证其生态循环的关键之一,及对湿地植物的选择、应用和配置。

本文以清北湿地公园为例,介绍了该项目的植物配置。

项目中我以因地制宜和运用乡土植物为首要特点出发——将整个公园的植物分为陆地、滨水、水生、生态岛四大植物群落类型,然后分别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和使用功能三个方面考虑植物的具体配置,最终实现了全园的生态平衡和多样化景观结构。

关键词:风景园林;湿地公园设计;植物规划;陆地植物;滨水植物;水生植物;生态岛植物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孽生地。

湿地公园则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容的公园。

如何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潜能,合理地配置资源,规划建设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相统一的湿地景观,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新课题。

近年来不少“湿地公园”应运而生,对于湿地公园来说,植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湿地公园创造了优美的景观环境,而且维持了其生态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稳定。

但在对其配置的过程中很多设计者感性的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植物的独有性和观赏价值等表在因素上,却忽略了栽种该植物后的植株生长效果、湿地运行效果、生长表现以及对生态的安全性等,导致人工湿地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功能骤降或运行费用剧增,最后系统瘫费或闲置。

因此要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潜能,就得合理配置植物,规划建设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相统一的湿地公园景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期的稳定和运转。

因此结合本次的毕业设计项目特点,本文以清北湿地公园为例,主要对怎样将植物的生态效应、景观结构和使用功能合理结合,如何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湿地植物,并且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湿地系统中等问题进行研究。

1 国研究现状在由俞孔坚先生等规划设计的黄岩永宁公园是以河流再生设计为主题,在其植物配置上,应用乡土物种形成绿化基底,整个绿地系统平行于永宁江分布有如下特点:1.1 陆地植物配置特点公园的西边界和北边界,繁忙的公路给公园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为减少干扰,设计了用香樟等树种构成的浓密的边界林带,使公园有一个安静、清新的环境。

公园原始地形中还有许多的水杉,因为在这里很常见又普通,所以不被当地人关注,它们或孤独地伫立在水稻田埂之上,或排列在泥泞不堪的乡间机耕旁,或成片分布于沼泽湿地和污水横流的垃圾粪坑边。

于是设计者通过方格网状分布的树阵,在一个自然的乡土植被景观背景之上,将这种平凡的树按5×5棵种在一个方台上,给它们一个纪念性的场所,重显高贵典雅。

树阵或漂于水上、或落入繁茂的湿生植物之中、或嵌入草地,无论身处何地,独特的水杉个性都会显露无疑。

1.2 水生及滨水植物配置特点河湿地,由观赏性较好的乡土湿生植物构成,如睡莲、荷花、菖蒲、千屈菜等。

河漫滩湿地,在一年一遇的水位线以下,由丰富多样的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构成,包括芦苇、菖蒲、千屈菜等;在一年一遇的水位线与五年一遇的水位线之间,用当地的九节芒构成单优势种群,是巩固土堤的优良草本,场地原有大量九节芒杂乱无章地分布,可进入性较差。

经过设计的芒草种群疏密有致,形成安全而充满野趣的空间。

在5年一遇的水位线和20年一遇的水位线之间,用当地的狗牙根作为地被草种,上面点缀乌桕等乡土乔木,形成一条观景和驻足休憩的边界场所,在其间设置一些坐椅和平台广场。

疏林草地,沿河两侧分布,给使用者一个观赏湖湿地和驻足休憩的边界场所。

堤密林带,结合地形,由竹林、乌桕、无患子、桂花等乡土树种,构成密林,分割出堤和堤外两个体验空间:堤外面向永宁江,是个外向型空间,堤围绕河湿地形成一个敛式的半封闭空间。

1.3 评价在这个方案中设计者主要运用的是乡土植物,且对河流两岸原有的杂乱五丈的一些植物进行了利用和设计,同时在面积不大的一带状绿地上,处处体现了因地制宜的配置特点,对水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同水位采用不同的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配置利用。

从这样一个小小的案例中我充分领悟到了,因地制宜和运用乡土植物两个方面的真理,也为我们毕业设计方案中的植物规划提供了参考和引导。

2 清北湿地公园概况2.1 基地概况该项目位于青白江区北部平坝区,占地面积约665亩;设计山地面积约125亩;丘陵地面积约265亩;水域面积约260亩,其中包括一中心大湖面,面积约120亩,两处自然式水塘,面积分别46亩、40亩左右,其余为一些小水潭和小溪流区域;水滨有凹岸、凸岸、浅滩等丰富的岸线。

2.2植物资源2.2.1 亚热带可利用植物资源陆地植物:银杏、悬铃木、女贞、桂花、紫薇、雪松、天竺桂、皂角滨水植物:枫、枫香、栾树、朴树、树、紫荆、红豆杉水生植物:花叶艳山、菖蒲、海寿、旱伞草、水生美人蕉、水葱、芦荻、黄花鸢尾、花叶菖蒲、蓬莲草、千屈菜、睡莲、荷花、圆币草、再力花、红莲子草、泽泻、香菇草、细叶芒草、芡实、水芋、灯心草、矮蒲苇、香蒲、打漂、细叶莎草、慈姑、常绿水生鸢尾、花叶水葱、梭鱼草、莕菜、大花萱草、弧尾藻、花叶芦竹、水罂粟、金鱼藻、蜘蛛兰、血草、碗莲2.2.2 基地及青白江植物资源陆地植物:各种果树、竹类、柏、青、香樟、楠木、马尾松、油桐、柑桔、苹果、梨、桃、、桤、千丈、桉、黄树滨水植物:垂柳、旱柳、水杉水生植物:莎草、芦荻3 清北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特点分析本方案中植物配置的预期效果有三个方面: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功能外,还要达到在无需经常性人为管理的条件下, 能保持自身的景观稳定。

因此结合方案的原始地形和周边环境,我将全园植物类型分为陆地植物、滨水植物、水生植物和水体里的生态岛植物来进行规划、配置,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配置特点。

为了实现植物的优化利用,还选用乡土植物作为全园主体。

具体配置分析如下:3.1 陆地植物配置方案中的陆地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北面的山地安静区域,东面滨水区和主入口区域中靠近市政道路的边缘地带,配置效果多形成水生和滨水植物的背景树,我把重点放在了它的生态效应上。

因为虽然本次方案是一个湿地公园,主要是要突出水生和滨水植物的多样性、景观性,但是这些都必须基于一个群落结构完整、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植物群落基础上,否则湿地公园的景观意义必将慢慢荒废掉。

所以在方案中陆地植物的配置上主要考虑其植物群落结构的完整性,表现为乔灌木合理搭配、针阔叶林混交,以充分达到生态平衡,为滨水和水生景观提供一个坚实的生态基础。

与此同时,我在植物的选用上还考虑到了对周边有常年风、有毒气体、噪音、粉尘等的吸收、阻挡。

所选骨干树种:黑松、雪松、刺槐、银杏、树、天竺桂、皂角、银杏、马尾松、桂花、楠木、香樟、各类果树、女贞、落叶松、油松、悬铃木等;主要的配置方式为周围角落大片的密林、疏林带,各个分区里的群植植物等。

群落结构如:香樟+海桐+桅子+酢浆草;香樟+小叶黄-洒金珊瑚+石菖蒲;黑松+棣棠+二月兰+石菖蒲;悬铃木+毛白杜鹃+沿阶草;广玉兰+白玉兰+山茶十阔叶麦冬。

3.2 滨水植物配置方案植物配置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滨水植物,它联系着陆地和水域,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是方案中植物景观结构最丰富的区域。

配置上我重点突出了它的景观效益和功能特点,同时在生态上也注意到了对水土的保持、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巩固。

总体滨水带植物配置上坚守了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将其群落类型分为开敞植被带、稀疏型林地、郁闭型密林地、湿地植被带,卵石滩等,其中以风景林带为主,通过疏密不同的风景林地构成滨水绿带的骨架,再以开敞植被带、湿地景观和局部的卵石滩穿插于绿地之中,形成了连续的动态观赏序列。

利用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特点,创造出动静结合、开闭变化的游憩空间,以满足不同类型活动的需要。

如开阔地带明快热烈,以动为主,开展嬉戏、玩耍、日光浴等活动;郁闭地带阴凉幽深,以静为主,提供散步、休憩、森林浴等活动。

3.2.1开敞植被带为了给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通道,方便水域与陆地空气的对流,改善全园陆地空气质量、调节气温,同时形成欣赏风景的透景线,在滨水植物群落里我运用到了开敞植被带这一群落类型。

在方案中主要表现为由地被和草坪覆盖的大面积平坦地或缓坡地,形成开阔明快的户外空间,给游人提供了聚会、游玩、野餐、露营、跑马等不同的游憩场地。

提供游玩的缓坡草坪在本方案中主要根据它们具体所在的区域运用不同的草本花卉进行点缀,形成一种乡野气息特色的景观,或少量的孤植风景树,以提供夏日的遮阴。

例如:提供野餐和露营的草坪区域分布在方案中的山地安静区里的生活体验区,这一区域里的草坪上基本无乔木,灌木,为游人提供一个充分宽阔可以利用的场地空间。

提供跑马的草坪空间也分布在山地安静区,此区域我将它与其北面的密林带进行了过渡结合,形成疏林缓坡草坪,让游人既可以再草坪上自由的骑马奔驰,也可以闲来之余漫步林间,享受在一种幽深宁静的氛围。

3.2.2 疏林型林地方案中还运用了稀疏乔、灌木组成半开敞型绿地,这便是疏林型林地。

多采用落叶植物搭配少量的常绿植物,或多株组合,形成树丛式景观;或小片群植形成分散于绿地上的小型林地斑块。

它也为方案的水陆交流提供了通道,还形成似断似续,隐约迷离的透景效果。

尤其突出的功能效果是:夏季,游人能在树荫下开展游憩活动,在这个时候疏林型林地比开阔草坪区域更受青睐;冬季,能透过植物间隙以及落叶树的枝干缝隙射入林下空间,这时游人也可以享受到零星沐光浴。

结构群落如:枫香-桂花+水桅子+蝴蝶花;旱柳+佝骨+吉祥草;刺槐+棣棠+麦冬。

此外,几处小型的纯林带的运用,如竹林,游人可以随意进入,其中可以设置餐桌等室外餐饮林下空间;小乔木鸡爪槭林,其下为地被草坪,游人可以少量进入,进行小憩,小型的野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