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第7章) 法律价值

法理学(第7章) 法律价值


3. 思想史上有关正义的主要学说
•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正义的对象是 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体制),即用来划分公民的基 本权利和义务、分配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 使各种主要的社会组织一体化的主要制度,如经济制 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
(二)正义是法律的综合价值
1.正义为什么有张普罗透斯似的脸? • 博登海默:“正义有着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 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 正义不是一个客观的概念,一个主观评价性范畴,总是 特定时空、特定阶级、特定利益主体的正义; • 正义也不是一个自足的概念,而是一个关联性范畴,是 一种综合价值,总是以其他具体的价值为载体,因而正 义不能在正义的范围内说明自己,对正义的理解不能孤 立地进行,而必须以与其紧密相关的范畴为参照维度 。 2.法律正义的多维价值坐标 • 秩序与自由的平衡; 正义是法律的综合价值, • 平等与身份的张力; 也是法律的最高价值 • 公平与效率的位移。
三、法律的自由价值
(一)自由的含义 • 自由是主体在认识、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驾驭和利用客体,凭借理性和社会规范进行 思维、选择自己的行为并承担由此带来的责 任的权利或状态。 • 自由不是绝对的,它是主体意志与客观规律、 自主行为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 自由意味着选择,选择意味着责任。
(二)自由是法律的终极价值
五、法律的公平与效率价值
(一)公平是法律的分配价值
1. 公平的含义 • 公平是人们对利益分配合理性的主观认定,即认为 “应当”有的状态。也就是所应得到的东西与其支 付的某种东西相适应,主要是地位与作用、权利与 义务、职权与职责、行为与报偿(报应)相称。 2.公平的层次 • 第一层次的公平是基本需要的公平,即必须满足所 有人基于生存的基本需要。 • 第二层次的公平即经济公平,主要是指起点上的机 会均等,结果上的贡献与收获的对称。 • 第三层次的公平即社会公平,或称社会补偿。
(一)价值与法律价值
• 法律价值(legal values)是指与法律相关的、具 有法律意义的价值,是社会主体普遍性价值追求 的法律化,通常指法律在形式和内容上应具有的 良好品质与追求目标。 • 法律价值存在于人和法律的关系中,是反映二者 之间特定关系的范畴,既具有主体性,又有其客 体性。 • “法律价值”有别于“法律的价值”(the values of law)。后者是指法律对社会主体需求的满足状 况,即有用有益性,也就是法律在实际运行过程 中对主体行为和社会生活产生实际影响,这通常 称作法律的作用或功能。
1. 法律应当以实现和保障人的自由为终极目的 • 第一,自由是作为主体的人突破环境的重围、更好地 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冲动。 • 第二,自由是人的潜在能力外在化的必由之路。 • 第三,自由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战略储备。 • 第四,自由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或方向所在。 2. 法律应当以自由为内容 • 现代法律所追求的自由则是多方面的,它至少包括: 人身自由。 财产自由。 契约自由。 联合自由。 政治自由。
四、法律的平等价值
(一)平等是法律的普遍价值 • 平等(equality)一般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如社会、政 治、经济、法律等领域或具体场合)中处于同一水平, 或享有同等待遇。 • 从法学角度看,平等应该是指人们在同一情境中彼此具 有相同的法律地位,简称法律平等。它实际上是人类本 质上的平等在法律上的反映和体现。 • 作为一个口号,法律平等是在希腊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 (公元前443~429年)最早提出的。 • 17、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接过这个口号,作为反对封 建等级特权的一个战斗武器。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 “法律平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原则载入各国的宪法。 • 后来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及世界性法律文件(如 1948 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都确认了这一法律原则。
(四)法律价值冲突与选择
• 同一法律体系内部和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价值抵牾及 对立,就是法律价值冲突。 • 法律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必然导致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价 值追求并存,法律价值冲突的产生就在所难免。 • 人的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需要的多元、多层次状况也 决定了法律价值观念必然是多元、多层次的,从而容 易导致特定时空条件下彼此间的冲突。 • 面对法律价值冲突,法律主体必然进行法律价值选择: 或从几个价值中选择其一,或将多种价值予以中和。 • 选择与协调法律价值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法定价值优先原则。 (2)基本价值优先原则。 (3)最佳效益原则。 (4)统筹兼顾原则。
(二)法律价值判断
• 法律价值判断是指相关主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或 价值主体的需要,衡量作为价值客体的法律现象是 否满足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或结论。
• 法律事实判断是人们对于法律现象客观情况的认识, 它所关注的是法律的性质、特点和其他状况,具有 很强的客观性,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是主体认识法 律现象的手段与途径。
第七章 法律价值
• 教学目的:了解法律价值、法律价值准则、 法律价值判断、法律价值体系等概念的含 义;理解和掌握正义、自由、平等、秩序、 公平和效率等基本的法律价值;树立符合 现代法治要求的正义、自由、平等、秩序、 公平和效率意识。 • 教学重点:平等、自由和正义。 • 教学时数:7 学时。
一、法律价值概述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效率是法律的产生价值
1. 效率价值的含义
• 效率( efficiency)就是效益(有效产出减去投入后的 结果)和成本的比率。也就是在合理的限度内,用最少 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去取 得最大的收益。 • 效率成为法律的追求目标,体现在法律规范和法律运行 过程之中,就成为法律的效率价值。
3. 法律应当以各种方式保障自由的实现 • 自由意味着权利。法律把自由转化为权利(即 自由权),并划定其界限,以保障普遍自由的 实现。 • 自由意味着选择。法律通过具体规定人们行为 选择的模式及后果,减少了选择的偶然性和盲 目性,增加了选择的效能。 • 自由意味着责任。法律通过设立违法责任,既 对超越法定界限、滥用自由权利的行为予以惩 处,同时也对侵入法定界限、非法限制自由的 行为给予制裁。
• 法律价值判断则旨在揭示作为客体的法律现象的性 质、功能和其他各种状况与法律价值主体的需要之 间的关系,判断者的知识、好恶、观念、兴趣都可 能影响其判断的结果,具有很强烈的主观性,属于 价值论的范畴,是主体确定自己将如何从事法律行 为的根据与条件。
(三)法律价值体系
• 任何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甚至任何一部特定的法律, 都往往会有多种价值追求。这种多元的价值按照一定 的位阶或顺序排列组合起来,便构成法律价值体系。 • 从价值位阶看,法律价值体系是由法律形式价值、目 的价值、根本价值三种成分组成的价值系统。 • 从内容角度,法律价值可分为秩序价值、自由价值、 平等价值、效率价值、正义价值等。 • 根据法律价值之间目的与手段关系,可分为目的性法 律价值和工具性法律价值。 • 本章主要探讨法律的目的价值,即法律赖以存在的道 德基础、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2. 法律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 通过确认和维护人权及人们的利益需求,调动生产者的 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 确认产权关系,鼓励产权流转,促进保值增值 • 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推动社会 生产力快速发展 • 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三)如何协调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1.公平与效率的冲突 • 20世纪的西方社会,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 场逻辑,出现了贫富分化的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 沉重的“社会福利”又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增长。这就 将西方社会推入了效率与公平的两难境地。 • 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转换打破了长期的平均主义 和“大锅饭”,使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成为全社会共同 关注的重要话题。 2. 法律协调公平与效率价值的原则 • 首先,法律确认效率优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 其次,法律必须兼顾公平,以自己特别的方式保证和 维护社会公平,使社会既有效率又有公平。 • 再次,在司法领域,法律应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二、法律的秩序价值
(一)秩序与法律秩序 • 秩序是事物相对和谐、稳定地存续和有规律地运 动的状态。秩序可分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两类。 • 法律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法律 主体在法的指引下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为实现 一定的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而展开的持续性 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因此而呈现出来的社会稳定 运行与和谐发展的状态。 (二)秩序是法律的基础价值(法律秩序的地位) 1. 秩序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的内在需求。 2. 秩序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前提,也是实现其他 法律价值的前提。 3. 人们创立法律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或生成一 定的法律秩序。
(三)法律平等意味着反对特权和歧视 • 特权一般是指特定主体所享有的、高于一般 人的特殊权利。它既可能存在于特定法律制 度之外(法外特权),也可能存在于特定的 法律制度之中(为法律所认可)。 • 歧视是指人对人的一种不应有的低下看待。 • 特权是权利的不当膨胀,歧视是权利的不当 剥夺。特权和歧视都是平等的对立面。
(一)价值与法律价值 • 在哲学上,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 的满足关系。它揭示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 的。 • 从客体角度说,价值指客体所蕴含的对主体有意义 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有 用、有益性。 • 从主体角度讲,价值则是人们所偏好或希求的事物 或原则以及人们“应该”做什么的观念,它常常表 现在一些基本信念、意向、目标、选择习惯、利益 分配的优先顺序、报酬与惩罚等等之中。
3. 思想史上有关正义的主要学说
• 思想史上有关正义的学说形形色色,其中影响最大的 是如下两种: • 一是把正义解释为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意志 或意向。如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西塞罗,中世纪 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 • 二是社会正义论,即正义被用作评价社会制度(指社 会基本结构)的一种道德标准,被看作社会制度的首 要价值。如马克思、庞德、罗尔斯等。 •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正当性的观念。 • 罗斯科·庞德认为,正义是一种 “能在最小阻碍和 浪费的条件下尽可能给予人类多种需要以满足的制度 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形式就是法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