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2:政府运用自己的定价权和国有企业的垄断权,通过税收 以外的方式组织大部分预算收入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运用定价权,对农产品原料和粮食等 初级产品规定很低的价格,对工业品规定较高的价格,形成“工农 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非国有部门主要是农村集体部门创造的剩 余转移到国有工商业,然后,通过国有工商企业的利税上缴,把国 民经济的几乎全部剩余纳入预算。
计划经济的特点是把全社会组织成一个大企业(“社会大工厂” 或者“国家辛迪加”,这样,也就消除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区 别。政府作为国家大公司的总管理处,不但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 而且负责私用物品的提供。因此,计划经济下的财税体制具有的最 大特点,就是公共财政与企业财务之间的界线消失了,后者为前者 所吞并。
4.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
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和主要支出都是由中央同意拨款。除1958年 “体制下放”时期试行过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比例分成、三年不 变”、投资大包干、企业利润全额留成、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等行政 性分权的体制外,直到1978年末开始改革,始终保持着高度集中的 财政体制。
7.2 1980年-1993年: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 的财税改革
7.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财税体制 改革的要点:一是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进行 分税制改革;二是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 理分权的原则,进行税收体制改革,将原来实行的包干制改 成“分税制”。
3:在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之间利税等财政负担的 差异很大
在设计税率时,通常采用“合理留利”的原则,运用税率杠杆, 给企业留下等于某一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计划利润。此外,政府还广 泛运用税收政策贯彻自己在产业发展上的意图,对不同部门和产品 规定了差别很大的税率。例如:1980年轻工业应缴工商税的平均税 率为18.9%,重工业应缴工商税的平均税率为4.6%,造成“鞭打快 牛"效应。
7.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邵伟
目录
7.1:市场经 济和计划经济 下的财政 7.2:1980-1993 年:以财政承 包制为中心的 财税改革 7.3:1994年的 财税体制全面 改革
7.4:新世纪完 善财政体系 的课题
7.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
7.1.1市场经济下的 财税体制
提供公共物品 的筹措和分配 资金 税收问题
7.2.3 财政承包制的制度缺陷
1.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下降过多,使国家财力不足以支持 政府履行其社会责任。
2:分成率不公平造成各地区之间“苦乐不均”,“鞭 打快牛”
由于各地区的财政收入分成率是根据历史“基数”由中央 政府和地方政府“一对一”谈判决定的,很难做到公平合理。 这样就违背了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造成地方政府“穷 的穷、富的富”状况。这样,在财政收入分成率的决定上,由 不少主观任意性的财政承包制度就成为一种“寻租”体制,激 励人们不是从节约开支和改革政府的公共服务,而是从承包条 件的决定上寻租得到好处。
1956-1979年财税体制特点:
1:政府的公共 财政与企业财 务合一,组成 统一的国家财 政系统。
2:政府运用自 己的定价权和国 有企业的垄断权, 通过税收以外的 方式组织大部分 预算收入。
3:在不同部门 和不同企业之 间利税等财政 负担的差异很 大。
4:具有高度集 中的特点。
1:政府的公共财政与企业财务合一,组成统一的 国家财政系统
三、多级政府下的财政问题
多级政府下的财政问题:具体包括地方政府的规模应该有多大, 拥有多大程度的独立征税权,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转移支付 或补助,适合征收哪些税种,以及如何分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计划经济中,政府掌握了全部物品的供给权力,社会公 众既没有公共物品生产的决定权,也没有对公共物品生产的监 督权,因此公众无法有效的显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也无 法形成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行为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所以很难 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2.统一企业所得税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制度,对国有企业是不 征所得税的。1994年的税改制度取消了按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做法, 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制和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 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同意按照33%的名义税率计征。 3.简并个人所得税 将过去的个人收入调节税、适用于外籍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和城乡个 体工商户所得税简并,建立统一的个人所得税。 4.开征农业特产税 将原来的农林特产农业税和原工商统一税中的农林牧水产品税目合 并,改为农业特产税,将烟叶、畜牧产品列入农业特产税的征收范围, 解决了部分产品交叉征税的问题。
7.2.1 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
1,1980年的“分灶吃饭”改革 在1979年严峻的财政形势下,国务院决定除北京、天津、上海 三个直辖市仍实行接近于统收统支的“总额分成、一年一定”办法 外,其它省市和自治区从1980年起全面推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俗称“分灶吃饭”的办法)。 所谓“划分收支”,是指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范围。 所谓“分级包干”,是按照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收支范围,以 1979年收入预计数字为基数计算,地方收入大于支出的,按多余部 分的占比确定今后收入的上缴比例;支出大于收入的,不足部分由 中央从工商税中确定一定比例进行调剂;个别地方将工商税全部留 下,收入仍小于支出的,由中央给予定额补助。分成比例和补助数 额确定后,五年不变。在包干的五年当中,地方多了可以多支,少 收了就要少支,自行安排预算,自求收支平衡。
7.3.2 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
“分税制”要求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 方的收入,原有税种设置和征收体制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在实行 “分税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全面的税收制度改革。税制改革的基 本要求是,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原 则规范税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制度,理顺分配关系, 促进平等竞争。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制度。 在保持总体税负不变的情况下,在生产企业普遍征收增值税,并 实现价外计税的办法,部分产品开征消费税,对提供劳务、转让无形 资产和销售不动产保留征收营业税,重新规定了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和 纳税人,合理调整了营业税的税目。
3:强化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割据加剧
“分灶吃饭”和“财政大包干”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把国有企 业的利润和企业所得税规定为所属政府预算的固定收入,各级 政府为增加收入,一方面千方百计的扩大基本建设规模,用政 府投资兴办地方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广泛采用地方保护主义的 地区封锁、税费歧视、变相补贴等办法保护“自己的”企业免 受外地企业的竞争,甚至造成了市场割据的“诸侯经济”现象。
多级政府下 的财政问题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就是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 共物品筹措和分配资金: 1:由谁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公共物品。 2:由谁决定生产公共物品所需资源的数量及其筹措方式。 3:由谁负责组织提供公共物品。 4:由谁负责对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和数量、质量进行监督。
要区别是,它着眼于促进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加规范、科学和公 平,力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 它的积极效应: 1,改变了原财政包干时多种体制并存的格局,政府间财政分配关 系相对规范化,建立了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得其利的约 束机制和费用分担、利益分享的归属机制,理顺了各级政府间的责权 关系。 2,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大大加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纵向财 力分配机制。
2,1988年的“财政大包干” “财政大包干”是1980年“分灶吃饭”制的继续和发展。 它的的特点是将全国3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副省级“计划 单列市”全部纳入“包干”体系,分别实行以下6类包干方法:
7.2.2 政府、企业间财务关系的变化
1979-1993年,随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承包 制的实施,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有了调整:由 过去税利全部上缴财政和投资全部由财政划拨,改成不同形 式的“留成”和“包干”的办法。 1983-1984年间,分两步全面推行了“利改税”改革,将 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利润以企业所得税的形式上缴给国家财政。 第一步是扩大税收的比重,缩小利润的比重,实行税利并存。 第二步是将国营企业应当上缴国家的财政收入设为11个税种, 由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税后利润留给企业。 1987年,在国有企业中普遍推广了“包死基数、确保上 缴、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制。
2.转移支付结构不断优化
3.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日益明显
7.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
7.4.1 实现像公共财政制度的转变
基于为公共物品的供给筹措资金的职能,公共财政制度应具有以下 特征: 1.公益性。公共财政制度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标,不应从事市场活 动和追逐利润。 2.公平性。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平等竞争。 3.规范性。公共财政要把公共管理的原则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 管理要规范和透明。 4.透明性。在公共财政体系中,必须保证作为委托人的社会公众即 纳税人对作为代理人的政府行政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督。
2.“分税制”的初步完善 1994年的财税改革只是搭起了“分税制”的基本框架,1994年以 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完善“分税制”。其中最重要的实 改善转移支付的方法,力求实现全国各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7.3.4 财税体制改革的效果
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与以往历次财政体制改革的重
7.3.3 1994年以后财政体制框架下的调整
1994年的改革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但是, 这个基本框架还存在若干明显的漏洞和缺陷,往后几年对这些缺点和 漏洞进行了弥补。 1.“预算外收入”的清理 1998年朱镕基总理宣布对预算外收入项目进行清理和整顿。2001 年财政部对各预算单位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2002年,财政 部规定部门的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34个中 央部门实现了这一改革。从2003年开始,政府职能部门所有具有“执 收执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都要缴入“财政专户”,这意 味着预算外收入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