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遥感地质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学时:
开课时间:
浅谈“遥感地质学”在地质类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遥感地质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其实际操纵性较强,需要我们对理论基础知识不断地应用巩固。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属于地质工作中的一种新型的工作手段,充分结合了现时计算机高科技信息技术。
在地质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地区岩性,构造的状况分析后服务与地调填图,矿产普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有着其特殊的高效性,空间性和优势所在。
本文结合“遥感地质”课程的学习,浅谈下其在未来地学相关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空间信息地质找矿应用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属于地质工作中的一种新型的工作手段,充分结合了现时计算机高科技信息技术。
在地质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地区岩性,构造的状况分析后服务与地调填图,矿产普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有着其特殊的高效性,空间性和优势所在。
正如中科院院士徐冠华等,所谈及遥感技术为地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导致了地学研究范围,内容、方法的重要变化,标志着地学信息获取和方法处理的一场革命。
中国遥感事业自70年代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也日渐普遍。
相对国际发达国家,中国遥感事业与其尚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正证明了在学科应用教学方面的前景性和挑战性。
《遥感地质学》是我校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为地质,资勘和海洋类专业开设的院定专业限选课,共48学时,其中24实验学时。
通过半学期的遥感地质课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学习,对遥感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义,同时对地学高新技术的发展有了所了解。
本文结合“遥感地质”课程的学习,浅谈下其在未来地学相关工作中的应用。
遥感地质在地学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地质调查方面:
地质调查方面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意义和作用应体现最明显的是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我国存在最大的空白区是青藏高原空白区,因其独特的海拨,积雪,压力,缺氧,交通等因素给地质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开展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尤其在藏北属于“世界屋脊”,生命的禁区,地质工作者很难实地进入实施开展。
青藏高原所占面积巨大,是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天然的实验室,我国研究开发价值极大。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先后开展了多次地质调查,如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师承担的地质调查局“西藏安多1:25万安多多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就充分利用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性。
安多地区平均海拨4700多米,气候已变,极寒,其中部分地区很难进入。
安多北捷布曲冰蚀谷(上为南)(据张绪教等)
利用遥感图像数字里技术就解决了这项工作中很多难题。
如图安多北捷布曲冰蚀谷的发现,就是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成果。
通过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对安多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局部的解译分析,对填补我国青藏高原方面的研究空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因此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在我国无人区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生命禁区进行地质调查时,无疑可以作为一把利剑使用。
(2)构造地质方面:
构造地质学在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后,不管是在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程度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研究精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提高。
这也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后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产生了极高的效益。
虽然遥感技术引入到构造地质学领域已经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的发展以及构造地质学对其利用的不充分,使得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在构造地质学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利用好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能够使得不同尺度构造的研究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运动学、动力学上结合得好,研究得更深入。
“宏观看构造,微观看结构”,遥感地质技术在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应用正是从空间宏观角度着手的。
(3)矿产勘查方面:
伴随着“358”和四部委联合找矿突破行动的实施,遥感找矿将会在今后几年的地质矿产工作中升级为一热点。
在矿产勘查方面,利用遥感影像波谱的不同,根据具体岩性波谱可宏观分析该地矿产分布和密集特点。
通过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可以局部确定矿产的储量分布及矿体,岩体的形态特征。
在室内计算机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后,再根据具体结果配合以野外实地勘查将大大降低勘查的经济投入和地质工作者的负担,同时也将勘查工作推向了高效性。
①.圈定优先找矿靶区
在各种遥感影像上,可以发现一些不同于地层色调和形态的“特殊”影像体,往往由原生矿体露头、氧化矿露头及铁帽、围岩蚀变和矿床分散晕等形成。
因此,遥感影像上这些特殊影像体得识别是遥感直接找矿的一个重要环节。
各种金属矿体的露头,特别是富含硫化物的矿体的露头,经风化淋滤后形成的氧化物或含氧岩类矿物,呈现出与周围岩石迥然不同的色彩,在高分辨率图像上可直接识别。
②.矿化矿化信息提取:
通过遥感解译,信息提取,确定矿源层、含矿岩体、含矿脉体、矿化蚀变带等含矿地质体的存在。
通过地物波普测试,来寻找含矿地质体存在的波普特征,提取与成矿有关的某些蚀变矿物的波普特征,确定含矿地质体的可能所在。
另外,从遥感影像上识别出矿化与矿化体的特殊形态特征,如某些含矿石英脉的浅色纹带。
③.遥感找矿模型的建立
矿床模型是对矿床赋存的地质环境、矿床产出的时空规律、矿床特征等矿床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涵盖了矿产形成和保全的全部地质因素,显示现今地质科学对矿床学的研究程度,也显示了将矿床资料理论化的观念认识水平。
利用遥感技术在打面积内寻找矿化集中区,将图像上的色、线、环、影纹图像与旷田构造的基本要素(成矿岩体、控矿断裂、围岩蚀变)相结合,提取矿床遥感地质信息,寻找区域找矿标志,并用矿床模式的概念来识别矿床赋存的遥感影特征,建立矿床遥感模型,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找矿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这也势必能为影像矿床的分析开拓新的思路,把矿床遥感地质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④.综合成矿预测
遥感技术对区域性和全球性成矿带、成矿域研究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大量不同来源、不同内容的图像或非图像子量进行综合处理,把原来的地学理论和逻辑思维转换成三维的直观和形象化得、时间和空间模型,把原来的定性概念转化为定量的观念和分析方法,进行多元化地学综合成矿。
地物化资料与遥感资料的综合研究提高了地质解译与综合分析的效果与效率,已成为寻找巨型、大型矿床最为有效的找矿方法,也是当前世界找矿趋势。
(4)地质灾害方面: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可完全应用与地质灾害预报和灾后治理救援方面。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遥感图
像对处理灾后工作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堰塞湖,山体坍塌,泥石流等具多。
在对遥感影像经过处理后可以根据观察其中山体等的变动来预报堰塞湖的发生,对四川地区震前和震后图像处理对比,观察判断山体位置等的变化。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诸多交通线路中断,信息瘫痪,救灾队伍难以第一时间摸清里面灾害情况,而此时遥感技术将是处理一连续事情的最佳选择手段。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对灾后抢救和治理过程中的突发地质灾害的的观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我国是处于喜马拉雅和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各种地质灾害频发,每年因地质灾害而损失人民生命财产巨大。
治理和预测地质灾害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件大事,故遥感人才是国家急需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遥感地质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其实际操纵性较强,需要我们对理论基础知识不断地应用巩固。
总之,作为地质资勘专业的本科生,遥感技术的实际工作中肯定是很常用的。
通过短暂的课程学习,很难熟练掌握遥感地质这门课程,正真的学习还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继续学习摸索。
通过这次的学习充分了解到遥感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在未来地质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初步地了解了计算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技术及相关遥感基础。
最后,在报告完成之际向任课教师田淑芳老师讲授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田淑芳,邝生爱;浅析遥感地质学教学方法[J].中国地质育,2000,3:43-44;
赵鹏大等;矿产勘查理论技术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梅安新等;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绪教等;卫星遥感在西藏安多幅1:25万区域第四纪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代地质;
郑度,姚檀东;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地球科学进展,2006;
徐冠华等;遥感信息科学的进展和展望,地理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