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沧浪诗话》研究综述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
严羽《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典籍,格局庞大而具有体系性,坐落于诗歌艺术美学之上,侧重于讨论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性,并提出了行之有效、具体全面的作诗方法。
严羽构建起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并把诗歌的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最终走向“诗而入神”最高审美境界。
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辩》中谈及创作论,指出了诗歌创作的原则与要领。
《沧浪诗话》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经典,不少学者都针对其开展过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理论。
一、著作意义及影响方面朱志荣(2009) 指出《沧浪诗话》的问世,带来了中国诗歌理论的历史性转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彭立勋(2015)认为要了解中国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和特色,需要对《沧浪诗话》的审美心理学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和辨析。
占青青(2017)指出与诗论《沧浪诗话》比较,严羽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与理论的脱节饱受人们诟病,受学术界关注度较低。
但作为创作实践,这些诗作可以让后人更全面了解严羽及《沧浪诗话》的创作内涵,特别是对“兴趣说”与严羽审美的矛盾、过度依赖模仿型创作及《沧浪诗话》的写作意图三个问题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伟(2018)指出严羽的《沧浪诗话》通常被视为宋代诗学批评的代表性著作,但此书亦可被视为诗歌教育的教材。
严羽具有为学诗者写作的主观意识。
此书核心观点集中于《诗辨》篇,但严羽花了更多细致的工夫来写作看起来更像是技法手册的条目,很可能是为了给学诗者提供具体实用的作诗技巧。
宋元时期《沧浪诗话》首先在通俗诗学领域 (如杨载《诗法家数》) 中得以接受和流行,客观上说明其创作确有为学诗者考量的成分。
严羽诗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沧浪诗话》扭转晚宋诗坛的不良风气,且树立新风。
(2018)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般的悟、禅宗之悟和妙悟的分析,对妙悟的基本概念做出阐释,接着对兴趣说做分析,从而揭示出“妙悟”“诗而入神”的审美境界,以及其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徐定辉,徐钰茹(2015)指出严羽《沧浪诗话》中关于“悟”的浅深关涉诗歌的等级之分这一论题历来是学者不断研究和探讨的焦点。
文章就版本的不同所引发出学者对“悟”的不同分层造成的分歧做一个比较,并以此探讨诗话中“分限之悟”的内涵;认为“分限”与作者天分或作者天分受限并无关系,而仅仅是与“浅深”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张敏(2018)指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在宋代进一步觉醒,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学观念,他论证了“人”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自觉。
张敏(2018)认为他论证了“人”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自觉。
二、著作诗歌内容方面韩美娟(2018)认为《沧浪诗话》是我国古代关于诗歌文学理论的著作,严羽写作《沧浪诗话》的目的也是为了纠正宋代的诗风问题,其中必不可少地包含了严羽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
严羽的诗歌创作论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熟参上乘的诗作、从兴趣出发进行妙悟、吟咏真性情和诗境的自然浑成。
朱松苗(2018)指出基于妙悟自身的内在结构,严羽将他对诗的理解聚集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其运思逻辑。
首先,妙悟既意味着对妙之悟——对事情最精要、精微之处的觉解和明了,也意味着此悟之妙——既不依靠概念和逻辑,也不依靠学识和理性;其次,禅宗妙悟人的本心,严羽则妙悟诗的本质——吟咏情性,这是对诗歌音乐性和抒情性的回归和彰显;再次,妙悟不仅需要悟,在悟前还需识、学和酝酿的过程,在悟后体现艺术;最后,《沧浪诗话》强调了诗的有机整体观。
蔡智敏(2019)对《沧浪诗话》第一篇文本进行了梳理,对其他四篇进行了一些简要的概述,意在努力从总体上掌握其思想,并从中受到某种启发。
范瑞懿(2019)主要研究《沧浪诗话》的诗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其独到之处。
这本诗话将“以禅喻诗”作为论诗的方法论,提出了“兴趣说”,揭示了诗歌“吟咏性情”的本质。
《沧浪诗话》体制完备、结构严谨、见地高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征。
程芸、李妍(2019)指出“诗识观”是严羽诗歌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以“具正法眼”为前提,以“入门须正”为要求,以获得“真识”为目的,又配合“吟咏情性”“兴趣”表达以及“入神”“妙悟”“熟参”等诗学主张,为诗人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系统性的引导和规范。
相关概念相互依托,互为作用,呈现出严羽“诗识观”的逻辑框架,也体现了严羽的理论建构能力。
同时,他的“诗识观”还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打破了当时学理化、散文化诗风的笼罩,对近世诗歌回归“抒情传统”做出贡献。
三、著作诗歌理论方面惠潇(2018)指出著作中常用的典故事义观,是其诗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概括地提出了诗歌“不必多使事”“用字不必拘来历”等观点,这些典故观形成于特定的文学背景和理论背景之上,与宋朝诗风和禅学兴盛密切相关,论及诗歌语言与情志的关系,具有深厚的价值,对后世诗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贞余(2018)就其中论及作诗方法原则的部分,结合《庄子·外篇》、《道德经》以及张璪画松等例证以阐述诗歌创作过程中语言和意义的关系;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领悟与表达的关系,而这三种关系正好是作者的知识、悟性、写作能力在作品中的呈现。
朱志荣(2018)指出严羽在前人的基础上,从断代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诗史观。
他以“悟”“气象”和“词、理、意兴”等审美范畴作为不同朝代诗歌的品评标准,以汉魏晋盛唐诗歌为典范。
严羽要求“辨体制”,阐述了诗体的起源与流变规律。
他重视以楚辞为本的“起”,辨析楚辞汉魏晋的诗体源流,又强调体制的“变”,阐明了汉魏晋诗歌在开创诗体中的重要作用,目的在于正本清源。
他的“五唐分期”说、“以盛唐为法”和“扬唐抑宋”的宗唐观,对明清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丽姣(2018)认为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于谈诗的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
乔晓鹏(2018)指出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本文着重研究方法《沧浪诗话》的第一部分《诗辩》,依次重点讨论“盛唐为师”“五法”“九品”“以禅喻诗”和“别材”“别趣”的诗学批评理论,力图把握其内涵。
严胜英(2019)认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建立的“以禅喻诗”理论体系,明显受到禅宗宗经《坛经》的影响。
严羽所提出的所谓“别趣”,实即传统诗学中的“兴趣”。
“兴趣”和“气象”这两个诗学术语,是《沧浪诗话》的重要理论范畴,其中所体现出的“无迹可求”之美学境界,主要受到《坛经》实相无相观念的影响;而严羽论述学诗路径的“妙悟”与“活参”,其审美思维则主要受到《坛经》顿悟思想的影响。
《沧浪诗话》将禅宗修行的宗教思维和诗歌创作的审美思维合二为一,开创了新的诗学理论体系。
李抒韦(2019)从“妙悟”与“以禅喻诗”的关系入手,结合严羽自身的诗歌创作实践来探究感悟其内涵;除此之外联系“妙悟”说与“诗缘情”传统的关系来分析它对宋代的诗歌创作倾向的偏补救弊,并阐释“妙悟”说透彻玲珑的审美特征;最后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合理的阐发其对清代“神韵说”“性灵说”影响,并对其自身不足进行反思。
陶楚歌(2019)指出严羽有意建构诗之“盛唐”的根本目的在于,打破北宋以降道学对文学情性的限定和束缚,以诗之“盛唐”为典范,提倡文学应该抒写人的自然性情。
贾瑞芬(2019)认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主张以汉魏盛唐为师,尤其注重以盛唐为法,明确提出论诗以李杜为准,并认为李杜诗歌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境界。
其中《诗评》用较大篇幅分论李杜二人迥异风格的方式,对后世李杜并重观念的形成影响深远。
四、文献综述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沧浪诗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一部重要的论诗著作。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最富有理论性和体系性的论诗著作之一,对后世的诗歌评论影响甚大,对诗歌创作也有深刻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文人意识开始觉醒,在宋代进一步觉醒,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学观念。
《沧浪诗话》正文共分五篇:《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
“妙悟”说是严羽《沧浪诗话》诗论的核心,它不仅对后世文学和文论思想影响深刻,其自身所体现的玲珑透彻的审美特征更是影响了封建社会后期含蓄、空灵美学倾向的确立。
严羽推崇盛唐诗,主张“以盛唐为法”。
对诗之“盛唐”的建构是《沧浪诗话》诗学体系的的重要内容。
严羽建构诗之“盛唐”确立“以楚词为本”“吟咏情性”为诗学本源,以“以禅喻诗”为言说策略,继而将“妙悟”“兴趣”“气象”作为诗道的核心和诗歌评价的标准。
参考文献[1]占青青.从严羽诗歌补探《沧浪诗话》的创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8).[2]张伟.论《沧浪诗话》与诗歌教育之关系[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33-40,94-95.[3]惠潇.试论《沧浪诗话》中的典故事义观[J].武夷学院学报,2018,37(7):58-63.[4]韩美娟.从《沧浪诗话》看严羽的诗歌创作论[J].青春岁月,2018,(23):25,23.[5]林贞余.言与意、主体与客体、领悟与表达——试论《沧浪诗话·诗辩》[J].长江丛刊,2018,(36):71-72,80.[6]朱志荣.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史观[J].中国文学研究,2018,(4):104-112.[7]王玉林.《沧浪诗话》“谢体”考论[J].天中学刊,2018,33(1):84-90.[8]刘丽姣.读诗法,悟人生——我读《沧浪诗话》之诗法[J].中外交流,2018,(30):132-133.[9]乔晓鹏1.《沧浪诗话·诗辩》中的批评理论[J].报刊荟萃:下,2018,000(004):P.282-282.[10]朱松苗.论"妙悟"视域下《沧浪诗话》的运思逻辑[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2):75-80.[11]蔡智敏.岂因妙悟误诸端(上)——重读《沧浪诗话》[J].语文教学通讯·A 刊,2019,(10):10-17.[12]严胜英.试论《沧浪诗话》的禅宗美学渊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100-106.[13]李抒韦.严羽《沧浪诗话》中"妙悟"说浅探[J].青年时代,2019,(17):10-11.[14]范瑞懿.《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初探[J].艺术科技,2019,32(7):129,138.[15]陶楚歌.论严羽《沧浪诗话》对诗之“盛唐”的建构[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2):6-12.[16]程芸,李妍.试论《沧浪诗话》中“诗识观”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2):105-110.[17]詹岚.论《沧浪诗话·诗辨》之"妙悟"[J].大观,2018,(12):33-35.[18]贾瑞芬.从《沧浪诗话·诗评》对李杜的评价探讨严羽的诗学理念[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46-49.[19]张敏.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人的自觉[J].青春岁月,2018,(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