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
启示:得意时认为自己很高大,失意时认为自己很渺小。 故事中的山羊以影子为标准来判断自己, 那我们又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呢?
不自量力1
不自量力2
不自量力3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 有一天,一个燕国的青年到邯郸来办事。 他身背一个小小的铺盖卷,风尘仆仆地在大街上走着。 走着走着忽然站住了,他发现邯郸人走路和燕国人走路不一样。 邯郸人走路,有的悠闲、潇洒,有的矫健、飘逸。 迈步、抬手都显得那么好看,姿势也很美。 看了一会儿,他也学着走。可是,刚走两步就觉得那么别扭, 腿也有点迈不开了。他下定决心:不管花多少时间, 一定要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这则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个燕国青年不从实际出发, 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的错误。走路的姿势,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男人和女人是各不相同的, 即使是同胞兄弟走路也不尽然一样, 这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姿势, 不是照搬照抄便可以学到的。 燕国青年不了解,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的规律性, 更不应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母鸡下蛋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只母鸡, 他非常关心这只母鸡每天下蛋的情况, 渴望这只母鸡下更多的蛋。 心急的主人就开始想办法。 他想,如果多喂食物给母鸡,那么它就能下更多的蛋。 于是,他每天给母鸡比过去多一倍的食物。 结果,这只母鸡并没有多下蛋。主人没有气馁, 认为一定是给母鸡喂的食物还不够。 于是他又增加喂食的分量,结果, 这只母鸡长得太肥胖,再也不下蛋了。
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 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 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实际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过去、现 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 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 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 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 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 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个作家说过:“世界 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 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的是有道理的,世界 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 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 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要人在花园里找两 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同地方。
他实在呆不下去,盘缠钱已花光,该办的事却没办成, 只好打点行装返回燕国。 回家的路上,他还想照着邯郸人走路的架势走,但是一 脚高,一脚低,一脚慢,磕磕绊绊,走了不到十里地不 知摔了多少跤。他无可奈何地叹口气说:“算了,照原 来的走法回去再说吧!”可是,刚想按自己原来走路的 样子走,就又是一跟头!怎么回事?坏了,他已经忘记 自己原来是怎样走的了!他只好连滚带爬地回到家。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爱的秘诀: 记者:“请问你们夫妻为什么能相处得这么久?” 救火员:“我们不让星星之火酿成燎原之势。” 木匠:“基础稳固是最重要的。” 老师:“彼此还在研究及了解对方。” 出版商:“我们把彼此的优点做了最精确的拷贝。” 电器工:“时而会有火花,但我们接了安全地线。” 旅馆老板:“温暖的环境,愉悦的气氛,注重私密性。” 牙医:“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及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一个动人的微笑。” 药剂师:“爱是万灵药。” 货车司机:“经常想到,不能成为好伙伴,这段行程会变得艰辛孤独而遥远。” 邮递员:“勤于做沟通工作。”
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 绵羊和乳牛讨厌小猪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 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 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 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 不从实际出发,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 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 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 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
一只山羊 清晨,一只山羊在栅栏外徘徊,它想吃栅栏里的白菜, 可是进不去。这时,太阳东升斜照大地, 在不经意中,山羊看见了自己被太阳拖得很长很长的影子。 它想:我如此高大,肯定能吃到树上的果子, 吃不吃这白菜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它朝果园奔去。到果园时已是正午, 太阳当顶,此时,山羊的影子变成了很小的一团, 山羊就叹道:“哎,原来我这么矮小, 是吃不到树上的果子的,还是回去吃白菜好了!” 于是,它又折身往回跑。到栅栏外时, 太阳已经偏西,它的影子重新又变得很长很长。 山羊非常懊恼:“干嘛非要回来呢? 凭我这么大的个子,吃树上的果子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启示:成功,除了需要“努力”以外,更需要“方向”, 很多人会选择不断地换跑道、换环境、 换工作或是拼命地劳碌奔波, 有时不妨暂时放慢脚步,想一想:这条路真的是我“想”走的吗? 真的是我“该”走的吗?真的是我“适合”走的吗? 如果走错了,甚至走反了方向,不但到不了目的地, 反而会离你的理想与抱负越来越远,甚至一败涂地。 在这个脚步急促的时代,期待你我的都是一个忙而不“茫”, 忙而不“盲”的现代人。
谁耍谁 星期天,妈妈带着明明去动物园看猴子。 妈妈手里的一块水果糖往高处一抛,扔进猴笼, 一只老猴子飞起一跳接住糖块,然后剥开来吃。 妈妈又拿出一切从严粒花生,往高处一抛, 老猴子又是一个飞跃。 明明问妈妈:“为什么要把糖果扔那么高, 放在地上不是一样吗?”妈妈说:“孩子, 妈妈不往高处抛,猴子会跳吗? 你看猴子跳得多好看!这叫‘人耍猴’。”
一书,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 并请私塾先生给撰写一篇祭文。 私塾先生糊里糊涂, 按照古书误抄了一篇祭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 东家人看出了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太马虎, 但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判定过的, 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死错了人吧!”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 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 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 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 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 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 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 了秃鹰的叫声,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 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 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 报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个原理,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的根本要求。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是从主观出发。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 上述故事中的私塾先生不从客观实际出发, 只从抽象的教条和本本出发,照搬照抄,犯了教条主 义的错误, 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以至 闹出笑话。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 人生道路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 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 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 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第二天,他草草梳洗之后,就急急忙忙来到街上, 仔细打量过往行人,还跟在人家后头,人家抬腿他抬腿, 人家甩手他也甩手,可是,他总是跟不上。因为,他一看人 家抬腿, 就学着人家悠闲的样子把腿一抬,可是他的腿还没有抬到适 当的高度, 人家已经迈出另一条腿了,他就赶紧快迈另一条腿。 结果弄成一条腿慢慢抬,一条腿又急急地往上跟, 这样一来可热闹了,没有走两三步就摔了一个嘴啃泥。 他一天天地学,一天比一天摔得更狼狈。 斗转星移。学了多少天,他自己也弄不清。 不过,他倒是出了名,邯郸人说:“有一个燕国的疯子, 天天跟在人后边,走路怪模怪样的……。” 这以后,人们只要一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开了。
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先看一个成语: 郑人买履
《韩非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有个人, 准备到集市上买一双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 随手把量好的尺寸丢在了座位上,出门时却忘记了带尺寸。 来到集市上,挑好了鞋子,伸手一摸,这才想起来, 说:“我忘记带脚的尺寸了”。 于是,他急忙回家去取。 等他再赶回来的时候, 集市已经散了,卖鞋子的人已经离去, 这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个书生
有三个书生,同坐一条船,突然, 船漏了一个洞,水漏渗进来。 第一个书生说:“我们把船扣过去,把水倒了。 第二个书生说:“我们再凿一个洞,让进来的水流出去。” 第三个书生说:“别动,这一定有鬼, 人家都是水往下漏,而这怎么水往上漏?” 过了会儿,船沉了。。。
另外,从不同的实际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郑人买履,只相信尺码,不相信实际, 这种观点和做法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在这里,郑人的脚属于客观实际,也就是属于物质的范畴。 而依据脚量出的尺码是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而唯心主义者恰恰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郑人买不到鞋子,空跑了两趟,便是明证。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 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 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 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 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 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