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评本_西游记_评点的_心学_阐释_臧慧远

李评本_西游记_评点的_心学_阐释_臧慧远

2010年6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2010第32卷第3期Journal o fY anan U niversity(So cia l Science)V o l132N o13李评本5西游记6评点的/心学0阐释臧慧远(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李评本5西游记6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刊本,是明代5西游记6评点的成熟之作。

评点者叶昼其人生平、思想深受当时的/心学0思潮影响,在对全书的具体内容评点中渗透着/心学0大旨。

分析挖掘评点者和评点内容,其中隐含的/心学0思想,对5西游记6研究和当时的社会思潮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心学;李评本;5西游记6中图分类号:I207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10)03)0093)03收稿日期:2010)02)13作者简介:臧慧远(1982)),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

百回本5西游记6现今比较流行版本中,明代的主要有5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6(世德堂本)和5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6(李评本)。

清代的则主要有道教评点本5西游证道书6、5西游真诠6、5西游原旨6、5通易西游正旨6、5西游记记6、5西游记评注6;儒家评点本5新说西游记6等。

5西游记6自问世至流行的三百年间,版本繁多,观点各异,释儒谈禅证道,甚至相互攻讦,究其主要原因则是:5西游记6题材本身作为一神魔小说,儒释道三教合一,神仙妖魔鬼怪九流驳杂,思想极为复杂,这就使得读者在社会、文化、宗教等各个角度都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而古代的小说评点因注重读者个人的解读和感悟,很容易将个人观点强加于作品之上。

所以对于5西游记6在明清两代便出现了各家不同的评点解读。

这其中李评本的5西游记6则开创了百回本5西游记6全面批评的先河,并且由于李评本的白文直接从世德堂本5西游记6沿袭而来,所以李评本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刊本。

也是从李评本开始5西游记6评点有所突进、并渐趋成熟。

据现今研究者考证李评本的刊刻时间上限当为明万历癸卯三十一年(1603),下限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并且极有可能是在崇祯年间刊刻[1]。

因为崇祯年间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并日益繁荣发展,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发生转变,个性解放的要求和重视人的价值的社会思潮也在悄然兴起,王阳明的/心学0和李贽的/异端学说0则逐渐兴起。

李评本的5西游记6正是在充分吸收了阳明/心学0和李贽/童心说0的基础上编撰而成。

首先需要去辩证和明确李评本的评点者这一问题。

李评本标明评点者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但现已发现许多资料证明系叶昼借托李贽之名编撰而成。

明人钱希言5戏瑕#赝籍6:/比来盛行温陵李贽书,则有梁溪人叶阳开名昼者,刻画摹仿,次第勒成,托于温陵之名以行。

,,于是有李宏父批点5水浒传6、5三国志6、5西游记6,,并出叶手,何关于李。

0又,盛于斯5休庵影语#西游记误6也说:/近日5续藏书6,貌李卓吾名,更是可笑。

若卓老止于如此,亦不成其为卓吾也。

又若5四书眼6、5四书评6,批点5西游记6、5水浒6等书,皆称李卓吾,其实叶文通笔也。

0叶昼借李贽之名而编撰,主要原因是李贽在晚明思想界及文坛所享有的巨大影响。

周亮工在顺治十六年所作5因树屋书影6中对此记载颇为全面,其中说:叶文通,名昼,无锡人。

多读书,有才情,留心二氏学,故为诡异之行。

迹其生平,多似何心隐。

或自称锦翁,或自称叶五叶,或称叶不叶,最后名梁无知,谓梁溪无人知之也。

当温陵5焚6、5藏6书盛行时,坊间种种借温陵之名以行者,如四书第一评、第二评,935水浒传6、5琵琶6、5拜月6诸评,皆出文通手,,。

陈继儒也曾在5国朝名公诗选#李贽6中对于李卓吾文章和李评文献的盛行情况进行过具体的说明/坊间诸家文集,多假卓吾先生选集之名,下至传奇小说,无不称为卓吾批阅也。

0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推断出李评本的5西游记6极有可能是叶昼借托李贽之名而著的评点,但其阐发心学大旨却与李贽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叶昼其人思想与李贽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其影响。

叶昼,字阳开,又字文通,江苏无锡人,生卒年不详,天启年间在世。

钱希言的5戏瑕#赝籍6中记载有叶昼的生平:/昼,落魄不羁人也。

家故贫、素嗜酒,时从人贷饮,醒即著书,辄为人持金鬻去,不责其值。

即所著5樗斋漫录6者也。

近又辑5黑旋风集6行于世,以讽刺进贤。

斯真滑稽之雄也。

0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叶昼就学于东林党,跟随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后游梁,组织海金社,最后落魄潦倒而死。

叶昼在思想上深受当时左派王学的泰州学派影响,王学在当时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并且其对当时的整个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在王学思想最盛的江浙一带。

左派王学的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主要是,在人生态度上,他们提出了富于离经叛道精神和个性解放色彩的主张。

比如王艮说:/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0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0,/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0。

因而有满街皆是圣人之说法。

追求普通人与圣人的先天平等,肯定日常生活,反对禁欲主义,并吸收佛家禅宗学说,表现出一定程度地排毁儒家礼教的倾向。

叶昼作为穷困潦倒、性情豪放不羁的城市下层文人,为了衣食生活必须混迹于社会市井之中,并与各类书商、小贩、市民打交道,从而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体会到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0,/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

0因此泰州学派所强调的日常生活即是道便很容易让叶昼与之产生共鸣,周亮工说他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何心隐相似,/迹其生平多似何心隐0[2]此外,叶昼还对李贽思想、文风,甚至语言习惯、称谓习惯细细揣摩,然后刻画模仿,冒名顶替,思想上当有相当的契合。

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皆出于/童心0,评价文学当以/真0为准绳,而不能以时势的先后或体格的不同为依据。

叶昼承袭了这一观点,并以此对5西游记6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引申。

叶昼评点的5西游记6卷首有幔亭过客的5题辞6,5题辞6后有五条/凡例0,是/批着眼处,批猴处,批趣处,总评处,碎评处0。

其中前三条是就批评内容而言,后两条主要介绍了全文的形式特征,这五条/凡例0大体上概括了叶昼评点的基本情况。

每回章节之后的总批,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而旁批和眉批则是对作品中某段情节或某句话发表的具体意见,比较琐碎,三言两语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字而已,但其涉及到的内容却是相当广泛的。

对于5西游记6的宗旨叶昼在第一回中便开宗明义的讲明了。

在全书引首诗最后两句/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5西游释厄传60的旁批中写道:/-释厄.二字着眼,不能释厄,不如不读5西游6。

0在同一回的/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0一语后面又加旁批:/一部5西游记6,此是宗旨。

0在回末总评中,将/心0和/释厄0进行了具体详细的阐发:/篇中云-释厄传.,见此书,读之可释厄也。

若读了5西游6,厄仍不能释,却不辜负了5西游记6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

又曰-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盖-猴.言心之动也,-石.言心之刚也。

0由此可见,其中所说的/释厄0即指追求心灵的/解脱0,由/心之动0进入/心之刚0的境界。

释厄,即是修心养性之道,至此已将5西游记6大旨/一一拈出,庶几不埋没了作者之意。

0若不作此解便是/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

0后面/又曰:-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

正合婴儿之本论.即是5庄子6-为婴儿.,5孟子6-不失赤子之心.之意。

0最后,将5西游记6的主旨归为/道即心0,求道即为解脱此心的观点,正是明末/心学0思潮的反映。

所谓/赤子之心0,正与李贽的/童心说0相一致。

另据周亮工5因树屋书影6卷一载,叶昼/多读书,有才情,留心二氏学,故为诡异之行,0他本人对于/心学0的观点是有认同的,这就形成了他对5西游记6主旨的概括。

这一/心学0思想由第一回提出,并在后文多有印证,并且逐步强化。

如第十三回唐僧出长安时与诸僧赠言惜别:/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0叶昼再次在此加夹批曰:/宗旨0,并于回后总批中断言:/一部5西游记6,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

0又比如在第十四回,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上解救出来不久,就打杀了名叫/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0的六个毛贼,明明白白讲的就是佛家以/一心0制/六贼0(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叶昼总批曰:/请问今世人还是打死六贼的,还是六贼打死的?0之后又批曰:/-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八个字已分别说出。

0/着眼,着眼,方不枉读了5西游记6。

0/人当着眼,不然何异痴人说梦。

0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0中叶昼总批曰:/游戏之中,暗传密谛。

学者着意5心经6,方不枉读5西游6一记,辜负了作者婆心。

0在叶昼的5西游记6评点中以/心学0贯穿5西游记694的始终,不遗余力。

在李评本的卷首还有署名/幔亭过客0的5西游记题辞6,并且下印有/字令昭0、/白宾0的两墨章。

据孙楷第考证:/幔亭0、/令昭0、/白宾0皆袁于令字,故推定/则序作者乃于令也。

0[3]袁于令(1592) 1674)名晋,一名韫玉,字令昭,亦字于令。

有凫公、幔亭歌者、幔亭过客、吉衣道人、吉衣主人、剑啸阁主人等号,江苏吴县人,著有杂剧、传奇多种以及小说5隋史遗文6、传奇5西楼记6等。

他所撰写的5西游记题辞6主要从/幻0与/真0的关系方面探讨了5西游记6的神魔色彩。

他指出: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

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

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

魔非他,即我也。

我化为佛,未佛皆魔。

魔与佛力齐而位逼,丝发之微,关头匪细。

摧挫之极,心性不惊。

此5西游6之所以作也。

将/幻0作为小说的特点在他的5隋史遗文序6中就曾提出过:遗史以搜逸,搜逸者何?传奇也。

传信者贵真: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摹圣贤心事,如道子写生,面面逼肖。

传奇者贵幻:忽焉怒发,忽焉嘻笑,英雄本色,如阳羡书生,恍惚不可方物。

以/幻0作为5西游记6此类神魔小说的主要特点,以神话的曲折的方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极真之理0显示了袁于令对于神魔小说的认识和观点。

这一点在叶昼的评点中也有所赞同,比如/趣甚,妙甚!何物文人,思笔变幻乃尔!0(第七回夹批);/唐僧化虎,白龙变马,都是文心极美极妙,文笔极奇幻处。

0 (第三十回总批);/说到装天处,令人绝倒,何物文人,奇幻至此!大抵文人之笔,无所不至,然到装天葫芦亦观止矣。

0(第三十三回总批);/以幻为真,奇绝,奇绝!0(第七十一回夹批);/天下文章,幻至此极矣。

0(第七十五回夹批)。

更深入地揭示出5西游记6作为神魔小说的审美特质。

综上所述,李评本标志着5西游记6的评点趋向成熟,并且也代表着明代心学影响下的5西游记6评点的高峰,叶昼用/心学0的理论来诠释5西游记6,其中不乏思想和艺术的真知灼见,确立了李评本在整个5西游记6研究史上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