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苏轼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摘要苏轼,他打破了宋词最初“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改婉约词风,开豪放派先河,让豪放词从此在宋词史上大放异彩。

虽然苏轼政途坎坷,被一贬再贬,但就其文学成就来说,苏轼在贬至黄州时期,也是他在文学上占领高地的时期,纵观苏轼的黄州词作,他首创的豪放词风打破婉约一统宋词的局面,丰富词的内容,开阔词的意境,“以诗为词”使词体与诗体的正统地位相齐平,在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下,以一种旷达的心态,游历于世事万象之间,所以黄州时期的所作之词给人一种飘逸、清空的感觉,内含的感情深沉,读起来却给人一种潇洒、旷达之感。

关键词:清空旷达; 自成一家; 词意丰富; 以诗为词; 意境深远;AbstractSummary of Su Shi, he broke the song was originally "Word for porn" fences, a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CI style modified, open and bold pioneer shine bold word in the history of CI. Although sushi political way rough, was a demoted again demoted, but on its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for, sushi in demoted to Huangzhou period,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hich he occupation Highland of period, throughout sushi of Huangzhou Word made, he pioneered of bold Word wind break graceful unified song word of situation, rich word of content, open Word of mood, "to poems for word" makes Word body and verse of Orthodox status phase flush, in Confucian wto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aoist school was born, in a broad-minded attitude, travelled around the world between the host, Huangzhou made words give the feeling of an elegant, empty, containing deep feelings, read up and it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chic, broad-minded.Key words: empty-minded; Unique styl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rich; In poetry the word; Far-reaching conception;目录绪论 (1)一、黄州词作处于高峰的原因 (1)二、黄州词的主旋律 (3)三、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4)(一)、题材和内容的延展 (4)(二)、打破词类形式 (5)(三)、“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7)(四)、“自成一家”的豪放之风 (9)(五)、开阔词境、意境深远 (11)(六)、儒、道、佛的融合 (12)四、黄州词所体现的苏轼的人生观 (13)结语 (15)引用文献 (16)致谢 (17)绪论对苏词的研究一直都是个“热点”。

认定苏轼黄州编年词突破了100首,高达107首。

①可见,黄州时期确实是苏轼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并且我们发现,相对来说,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一生的创作历程中,词作最多而诗歌最少的一个时期。

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作风格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2006年张帆分别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发表了论文《乌台诗案与苏轼词风新变》和《轮苏轼黄州前后词风的变化》他认为苏轼黄州时期的词学风格明显地表现出由前期的外张、昂扬和积极向内敛、悲壮和悲凉的重要转换。

赵伟东的论文《从“豪放”之风到众风呈现——论黄州时期东坡乐府风格的嬗变》(哈尔滨商业大学,2003年第1期)和张利华《论苏轼黄州词的主导风格》(临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都认为苏轼黄州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但这无碍于把苏词的基本艺术风貌概括为“旷达”,因为大体说来,苏轼词贯穿高旷清雄的精神,与婉约派迥然不同,也不能简单称之为豪放派。

由此,可以说,苏轼词风格绚丽多姿,而旷达是它的主要艺术风格。

纵观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这是他最艰辛和苦闷的时期,但生活环境的恶劣却促成了他精神上的富足,黄州时期成了他创作的成熟期和收获期。

苏轼的思想由原先的高傲、张扬逐渐向沉静、内敛发展,早先在他心里萌发的“佛老思想”在这时期也日益成熟,甚至成了他的主导思想,这就直接影响到苏轼黄州时期的创作呈现出清丽、空灵、空旷和达观的风格。

“清旷”则是这一时期词作的基调,大扬高亢清健的雄风,内蕴低郁浑厚的力量,读苏轼的黄州的词作,不会给人一种飘荡高空、无依无落的浮夸,反倒是会给人一种咬定根基、坚定不移的低调。

苏轼不落窠臼,积极、自觉地对词进行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丰富了词的内涵,提高了词在文学上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一、黄州词作处于高峰的原因①饶晓明:《东坡词研究新思维》(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我们可以试着去思考和推测,如果苏轼没有贬到黄州的这段遭遇,那么他的文学才能和思想深度恐怕就只沦落于仕宦的生活之中了,正如苏轼自己所言:“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①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不幸遭遇成就了苏轼,那么又是什么动力来激励苏轼创作的呢?第一、苏轼在这里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使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极了。

②古代文人都好游山玩水,留恋于山水之中,即兴而发,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苏轼也不例外,黄州山川隽秀,民风淳朴。

在谪居黄州的这几年,苏轼肯定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约着好友去登山玩水,面对如此美好的风景,又怎能不作词赞美、纪念一下呢!第二、排解心中的苦闷之情。

苏轼在《初到黄州》诗中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渐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③这首词写苏轼初到黄州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刻画了苏轼刚到黄州时的复杂心情。

读起来有自嘲自伤之感,但内心仍然有为国效忠的伟大志向,不过现在被贬谪到黄州,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面临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一种沦落天涯的悲苦和寂寥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这个时候唯有借助创作来填补自己精神上的空虚,精神得到了富足,也就弥补了物质环境上的穷困。

第三、小词不碍。

④从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都是不被重视,文客骚人也只是用写诗的余热和游戏的态度来填词。

词在宋初文人心中的地位,是“方之曲①苏东坡:《苏东坡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第1148页。

②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第200页。

③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四册,第2150页。

④王兆鹏,徐三桥:《苏轼贬居黄州期间词多诗少探因》(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2月),第91页。

艺,由不逮焉”(胡寅《向芗林<酒边集>后序》,《斐然集》卷一九),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

①在苏轼之前,词只是被视为一种用来消遣的“游戏”,并非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更别说是与诗歌一样的正经文体了。

在当时,词基本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同时也是不能与诗歌这种正统创作体裁相提并论的,这无疑就给苏轼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

正因为轻视词体观念的盛行,苏轼就能更好地避开政敌的视线,在词的海洋里尽情书写自己的心志。

最初看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没想到最后却促就了苏轼的玉成。

第四、凤凰涅槃,苦难中重生。

苏轼是经过九死一生才来到黄州,虽然苏轼是用他的余力在进行词的创作,但是患难把他的词作的意境提升了,人往往都是在经历了苦难之后,最容易成熟的。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②面对苦难,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沉寂,最后深陷在苦难的泥淖里,无法自拔,但是苏轼却选择了面对、挣扎和超脱,积极地和苦难作斗争,在苦难中实现自我的完善。

二、黄州词的主旋律在黄州,没有靡靡之音来扰乱自己的耳朵,也没有政治上的繁杂之事来劳累自己的身体,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在思想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他的词作上就能体现出来。

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③我们可以把苏轼的黄州词作的主旋律归纳成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是抒写贬谪期间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悟。

和他在官任职的时期相比较,这个时候的苏轼更倾向于个人情感抒发的文调。

此前,苏轼更多的是去反映政治社会现象,亦或是大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报国志向,满载壮志、豪气。

但在①袁行霈主编,莫砺锋,黄天骥本卷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见第三卷,第63、64页。

②余秋雨:《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1998年9月)第124页。

③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第203页。

这一时期,那种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自负仿佛消失一般,取而代之的是抑郁纠结或超空清旷的心境。

如《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与之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形成了对比,前者表达的是词人在面对苦闷时寻求解脱,却又无可奈何的悲凉;后者表达的是尽管处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但依旧还是怀揣着美好的愿望。

一个是经历宦海沉浮的寂静,一个是养精蓄锐的奋起。

二是,大扬豪健清雄的旗帜。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一读就能感觉到苏轼的豪气扑面而来,还有《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和《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等等,很多词作都体现了词人壮气豪情的性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