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调研*邓爱东【摘 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够重视、数字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数据库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trend,the culture ecology changed greatly and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heritage is impacted more and more.Many traditional crafts are on the edge of disappearance.At present,many public libraries have carried out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more or less,thereexisted some problems,including insufficient emphasis on it,low level of digitalization and lack ofspecialists.Key words:public library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1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现状《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对公共图书馆有明确的表述: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是,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对艺术科技成就与创新的鉴赏力;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文化多样性;支持口述传统文化。
而且2009年7月文化部社会司在关于开展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把公共图书馆是否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式建设(包括:主办、协办、参与举办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活动)已作为其中之一的评估标准。
所以,作为具备公共服务知识机构、制度性质的公共图书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共享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候,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必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保存,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弘扬、展示和传播提供广阔平台。
笔者于2009年8月通过互联网,以国家图书馆主页上“专题导航”栏目“公共图书馆”链接中的46个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或自建馆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为对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各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统计表类型数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链接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省图书馆20 11 20 20直辖市馆4 2 4 4单列市馆22 13 22 20合计46 26 46 44所占比例57%100%96%*本文为广东省文化厅基金研究项目“图书馆服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号GDTK0933)成果之一。
结果表明,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或自建馆藏中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只占6%,而96%的公共图书馆网页上链接有该地区的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该网站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分站,主要收集该地区的文化信息资源)。
这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建设工作还处在初期,更多的公共图书馆目前还只是开展静态的以史料为主或类似内容的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对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方面还只是依赖于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忽略了作为文化信息传承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服务功能,这与国际图联保护文化遗产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主要问题如下:1.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还没有得到公共图书馆足够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
由于历史的局限公共图书馆虽有着重视地方文献收集的优良传统,然而,长期以来目光所注大都在“记载于书上”的知识,即把客观意义上的知识限制于用文字记录于书面上的知识,忽视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的用“说出”的、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的民间知识;忽视联系着大脑“过程”的知识,对于非文字的文化传统、田野中的活态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没有引起重视。
作为传播和发展文化的重要社会机构,图书馆应有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关注、参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并将其明确纳入到自己的职能范围之内。
这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利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数量与种类不足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标准,其标准分别是:一、民间文学;二、民间音乐;三、民间舞蹈;四、传统戏剧;五、曲艺;六、杂技与竞技;七、民间美术;八、传统手工艺;九、传统医药;十、民俗。
统计结果显示,公共图书馆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专题数据库中最多的是属于传统戏剧的占到67%,而数量最少的是传统医药的数据库(见表2)。
表2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专题数据库分类统计表类型数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省图书馆10 9 10 10 10 10 2 0 3 0 1直辖市馆2 1 1 2 2 2 2 2 2 1 2单列市馆15 5 4 4 6 3 3 4 5 2 5合计27 15 15 16 18 15 7 6 10 3 8所占比例56%56%59%67%56%30%22%37%11%30% 这说明了公共图书馆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与国际图联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中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个别图书馆只是选取本地区的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了数据库,忽略了其他文化遗产的建库。
1.3 缺乏专业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一系列的专业技术支持,如:信息获取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显示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等来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平面与立体信息。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涵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人类学、民俗学等门类,极具专业性和综合性。
而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也缺乏相应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员,这往往成为制约公共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瓶颈,导致有一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建立的相关数据库只能通过报纸、网络等途经去搜集有关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资料、图片等,无法设立专门的部门去开展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建立数据库,工作无法创新和突破。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展示形式单一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工作。
如:较为完善的成都图书馆建成了“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天津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山东省图书馆的“山东民间彩印花布数据库”。
据统计,建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的公共图书馆约占37%,还有相当部分的图书馆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即使有个别图书馆建有这类专题数据库,也还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介绍,缺乏内容的丰富实用以及数字手段的充分应用,数字化程度不高,展示形式单一。
见表3。
表3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展示形式类型数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省图书馆11 11 11 3 3直辖市馆2 2 2 2 2单列市馆13 13 9 4 4合计26 26 22 9 9所占比例100%85%35%35%2 公共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思考2.1 知识产权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中有些是可以共享的,是世代相传的和为全民族专有的,不存在版权、知识产权之争,如:各民族的饮食、生活,方式、语言、风俗、节气等,这些是受自然生态的影响自然形成的,而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有着个人或家庭习俗及商业利益在里面,含有知识产权、版权的纠纷,制作过程是不能共享的,也不能随意下载、拷贝。
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技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的利用和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对数字资源进行浏览、下载、打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保护传承人、传承群体等的法律问题。
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在满足用户需求、数据共享的同时,切实保护某些项目的传承人、传承群体的利益。
考虑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法律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共同从法律、技术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协调解决。
可制定特别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传统的知识产权类型之外,创设新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对公共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适当的权利,使图书馆在这项工作中更完善更完美。
2.2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保护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期,更多的图书馆自建数据库还只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多媒体展示明显不足,虚拟技术应用有待开发,还远未实现内容的丰富实用以及数字化手段的充分应用。
因此,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1)调查摸清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等情况,并按照数字化、多媒体格式的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系统加工、整理、分类、编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2)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科学、实用、完备的资料性的素材数据库。
(3)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加快传统记录媒介向数字媒介的转化,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增强数据库的实用性和丰富性。
例如:对于传统戏曲,图书馆可对其中的文字、图片、声音、音像等多种载体的已有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包括对戏曲服饰、道具、面具、脸谱等的数字拍摄或扫描,对舞台剧场的图像、视频记录或对演出习俗、戏曲表演的视频记录收集和整理,以及戏曲唱腔数字音频库的建立、剧本的文字收录、研究成果的汇集等,使之成为能够通过网络保存、传播、共享的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资源。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