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研究・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翟屯建(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安徽 黄山 245000) 摘 要:祠堂、族谱、族田是近世家族制度的三项标志。
明中叶,近世家族制度形成以后,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纂修族谱的主要形式,但也还存在个人撰写家谱的现象。
设立谱局修谱为公修族谱,个人撰写家谱为私撰家谱。
本文主要从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体例与内容,记载内容的真实性三个方面,对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宗族;修谱形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6)06-0076-03The difference betw een privately-w ritten pedigree and publicly-w ritten clan pedigree in H uizhou prefectureZH AI Tun-jian(Huangshan Local Chronicles O ffice,Huangshan245000,China)Abstract:Ancestral hall,clan pedigree and clan field are three marks of m odern family system.S ince the m odern family sys2 tem was formed in M id M ing Dynasty,the pedigee bureau established by clan writes pedigree has been the main form of writing clan pedigree.But privately-written pedigrees still exist.The pedigree written by the pedigree bureau is called publicly-written clan pedigree,and the pedigree written by individual is called privately-written pedigree.Mainly from their contents,authenticity of the contents,scale,space and how they were handed down,this article makes com 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2 vately-written pedigree and publicly-written clan pedigree in Huizhou prefecture.K ey w ords:clan;form of writing pedigree;difference 宋代以来,随着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的近世家族制度的形成,宗族设立谱局修谱,成为宗族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宗族社会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徽州设立谱局修谱约始于明嘉靖前后,是中国近世家族制度形成较早、宗族统治较为严格的地区①。
我们把设立谱局修谱称之为公修族谱,因为设立谱局要集聚全族精英,动用族中公产,获得全族之认同。
在宗族设立谱局修谱的同时,也有个人独立纂修家谱的,以个人力量纂修的家谱,不必动用公产,无须获得族众的认同,我们称其为私撰家谱。
私撰家谱和公修族谱同为宗谱,但两者有相当的差异。
一、规模、篇幅与流传形式公修族谱动用全族的人力和财力,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婺源大畈汪氏修统宗谱,设立谱局,确定汪湘、汪隆、汪钅吾、汪道真、汪伦、汪长卿、汪同文、汪元吉8人专职修谱事宜。
汪湘为主修,负责审定全书,兼管经费;汪隆、汪钅吾负责来人接待和刊印工作,同时负责出纳;汪道真、汪伦负责各支派世系图和文稿的监督和催办;汪长卿、汪同文、汪元吉负责各支派世系图和文稿的考辨,然后交主修裁正。
明万历五年(1577)刊印的《新安大阜吕氏宗谱》集中了36人的力量,设有总裁、编修、催督、考订、誊书、刊谱等多个职责岗位,各司其责。
正因为如此,族谱的规模宏富,篇幅一般都比较大。
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印的《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8卷,每卷长51厘米,宽31.5厘米,共重15公斤。
民国六年(1917)婺源《清华胡氏宗谱》24卷首1卷末1卷,26册,装在一只高约1米的木匣子内,一个人轻易不能搬动。
私撰家谱由于是以个人力量撰写,谱的规模、篇幅67①参见翟屯建:《族谱的纂修与管理》,载上海图书馆编:《中华谱牒研究》,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一般都比较小。
如明万历间曾任贵州布政司左布政使江珍所撰歙县《溪南江氏族谱》,不分卷,仅1册,刻本。
民国九年(1912年)歙县许氏迁无锡后裔许同莘所撰《迁锡许氏宗谱》,3卷,1册,石印本。
民国十七年(1928年)歙县鲍氏迁和州后裔鲍孝思所撰《和州鲍氏谱略》,不分卷,1册,石印本。
笔者所见私撰家谱篇幅最大的大概要算清顺治间歙县张习孔、张士麟父子所撰《新安张氏统宗谱》,全书30卷,分装14册,刻本。
《新安张氏统宗谱》算是一个例外,因为张习孔为江南名士,著名的书坊主人,其子张潮刻有《昭代丛书》、《檀几丛书》、《虞初新志》等大型丛书,编书与刻书是张习孔的专长,无论是经验还是财力,张氏父子都能担当①。
公修族谱一般都是以刻板或活字板的形式流传于世。
私撰家谱刻印流传的只占极少数,大量的私撰家谱都只能是以稿本、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
就笔者在黄山市博物馆所见,私撰家谱稿本就有清康熙年间吴雯清编撰的《古歙岩镇东堪力头吴氏族谱》,康熙年间休宁汪一亻巽编撰的《方塘汪氏宗谱》,清雍正年间休宁迁无锡汪氏后裔汪士琳编撰的《汪氏维新公迁锡家谱》,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休宁吴兆元、吴肯堂编撰的《吴氏忠孝城南支谱》,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歙县许廷瑞编撰的《歙西稠墅许氏宗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歙县汪德钺编撰的《富溪大本堂汪氏世系承流统谱》,清光绪十六年(1890)歙县汪敬璐编撰的《烟溪汪氏支谱》,光绪二十五年(1899)歙县汪道让编撰的《歙县潜川中市汪氏宗谱》;抄本有明嘉靖年间的《汪氏族谱》(徽州汪氏统宗谱),清康熙年间的休宁《山斗程氏支谱》,清嘉庆年间的歙县《丰川宋氏传流祭祀家谱》,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绩溪《程氏忠孝世家谱图》,道光年间的黟县《韩氏宗谱》,清咸丰三年(1853)《祁东福洲吴氏谱系》,咸丰十年(1860)《新安余氏谱》,清同治年间的歙县《程氏抄谱》、《黟县雉山卢氏宗谱》,清休宁《芳干程氏族谱》等②。
我这里提到的稿本是作者原本,抄本则是别人的抄录本。
在徽州乡村还有大量的抄本,只抄本家世系,不是编著,与完备的家谱体例相去甚远,不在本文论列。
二、关于体例与内容公修族谱众手完成,体例较为完备,一般都有目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族规、姓氏源流、世系表、传记、文翰、遗事、祠墓图、祭田、修谱衔名、跋等类目。
如明隆庆六年(1572)《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9卷首1卷末1卷,卷首历代谱序、目录,卷1世系图,卷2考(列有许氏迁徙地理考、许氏山川考、许村12景考、许氏国梁考、许氏丘墓考、墓道宫室桥梁考、许村山川图),卷3列先世文翰、序、说、传,卷4记,卷5寿序,卷6赋,卷7诗、歌、词、挽诗,卷8行状,卷9赞、祭文,卷末附续修东支世谱说、后序、领贮谱号名次、西派世系图。
成为记载一个家族(统宗或支系)源流、世系血缘关系、人丁、先世功绩、氏族居住地、茔墓、族产、族规和家族文献等各种情况的综合性典籍。
私撰家谱体例较为简单。
民国九年(1921),歙县《迁锡许氏宗谱》由许同莘独撰,全书分3卷首1卷。
卷首许同莘序、目录;卷1列氏族源流;卷2载本支世系,分为歙县东门许氏宗谱本支图、歙县东门许氏宗谱世系图、迁锡以来世系表;卷3为丛谈。
卷1氏族源流主要叙述许氏之由来,末附《元和姓纂》有关许氏的记载;卷2世系中的歙县东门本支图、世系图,五世一列,记名讳、字号、生卒年、婚娶、子嗣、茔墓等情况,间附同莘按语,略作考证;卷3丛谈主要记许氏掌故佚事。
《烟溪汪氏支谱》4卷,卷1、2收录前代文献,卷3、4以图例附文字的形式介绍世系与人物传略。
《吴氏忠孝城南支谱》不分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世系,第二部分为文献。
体例都很简单。
号称有30卷的张习孔《新安张氏统宗谱》,按内容也只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卷首的历代谱序,第二部分是卷1至27的各派世系,第三部分是卷28至30的文献。
离成为记载一个家族(统宗或支系)源流、世系血缘关系、人丁、先世功绩、氏族居住地、茔墓、族产、族规和家族文献等各种情况的综合性典籍有一定差距。
体例与内容密切相关,体例的完备体现了族谱内容的广泛性。
公修族谱是全族参与,集体修订,所以内容涉及面也广。
私撰家谱是个人行为,家谱内容受编撰者学识、修养、个人爱好的影响很大,同时族谱中收录自己的诗文和褒扬直系祖父母的文章相对较多。
如江珍所撰《溪南江氏族谱》撰述部分,大部分是江珍父母兄弟的行状事迹。
吴兆元、吴肯堂编撰的《吴氏忠孝城南支谱》,将吴兆元的父亲吴龙锡的《藻云斋文集》、《藻云斋诗集》,吴兆元的《艺兰轩文集》、《艺兰轩诗集》单独成篇,收录入谱。
很多私撰家谱的作者还把家谱当作个人著作,对一些历史史实详加考证。
如许同莘《迁锡许氏宗谱》对徽州许氏迁居无锡的时间进行考证:清康熙十八年,吾始祖父之公由歙县东居无锡,是为吾族迁锡之始。
徽州山多田少,地狭人稠,以殖殖为恒产,故许氏族人往往服贾外郡,久之遂著籍其地。
相77・徽州私撰家谱与公修族谱的差异・①②参见翟屯建:《黄山市博物馆藏家谱提要》,连载于《徽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3-4期、1997年第1-4期、1998年第1期。
《新安张氏统宗谱》中无张潮的记载,只记士麟,字玉书,生于明崇祯九年,张士麟或者就是张潮。
传公营棉业,吾家曩昔岁时祭祀,以供团花之神。
以此,公为进予公仲子,始至无锡,年三十七岁,居十一年而卒。
其时进予公犹在徽州。
公兄如绾早卒。
弟如维无嗣,季弟如缙同徙无锡。
公之卒也,寡妇孤儿侨居异地,意手足之亲,实左右之。
然歙谱修于乾隆初年,而记公葬地,言厝不言葬,则首邱之念,盖历两世而未忘矣。
此则佚事下又有双行小注曰:康熙《无锡县志》:“许国父钅夫,字德威,寓于锡,寓南里黄泥降。
国寓读,邻左莫晓,窗翁家六七年,学成而归。
”是文穆父子居锡甚久,盖之公以前,歙县族人已有寓无锡者,特至公始著籍耳。
三、文献历史与历史实态公修族谱代表全体宗族,它的编纂宗旨必须符合宗族统治的需要,内容取舍也必须要照顾到大多数族众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内容的取用上就有颇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