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

行为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

收稿日期 : 2003 -01 -15 作者简介 : 刘兵军( 1976 —) , 男 ,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欧阳令南( 1943 —) , 男 ,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Hale Waihona Puke · 7·展示人类决策行为复杂性的期望理论( prospect theory ) 。 他们提出 , 人们在风险环境下的决策 与沃纽曼 — 摩根斯腾效用理论( VonNeuman M orgenstern theory of utility ) 的原理相一致 。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1.确定性效应( certainty effect) 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选择表现出一些与传统的效用理论不符的特征 。 在特定情况 下 , 人的效用函数低估一些只具有可能性的结果 , 而相对高估确定性的结果 , 卡纳曼称之为确 定性效应 , 它直接导致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时更加倾向于冒险赌博( 风险偏好) , 而面临条 件相当的盈利时更倾向于接受确定的盈利( 风险规避) 。 2.反射效应( reflection ef fect)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在研究人们决策行为的过程中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 那就是反射 效应 。 根据反射效应原理 , 人们对盈利前景的选择和对亏损前景的选择是等价的 , 在亏损前景 间的选择就好比是在收益前景间选择的一个镜面反映( a mirro r image) 。 3.分离效应( isolatio n effect) 人在分析评估不同的待选择前景时 , 往往会暂时剔除各种前景中的相同因子 , 而通常情况 下剔除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 处理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会导致人的偏好与选择不一致 , 这就是 所谓的偏好分离效应 。 分离效应推翻了预期效用理论中效用仅仅与事件的最后状态( 概率分 布和事件结果) 有关的结论 。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在期望理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 , 那就是价值函数 。 价值函数不同 于预期效用理论的效用函数 。 价值函数有一个财富增加或减少的 “ 参考点” , 该点的位置取决 于决策者的主观印象 。 对参考点上面的财富水平 , 价值函数和效用函数一样都是下凹的 。 在 参考点上 , 其倾斜突然改变 , 价值函数可视为无限下凹 。 对参考点下面的财富水平 , 价值函数 是上凹的( 而不再是下凹的) 。 这说明对风险的偏好发生改变 , 人们对损失是风险偏好的 。 这 就是确定性效应显示的 , 人们在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时会表现出风险规避态度和行为 ; 而在面 临条件相当的亏损时会表现出风险偏好态度和行为 。 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价值函数上凹部 分要比下凹部分陡峭得多 。 例如 , 当一个人在有 70 % 概率赢得 400 , 30 %概率赢得 0 和 100 % 概率赢得 250 间进行选 择时 , 结果往往会选择后者 , 表现出风险回避行为 。 然而 , 当在有 70 % 概率亏损 400 、 30 %概率 亏损 0 和 100 % 亏损 250 间进行选择时 , 结果往往会选择前者 , 表现出风险偏好行为 。 一般情况下 , 人们对损失的关注程度要比收益大 , 也就是同样数额的损失和收益所引起的 价值变化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 例如 , 得到 100 元所带来的喜悦要小于失去 100 元所导致的失 望 , 这就是价值函数的上凹部分要比下凹部分陡峭的原因 。 另外 , 人们的敏感性一般呈递减趋 势 。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 , 敏感性递减是人类认识的基本特征 。 人的感觉和视觉功能都体 现出心理反应是物理变化程度的凹函数 。 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人们对货币变化的估计过程 中 。 例如 , 10 元的收益( 或损失) 与 20 元的收益( 或损失) 两者之间的差别 , 看起来比 1010 元 的收益( 或损失) 与 1020 元的收益( 或损失) 两者之间的差别更大 。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认为 , 财 富变化的价值函数在参考点以上一般是下凹函数 , 而在参考点以下一般是上凹函数 , 也就是 说 , 收益和损失的边际效用一般是它们规模的减函数 。 在货币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 , 敏感度递 减也意味着价值函数对财富变动量的斜率随着财富变动量的增大而变得越来越平坦 。 卡纳曼等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 , 人们的决策行为往往会背离传统的理性行为者 ·8 ·
行为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
刘兵军 , 欧阳令南
(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管理学院 , 上海 200062)
摘 要 : 20 世纪 70 年代末 , 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 — — 行为经济学 逐渐形成 , 它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理论假设进行修正 , 将非理性等复杂的人 类行为分析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 。 丹尼尔· 卡纳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他由于在行为经 济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本文就结合卡纳曼的研究成果 , 对 行为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 非理性 ; 行为经济学
模型 。 首先涉及到显性知识 , 因为人类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 我们经常以不同于那些在理性行为 者模型中被假设的方式来评估不同的选择 。 直觉会在很多背景下发挥作用 , 这就增加了对理 性行为者模型的系统性背离 。 比如 , 理性行为者模型中预测决策者应该会忽略沉淀成本( 即不 会“ 把大把的钞票继续扔到水里去”) , 但实际上决策者会受到沉淀成本的强烈影响 , 而采取非 理性抉择 。 另外 , 人类动机的复杂性也会导致决策行为背离理性行为者模型 。 理性行为者模 型以其最广泛的应用形式假定个人仅仅由狭隘的自我关注所驱动 , 这与我们观察到的人类实 际行为大相径庭 。 比如 , 理性行为者模型认为“ 经济人” 是不会参加社区选举 , 在旅店中也不会 给服务生小费 ,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这就是卡纳曼所认为的“ 貌似非理性而无遗憾的行为” 。 二 、 锚定效应 、 后悔理论和过分自信现象 1.锚定效应( ancho ring ef fect) 1973 年 ,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 , 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 、 难忘的证 据 , 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 。 例如 , 医生在估计病人因极度失望而导致自杀可能性时 , 常常 容易想起病人自杀的偶然性事件 。 这时 , 如果进行代表性的经济判断 , 则可能夸大极度失望病 人将自杀的概率 , 这就是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锚定效应 。 1974 年 ,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锚定效应 。 实验要求实验者对非洲国 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 。 因为分母为 100 , 所以实际上要求实验者对分子数 值进行估计 。 首先 , 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 0 到 100 之间 的数字 ; 接着 , 实验者被暗示他所选择的数字比实际值是大还是小 ; 然后 , 要求实验者对随机选 择的数字向下或向上调整来估计分子值 。 通过这个实验 ,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发现 , 当不同的小 组随机确定的数字不同时 , 这些随机确定的数字对后面的估计有显著的影响 。 例如 , 两个分别 随机选定 10 和 65 作为开始点的小组 , 他们对分子值的平均估计分别为 25 和 45 。 由此可见 , 尽管实验者对随机确定的数字有所调整 , 但他们还是将分子值的估计锚定在这一数字的一定 范围内 。 许多金融和经济现象都受锚定效应的影响 。 比如 , 股票当前价格的确定就会受到过去价 格影响 , 呈现锚定效应 。 证券市场股票的价值是不明确的 , 人们很难知道它们的真实价值 。 在 没有更多的信息时 , 过去的价格( 或其他可比价格) 就可能是现在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 , 通过锚 定过去的价格来确定当前的价格 。 锚定效应同时发生在商品定价的其他经济现象中 , 它类似 于宏观经济学中的“ 粘性价格” , 只要把过去的价格作为新价格的一种参考( 建议) , 那么新价格 就会趋于接近过去的价格 。 如果商品的价值越模糊 , 参考就可能越重要 , 锚定就可能是更重要 的价格决定因素 。 2.后悔理论 卡纳曼等心理学家认为 , 当人们犯错误时 , 哪怕是很小的错误 , 也会有后悔之痛 , 并会严厉 自责 , 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中去看待这种错误 。 为了避免或拖延这种后悔感的产生 , 人们就会 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 。 后悔理论 , 可用来解释投资者为什么延迟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 , 而加 速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 。 投资者延迟卖出价值已经减少的股票是为了不想看到已经亏损 ( 犯错误) 这一事实 , 从而不感到后悔 。 投资者及时卖出价值已经增加的股票是为了避免随后 股价可能降低而导致的后悔感 , 而不管股票价格进一步上涨扩大盈利的可能性 。 认知失谐其实也是后悔之痛的一种 , 它是指人们被告知有证据表明其信念或假设是犯错 误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和智力上的冲突 , 它是对错误信念的后悔 。 与后悔理论一样 , 认知失谐理 · 9·
论也认为 , 人们往往采取行动来减轻因认知失谐而带来的痛感 。 例如 , 人们会故意回避新信息 或寻找扭曲的论据以坚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设是正确的观点 。 经验表明 , 人们经常会犯这种错 误 。 例如 , 车主在购买新车后故意避免阅读他们没有选择的车型的广告 , 而看他们所选择的车 型的广告 。 3.过分自信( overconfidence) 行为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一种现象 , 那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判断都过分自信 。 比如 , 在瑞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 在被调查的汽车驾驶员中 , 有 90 %的汽车驾驶员认为自己的驾 驶水平要高于平均水平 。 特别是有研究发现 , 在实际预测能力未改变的情况下 , 人们更倾向于 相信自己对较熟悉领域的预测 。 过分自信与某些深层心理现象有关 , 它一般会导致错误 。 当 错误的结果重复出现时 , 人们就会从中学习 , 其市场表现就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 。 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在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LeRoy 和 Porter ( 1981) 统计证明 , 投机性资产价格持续偏离根据有效市场模型推导出的价值 , 价值行为的这种 模式造成总体股票价格的波动性要强于有效市场模型隐含的波动性 , 这是股票价格对某些信 息或自身过去的价值反应过度的结果 。 另外 , Cutler 、Porterba 和 Summers( 1991) 研究也发现 , 许多国家的市场收益往往在 3 ~ 5 年的区间内呈负自相关性 , 初始的过度反应被逐渐纠正的情 况证实了超额易变性的存在 。 相反的现象就是反应不足 , 在重大信息出现的大部分时间里股 票价格的波动很小 , 而大幅波动往往在没有什么信息的时候发生 。 Bernard 和 T homas( 1992) 发现股价对公司前一年的利润变化反应不足 , 证据是通过统计得出股价对有关利润的信息反 应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 三 、 对效用最大化模型的质疑 卡纳曼和塞勒认为 , 对经验推断和偏差的研究表明 , 人们错误地判断了他们的决策结果 , 即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觉察到决策的实际结果 , 还会系统地错误估计这些结果的效用水平 。 这 就说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时 , 其实无法真正实现效用最大化 , 从而对效用最大化模 型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 1.决策效用( decision utility ) 与体验效用( experienced utility ) 的不一致 1980 年 , 塞勒通过实验证实了决策效用和体验效用的差别 。 在进行实验时 , 向参加实验 者提出两个问题 : 一是假如你已经置身于一个疾病传染区 。 这种疾病一旦传染会在一周内迅 速死亡 , 而感染这种病的概率为 0. 001 。 问你愿意花多少钱来预防这种疾病 ? 二是针对上面 同样的疾病 , 研究机构需要征召志愿者来参与对这种疾病的研究 。 志愿者在感染区同样是以 0. 001 的概率染上这种疾病 , 同时不允许志愿者花钱预防这种病 , 那么至少付给你多少钱 , 你 才愿意成为志愿者 ? 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存在巨大 差别 , 平均数字分别是 200 美元和 10000 美元 , 这就说明 , 人们在决定是否当志愿者 , 置身于一个以 0. 001 的概率染上这种病的 环境中时的决策效用是 10000 美元 ; 一旦他真正置身于这一环境中时 , 他的体验效用却只有 200 美元 。 事实上 , 在决策时 , 人们需要估计的是决策的各种结果和这些结果能带来的体验效 用 , 追求的是体验效用最大化 。 而在传统经济学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中 , 效用的计算以决策 效用为依据 。 因此 , 塞勒指出 , 传统的效用最大化模型是不正确的 , 人们在决策时不能正确估 计各种结果的体验效用 , 所以也无法实现体验效用的最大化 。 2.决策结果的权重不能正确分配 1991 年卡纳曼指出 , 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模型中 , 各种决策结果的权重也非常 · 10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