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贝尔奖与遗传学

诺贝尔奖与遗传学


1975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得主
发现了逆转录 酶和肿瘤病毒 和细胞遗传之 间的相互作用
巴尔的摩Bahirsore 杜尔贝科Dulbecco
美国微生物学家
美国病毒学家
1938~
1914~
特明Tersin 美国肿瘤学家 1934~1994
巴尔的摩和特明发现了逆 转录酶,证明遗传信息不仅由 DNA到RNA,也可由RNA到DNA; 杜尔贝科发现了肿瘤病毒和细 胞遗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与 巴尔的摩和特明共享1975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①用较高剂量的X射线处理精子, 能诱发真正的基因突变。
②用不同剂量的X射线,在生命周期的不 同时刻和不同条件下处理果蝇,将得到 不同的结果。 ③突变类型包括致死突变、 半致死突变、非致死突变。④除基因突 变外,X射线也能造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 次序重新排列,且比例很高或结构变异。 ⑤X射线处理并非是使该染色体上存在的 全部基因物质都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常 常只影响到其中一部分。 ⑥X射线处理 并未显著提高回复突变率。这说明诱变 的发生也是随机的。
1945年,美国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了 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的核武器——原子弹。 原子弹的受害者仅仅是死伤吗?在此之前, 人们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已有40余年,但对 其生物学效应、特别是遗传学效应几乎一无 所知。缪勒在他的论文中明确指出:“现代X 射线治疗常用的照射处理实践肯定不会造成 永久性的不孕。” 这标志着人类对诱变的认 识已趋成熟。随后,“原子时代的遗传学”、 “辐射遗传学”成为热点。其它物理或化学 诱变剂逐一被发现及研究。为了维护人类健 康,检测致畸、致癌、致突变环境因素的工 作日益受到重视。
1962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得主
建立了DNA的双 螺旋模型
克里克 Crick 英国物理学家
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索尔克研 究院 教授1916~2004
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获1962年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沃森: 美国遗传学家1928~ 威尔金斯:英国物理学家1916~
1953年4月25日,英国著名的科学期刊《自然》杂志 发表了沃森、克里克的一篇优美精炼的短文,宣告了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诞生。这一期杂志还发表了 富兰克琳和威尔金斯的两篇论文,以实验报告和数据分 析支持了沃森、克里克的论文。
这一年,沃森年仅25岁,克里克也只有37岁,尚 未获得博士学位。这两个年轻人之所以超越了其他看似 更具实力的竞争者,赢得了这场科学赛跑的胜利,是由 于他们具有清醒的宏观洞察力、非凡的科学想像力和严 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选择了正确的研究路线,广泛借鉴 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加以综合性的科学思考。
1962年,沃森、克里克与威尔金斯因研究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的成果,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8年诺贝尔生理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
学或医学奖得主
发现及其在分子遗传 学中的应用
阿尔伯
Wemer Arber 瑞士生物学家 1929~
内森斯
Danien Nathans 美国微生物学家 1931~
史密斯 Hamilton O.Smith 美国微生物学家 1931~
卢里亚曾观察到,噬 菌体不 仅能诱发细 菌细胞内的突变,而且其本身也发生突变。阿 尔伯对此深感兴趣。他收集了证据表明 ,细 菌细胞能够通过一种“限制酶”的存在来保护 自己,抵御噬菌体的攻击。这种限制酶通过分 裂噬菌体的DNA使之大部或全部失活,从而遏 制噬 菌体的生长。到1968年,阿尔伯收 集了 足够多的关于限制酶的资料,终于能够 证明 一种特别的限制酶的存在,它只分裂那些含有 为噬菌体所特有的某种序列的核苷酸。这一工 作经过内森斯和史密斯的发展,导致了伯格等 人创造的重组DNA的技术。
不过他没有看出(差不多半个 多世纪也没人看出)精子和一切细 胞中的关键性的化合物是核酸而不 是蛋白质。而核酸是以非常复杂的 形式存在于精子细胞中的。科塞尔 没有意识到核酸研究的全部重要意 义,但他的工作却给人以深刻的印 象。1910年因其对蛋白质和核酸的 研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1933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得主
1959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得主
发现了RNA 和DNA的生 物合成机理
奥乔亚
Severo Ochoa 美国生化遗传学家 1905~1993
科恩伯格
Arthur Kornberg 美国生化遗传学家 1918年--
奥乔亚(Ochoa,Serero) 西班牙-美国 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的主要声望是同他在 核酸方面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1955年, 奥乔亚合成的RNA不同于天然的RNA。在天 然的RNA中,四种核苷酸中的每一种都是存 在的,而奥乔亚能以一种核苷酸构成合成 的RNA,这种合成的RNA中是由这一种核苷 酸无穷尽地重复构成的。次年,科恩伯格 扩展了奥乔亚的工作并合成了DNA。 因此, 奥乔亚和科恩伯格分享了1959年诺贝尔医 学和生理学奖金。
比德尔为美国生化遗传学家,比德尔等通 过果蝇复眼色素的研究和脉孢菌的营养缺陷型 的研究,于1941年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 假说。这一假说揭示了基因的基本功能。他所 使用的营养缺陷型研究方法,以后被广泛应用 于各种代谢途径和发育途径的研究。J.莱德伯 格采用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发现了细菌的遗 传重组,从而开辟了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广阔 领域。因此,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 “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假说及工作,是分子生 物学的重要基础之一。为此,比德尔与泰特姆 以及莱德伯格共同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1965年诺贝尔生理 发现了酶和病毒的
学或医学奖得主
合成的遗传调节
雅各布Jacob 法国巴黎巴斯德 研究所 1920年--
尔沃夫Lwoff 法国巴黎巴斯德 研究所 1902--1994年
莫诺Monod 法国巴黎巴斯德 研究所 1910--1976年
雅各布(Francois Jacob 1920~)法国 遗传学家,莫诺(Jacques Monod 1910~ 1976)法国细菌遗传学家,尔沃夫(Andre Wof 1902~1994)法国细菌遗传学家,莫 诺研究细菌生长,提出了“诱导酶”假说, 并与雅各布共同提出信使核糖核酸(rsRNA) 和操纵子的重要理论(1958年);尔沃夫发 现温和噬菌体中的原噬菌体是一种能和细 菌染色体相结合而一起复制的结构,是一 类调节基因活性的基因。他们共享1965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内森斯与史密斯合作,研究了能在 特定部位分裂DNA分子的酶。这使人们 有可能对已知的大得足以带有遗传 信 息的核酸片断进行研究,以后又研究 导致了旨在把核酸拆开再按其它结构 加以组装 的重组DNA的工作。史密斯 在研究流感嗜血杆菌从噬菌体P22接受 DNA的机制时,于1968年发现了一类新 的限制酶,它们分别在特定部位切断 DNA分子,因此可用以研究DNA分子中 核苷酸的顺序和用于DNA重组技术。
1980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得主
发现细胞表面调 节免疫反应的结
构由遗传决定
贝纳塞拉夫
Benacerraf 美国免疫学家 1920~
杜塞
Jean Dausset 法国免疫遗传学家 1916~
斯内尔
George Davis Snell 美国生物学家 1903~1996
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研究出DNA重组体技术
1966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得主
发现了引致 肿瘤的病毒 和前列腺癌 的激素治疗
劳斯 Peyton Rous 美国微生物学家 1879~1970
哈金斯 Huggins 美国1901~1998
劳斯美国微生物学家,发现肿瘤 诱导病毒,因提出病毒致癌学说, 开创癌症起因研究的新纪元而获得 196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哈 金斯1966年因其证实注射合成雌性 激素能使雄性个体的前列腺肿瘤消 失并证明了使用化学药物控制恶性 肿瘤的可能性而劳斯共获得诺贝生 理医学奖。
1946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得主
发现x线照射引 起基因突变,为 人工诱导突变开 辟了重要途径
缪勒HermannJoseph Muller 美国遗传学家 印第安纳大学 教授 1890~1967
缪勒一生发表论文372篇,由他建立 的检测突变的CIB方法至今仍是生物监 测的手段之一。
1927年,缪勒在《科学》杂志发表 了题为“基因的人工蜕变”的论文,首 次证实X射线在诱发突变中的作用,搞 清了诱变剂剂量与突变率的关系,为诱 变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解决了如下几 个问题:
1968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得主
解读了遗传密码及其在蛋 白质合成方面的机能
霍利 Holley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 1922~1993
科拉纳Khorana 美国生物化学家 1922~
尼伦伯格Nirenberg 美国生化遗传学家 1927~
霍利(Holley 1922~1993)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末, 他查明了RNA的核苷酸顺序,因 此被授予诺贝尔奖。尼伦伯格 与Matthaei一同证明,在蛋白 质合成过程中需要信使RNA,合 成的信使RNA可用以译解遗传密 码。
摩尔根在长期的试验中发现,由于同 源染色体的断离与结合,而产生了基因的 互相交换。不过交换的情况很少,只占1 %。连锁和交换定律,是摩尔根发现的遗 传第三定律。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著 名的基因学说,揭示了基因是组成染色体 的遗传单位,它能控制遗传性状的发育, 也是突变、重组、交换的基本单位。但基 因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在当时还 是个谜。
发现了染色体在 遗传中的作用, 创立了基因学说
美国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 教授 1866~1945
摩尔根(1866~1945),美国遗传学家和 生物家因发现了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创 立了基因学说而获得1933年诺言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1911年他提出了“染色体遗传理论”。 摩尔根发现,代表生物遗传秘密的基因的确 存在于生殖细胞的染色体上。而且,他还发 现,基因在每条染色体内是直线排列的。染 色体可以自由组合,而排在一条染色体上的 基因是不能自由组合的。摩尔根把这种特点 称为基因的“连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