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练习卷2018(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过程两大部分。
2.工具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3.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4.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上的时间是狭义注意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上的时间是广义注意稳定性。
5.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注意分配。
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差别感受阈限。
8.胖人宜穿竖条的衣服,瘦人宜穿横条的衣服,是为了利用错觉改变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9.空间知觉包括_形状知觉__、_大小知觉__、_深度知觉__、_方位知觉_。
10.记忆的过程(环节)是_识记__、_保持__、_再认和回忆__。
11.表象的特征包括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12.根据想象时是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
13.思维的特点是___间接性 ___、__ 概括性 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最小单位是( A )。
A.神经元 B.胶质细胞 C.突触 D.反射弧
2.正是通过对( C )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A.动物脑 B.失语症病人C.割裂脑 D.脑成像
3.“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 B )。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4.引起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 C )。
A.注意不集中 B.意志努力的结果
C.刺激的特点 D.注意的动摇
5.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B )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6.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D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
7.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 B )的干扰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注意的动摇8.当你中途离开电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 C )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9.在儿童的感觉中,( A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A.视觉 B.听觉 C.肤觉 D.运动觉
10.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C )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11.注视一个红色的正方形一定时间后,再将视线转到白色的背景上,就会看到一个蓝绿色的正方形的现象,称为( D )
A.知觉 B.适应 C.对比 D.后象
1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C ) A.知觉的意义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 D.知觉的完整性
13.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4.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C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5.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 D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6.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D )。
A.重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17.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D )
A.图像记忆 B.声像记忆 C.视觉编码 D.听觉编码18.早期记忆研究的主要的实验材料为?( A )
A.无意义音节
B.单词
C.句子
D.德文字母
19.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
这属于( B )。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20.欣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时,运用的是( C )。
A.记忆表象
B. 创造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幻想21.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形成22.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是一种( B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无意想象23.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B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24.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C )
A.再现思维
B.集中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2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或现象是( A )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变式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变化。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16分)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
2.我们白天看完电影,刚出电影院时,会觉得阳光非常刺眼,什么好象都看不清楚,可过一会就能看清楚周围景物了,这是为什么?
答案要点:明适应:由暗处到亮处,最初瞬间感到光线刺眼,几乎看不到外界物体,几秒钟后才逐渐看清物体。
3.请简述想象的功能
答案要点: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
4.什么是思维?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2)基本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五、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
1.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要点: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感觉和知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1)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两者都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3)两者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4)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综合和发展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个别属性/整体属性
(2)产生的来源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3)生理机制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2.请结合记忆理论,论述考试时,为什么是非题、选择题比问答题容易做? 答案要点:
(1)是非题、选择题是再认
(2)问答题是回忆
(3)再认与回忆的水平不一样,再认比回忆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