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第一讲 地球和地图
2.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
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 111千米,如右图中AB。若两地在 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 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
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 度数值),如上图中AC。 (3)上图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大体估算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图上一些常用图例
1.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图上经线和纬线 呈直线。如右图。A在B的西北方向。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①如右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 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 正东方。 ②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 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③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 一纬线上,根据以上原理分别判断东 西、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陡崖崖 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d为等高距,H大 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 中海拔最小的)
3.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选点 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其次 水库 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 坝址 境等问题。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洼地, 小盆地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 港口 陆域平坦、港阔水深的避风港湾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 航空 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 港 向且要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 气象 应选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站 疗养 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 院 方
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2)指向标地图定向
根据指 向标确 定方向
思考: 1.a在b的什么方向? 2.b在c的什么方向?
还是刚才的问题,你 能再做一次吗?
(3)经纬网地图定向
经线指示 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 东西方向
注意: A、须在劣 弧上判断; B、极地方 向的特殊性
3、图例和注记
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文字和数字叫图例和注记。
某航空大队模拟飞行,计划从b地飞往a地,此时的昼夜 状况如图所示,下图中a、c、b为晨昏线,飞机从b地起 飞时,太阳正位于当地东方地平线上。回答(1)~(2)题。 (1)从b地到a地飞最近的路线, 应该沿( ) A.bMa线 B.bda线 C.bEa线 D.bca线 (2)飞机起飞时,北京时间应 为( ) A.12时 B.18时 C.0时 D.22时 【解析】 题中提示,acb为晨昏线,晨昏线永远是以地 心为圆心的且平分赤道的大圆,最近路线应沿晨昏线。飞 机从b地起飞时,太阳正位于当地东方地平线上,可知bc 为晨线,即60° W为12时,则北京时间为0时。 【答案】 (1)D (2)C
项目 判 断 内 容 和 方 法
所反映的内容判断 与等高线垂直,指向坡度降低的一方的短线为
判断 示坡线。向阳坡——坡向朝向低纬。背阴坡—
坡向 —坡向朝向高纬。迎风坡——暖湿气流沿坡面
上升;背风坡——暖湿气流沿坡面下沉
判别 根据等高线的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
高度 全图一致等条件判别某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2)经度的判断 ①自西向东(或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则 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则为西经。 ②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已知一条 经线的经度为x,则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经 度y=180°-x(x、y所属的东、西经不同)。
2.球面上对称点位置的确定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 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 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 如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 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 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D(40°S,160°E)。
”的法则读数;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 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或小于小数” 的法则读数
法
(2)闭合等高线中心的海拔高度。
如图所示 A、 B 两地海拔高度的确定应遵循等值线判读“大 于大的或小于小的”的规律:A 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 100 米, 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小, 故 A 地海拔高度应大于 0 米小于 100 米; B 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 200 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大,故 B 地 海拔高度应大于 200 米小于 300 米。
征
示坡线
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且与等高线垂直
项目 判 断 内 确定等 容 高线数 和 方 值
所反映的内容判断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邻两条
等高线间的高度差)是相同的。知道任意一条
等高线的数值(即高程、标高)和等高距,可
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两条等高
线之间的数值大小按“大于小数,小于大数
二、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三)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高度的确定 2、等高线的绘制 3、等高线图的特点 4、等高线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的绘制
一、地图的三要素
1、比例尺
(1)比例尺含义: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 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 叫缩尺。
(2)比例尺的计算: 已知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求比例尺。 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3)比例尺的表示:
2、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地图的定向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基本地形: 山顶、山脊、山谷、洼地、鞍部、陡崖等。
陡崖 山顶 山脊 鞍部
山谷
洼地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项目
所反映的内容判断
等 同线等高
高 同图等距
等高线上所标注的高度为当地海拔高度
等高距为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垂直距离
线 等高线关系
等高线不相交也不重合(陡崖处除外)
特 等高线疏密 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密陡疏缓)
度/水平距离”,比值越大,坡度越陡
项目 判别 相对 判 高度 断 陡崖 内 的相 容 对高 和 度 方 陡崖 法 的绝 对高 度
所反映的内容判断 两地间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 +1)d,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数值等高线的条数, d为等高距
等高线重叠或相交的地方,表示陡崖。陡崖的 相对高度为(n-1)d≤h<(n+1)d,其中n为两 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地球和地图
考纲下载————————————————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 其地理意义。 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 4.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 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考情上线——————————————— 1.以区域经纬网或光照图为背景,考查有关经 纬网的用途和比例尺的应用。 2.以某区域等高(深)线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等 高(深)线图的判读和应用。
解析:(1)从A到B再到C总体方向都是向南,但B在A的东面, C在B的西面,因此A至B向东南,B至C向西南。(2)与东经
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必须与之相
差180°,为西经64°。(3)东经116°在东八区,东八区 的区时是9月8日16时,与西八区的区时相差16个小时,即 飞机起飞时温哥华为9月8日0时,经过10小时的飞行,温哥 华的时间应为9月8日10时,应选D项。 答案:(1)C (2)B (3)D
项目 依据 数值 大小 判 判断 断 地形 内 容 和 方 依据 法 数值 变化 判断 地形
所反映的内容判断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 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丘陵地形;海 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 河谷呈“V”字形——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在 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 集,而顶部明显稀疏——高原地形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 地;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岭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鞍部;等高 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也叫分水岭), 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山脊线(也叫分水线);等 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山谷,等高线最大弯 曲处连线——山谷线(也叫集水线);等高线交汇 处——陡崖
3.定“范围” (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2)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3)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 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4.定“最短航线” (1)确定最短距离 球面最短距离是一段弧,该弧线的确定 可依据下面两个步骤进行: ①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 在的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如图甲所示: a.在地球上,三种情况 下“大圆”是确定的 A.赤道 B.经线圈 C.晨昏圈
3、等高线的特点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相等。 (2)、等高线为闭合曲线,但在一幅图上由于 受图幅的限制,不一定能全部显示为闭合状 态。 (3)、等高线不能交叉,不能断开,可以重合 (4)、一般情况同图等高距相同;也有不同的。 相邻等高线可以相差一个等高距,也可以相 同。 (5)、重要等高线的含义:如0米、200米、 500米。
项目 判 断 内 容 和 方 法
所反映的内容判断
判别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水流缓;密集的 坡度 地方表示陡坡,水流急;等高线均匀的地方表
陡缓 示均匀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