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击沉管夯扩桩施工工艺标准
1. 适用范围
锤击沉管夯扩桩适用于一般粘性土、粉土、淤泥质土、淤泥、松散至中密的砂土及人工填土等土层。
在厚度较大、含水量和灵敏度高的淤泥等软土层中使用时,必须制定防止缩颈、断桩、充盈系数过大等质量保证措施,并经工艺试验成功后方可使用。
2. 施工准备
2.1 原材料、半成品的检验及验收
表2.1 主要施工材料表
2.2 主要工机具
表2.2 主要施工机具表
2.3 作业条件
2.3.1 “三通一平”已完成,施工场地范围内的地面、地下及高空一切障碍物均已排除或处理。
2.3.2 平整后的施工场地能承受桩机自重,履带式打桩机接地比压不小于0.2Mpa;步履式打桩机接地比压不小于0.2Mpa;滚筒式打桩机对接地比压无严格要求。
2.3.3 桩基轴线的定位点及施工地区的水准点已测量完成,并设置在不易被破坏的地方。
2.3.4 施工机械设备和材料已进场,并验收合格。
2.3.5 施工前已试成桩,复核了地质资料,确定了各项施工参数。
2.4 作业人员
表2.4 主要施工作业人员表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3.2 操作细则
3.2.1 沉管成孔
3.2.1.1 内管有平头和尖头两种,上端固定在桩锤上。
当采用平头内管时,一般应用一定高度的干硬性混凝土封底。
3.2.1.2 桩机就位必须准确,且要校正好桩架和沉管的垂直度,锤击沉管时,先应低锤轻击,桩管入土2m左右时,应停锤二次校正垂直度,且桩锤、桩帽、桩管应在同一中心线上。
3.2.1.3正式施打时也应密切监控桩架及桩管的垂直度,直至将桩管打入至要求的贯入度或设计标高。
3.2.1.4当遇到贯入度剧变、桩管倾斜、移位、有严重回弹等情况时,应暂停施打,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3.2.2 扩大头施工
3.2.2.1 沉管至设计深度后,抽出内管,灌入扩大头部分的混凝土,扩大头应采用干硬性混凝土。
灌注混凝土前,必须检查桩管内有无进泥、进水。
3.2.2.2 放入内管,放松卷扬机钢丝绳,使桩锤和内管压在混凝土上,将外管拔起一定高度,锤击内管,外管保持不动,将外管内混凝土夯出管外,然后锤击内外管同步沉入规定深度。
3.2.2.3 如采用多次夯扩,则每次重复以上步骤。
3.2.2.4 当遇到贯入度剧变、桩管倾斜、移位、有严重回弹等情况时,应暂停施打,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3.2.1.5 沉管全过程必须有专职记录员做好施工记录。
3.2.3 钢筋笼制作、安放
3.2.3.1 钢筋骨架的主筋连接宜采用对焊或电弧焊,在同一截面内主筋的接头数量不得超过主筋数量的50%,相邻两根主筋接头截面的距离应大于35d,并不小于500mm。
3.2.3.2 当采用短钢筋笼或构造连接插筋时,必须在拔管后立即进行,构造连接插筋应沿周围对称垂直插入。
采用长钢筋笼时,应在主筋外侧焊钢筋定位器,以保证保护层厚度。
3.2.4 混凝土灌注、拔管成桩
3.2.
4.1 混凝土搅拌必须严格按配比进行计量上料,确保混凝土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3.2.
4.2 在拔管过程中,应保持桩锤和内管始终自由压在混凝土面上,确保混凝土密实。
拔管速度要均匀,对一般土层宜为1m/min,在软弱土层及软硬土层交界处宜为0.3~0.8m/min。
3.2.
4.3 混凝土应尽量一次灌足,当桩管长度不够时,第一次应尽量灌满,第一次拔管高度应控制在能容纳第二次所需要灌入的混凝土量为限,不宜拔得过高,应保证桩管内保持不少于2m高度的混凝土。
当桩身配有不到底的钢筋笼时,第一次混凝土应先灌至笼底标高,然后放置钢筋笼,再灌至桩顶标高。
3.2.
4.4 在拔管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用测锤或浮标测量管内混凝土面的下降情况。
当桩管底端接近地面标高2~3m时,拔管应尤其谨慎。
4. 质量标准
4.1 主控项目
表4.1 锤击沉管夯扩桩质量检验标准主控项目
4.2 一般项目
表4.2锤击沉管夯扩桩质量检验标准一般项目
4.3 质量记录
施工中的质量记录可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所规定的表格执行。
4.4 质量控制点
表4.4 锤击沉管夯扩桩施工质量控制点
5. 需要注意的质量问题
5.1 控制好桩尖埋设、桩机就位的准确性,复打时尤其应注意与第一次施打位置的重合,调整好桩架及桩管的垂直度,确保桩位偏差满足要求。
桩位、桩径、垂直度允许偏差表见表5.1。
表5.1 沉管灌注桩桩位、桩径、垂直度允许偏差表
5.2 桩中心距小于3.5倍桩径时,应跳打,中间空出的桩待相邻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方可施打。
控制拔管速度,采用“慢拔密击”的方法,防止缩径或断桩现象。
5.3 在灌注混凝土前,必须用吊锤检查是否有桩管内进泥进水等现象,如有发生,应拔出桩管将桩孔回填后重新沉管。
5.5 灌注扩大头混凝土时,应计算好每次灌入量,确保扩大头尺寸满足设计要求。
6. 成品保护
6.1 刚浇完混凝土的灌注桩,不得在其上碾压。
6.2 桩头外露的钢筋不得随意碰撞或弯折。
7. 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
表7.1 施工过程危害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
注:上表仅供参考,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注:上表仅供参考,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因素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