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之 法律行为

法理学之 法律行为

➢ 即构成之心理要素,包括三方面:
23
2020/4/24
1、动机
➢直接推动行为人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动因或者内在动力。 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 行为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趋向目的,目的实现 满足,满足导致新的需要。这就是行020/4/24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 指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又称为“法律行为构成 之体素”。从结构上看具体包含三个要素:
1、行为:即人们通过身体或言语或意思而表现于外在的举动。
➢ 行为是法律行为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法律行为主体 作用于对象(包括其他主体、动物、物体、权利、关系、 利益、秩序、整个社会)的中介及方式。没有任何外在行 动的法律行为是不存在的。
➢ ( 1)以言表意行为,即使用语句传达某种思想的行为;
法律行为(legal act)
2020/4/24
1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
一、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
➢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 ➢ 凯尔森:行为之所以成为法律行为正因为它是由法律规
范所决定的。行为的法律性质等于行为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行为只是因为它是由法律规范决定并且也只有在这一范围
内才是一个“法律”行为。([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
31
2020/4/24
➢象任何其他行为一样,法律行为之外在行动(行为)也大体 上分为两类: ➢身体行为,指通过人的身体(身体及四肢)的任何部位所做 出的为人所感知的外部举动。 ➢这一类行动(如杀人放火、货物买卖)可以通过自身的外力 直接作用于外部世界,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
32
2020/4/24
27
2020/4/24
(1)对行为程序认识错误; (2)对权利和义务的内容认识错误; (3)对法律性质和类别认识错误: (4)对行为的后果认识错误; (5)对法律主体的资格认识错误; (6)对违法性认识错误,等等。
28
2020/4/24
➢认识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为人动机和目的的 形成,进而影响其对行为及行为方式的选择。 ➢在民法中,“重大误解”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 构成要件之一。 ➢在刑法中,认识错误是定罪量刑的参考因素,但 依据“不知法者不免其罪”的原则,无论是事实错 误还是法律错误,均不构成免责的前提。
13
2020/4/24
➢ 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
➢ 由于行为具有社会指向,并且可能造成社会矛盾、 冲突和社会危害性,它们才有可能、也有必要受到 法律的调整。
➢ 法律正是基于这一理由对那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 行为纳入调整范围之内,并对不同的行为模式及行 为结果作出明确的规定。
➢ 法律行为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者法律效果
30
2020/4/24
➢ 人的意志或意思只是外化为行动并对身外之世界 产生影响,它才能成为法律调整(指引、评价、 结束或保护)的对象。
➢ 因此,西方法谚谓:“无行为即无犯罪亦无刑 罚”。马克思:“我只是由于表现自己,只是由 于踏入现实的领域,我才进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 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就是根 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
➢ 1807年,胡果的学生德国“潘德克顿”体系(学 说汇纂体系)的创始人海泽(G.H. Heise)在 《供学说汇纂讲授所用之普通民法体系概论》中 明确使用了后被译作“法律行为”的德文名词 “Rechtsgeschäft”
5
2020/4/24
➢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Fiedrich Carl Von Savigny,1779-1861)在《当代罗马法体系》 中对这一概念作了系统论述, 被认为是法律行为 理论的集大成者。
14
2020/4/24
3、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具有意志性
➢法律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所控制的活动,是人们有 目的、有意识进行的。 ➢独立的意思表示和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并实现行 为内容,这是法律行为成立的基本要素。 ➢ 正是通过意志的表现,行为才获得了人的行为 (包括法律行为) 的性质。
15
2020/4/24
➢ 他提出法律行为的“意思学说”,将法律行为与 “意思表示”相提并论,并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用。
6
2020/4/24
➢ 民法的“法律行为”只是在民法知识框架内的一 概特定概念,其准确汉译应为“法律示意(表示) 行为”,与事实行为处于同一位阶,属于法律事 实;
➢ 它不可能作为一个最上位的概念用来描述和解释 一切法律部门的行为现象,否则将导致法律解释 上的困难和混乱。
21
2020/4/24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法律行为的构成需要条件,这些条件被称为 “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即法律规定的或通过法 律解释确定的构成法律行为的要素.
22
2020/4/24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 即所谓“主观要件”,又称“法律行为构 成之心素”,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 方面。
➢ 它们是行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的一切心理 活动、精神状态及认知能为的总和。
3
2020/4/24
➢ 18世纪德国法学家丹尼尔.奈特尔布拉德 (Daniel Nettehladt,1719-1791)于 1748年开始使用拉丁文“actus iuridicus‘(法律行为),指称“与权利 义务有关的行为”。
4
2020/4/24
➢ 历史法学派奠基人古斯塔夫.胡果(G. Hugo)首创 德文“法律行为人”一词
➢在法律行为的结构中,只存在意志和意识能力强 弱的差别,即有时候人们完全按照自我意志来实施 法律行为,有时候则可能并不完全出于自由意志实 施某种行为,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意志的有无问题。 ➢在法律上,纯粹无意识(无意志)的行为(如完 全的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不能看作是法律行 为。
16
2020/4/24
26
2020/4/24
➢认识错误
➢在法律活动中,行为人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 常会发生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不相一致的情况,这就是 所谓的认识错误。 ➢从法律角度看,它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个方面。 ➢事实错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内容与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相背 离。 ➢法律错误指行为人对事实认识无误,但由于误解或不知法 律而对该事实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认识有误。具体表现在:
➢与法律行为相对应的范畴是“非法律行为” 非法律行为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即不受 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 为。 ➢ 区分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的意义:
➢ 研究法律行为,就是要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为法 律行为和非法律行为确定明晰的界限,分清哪些 属于法律行为,哪些不属于法律行为。
9
2020/4/24
二、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1、具有社会意义 ➢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法律行为是一种社会指向的行为。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 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 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
10
2020/4/24
➢法律行为的发生,一定是对行为者本人以外的其 他个人或集体、国家之利益和关系产生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 ➢总之,人在社会中生活,其行为在主要方面都是 社会指向的,它们是与社会利益发生各种各样的联 系,或者与社会利益一致,或者与社会利益产生矛 盾和冲突。
17
2020/4/24
➢ 从总的方面看,分清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就 是要将法律行为与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 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区别开来。
➢ 原则上,经济、政治行为等大多受到或应当受到
法律的调整,但由于立法的滞后或出于立法政策
的考虑,法律对此没有予以调整,这样在法律行 为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法律行为。
25
2020/4/24
➢认知能力: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识。 ➢行为目的的形成并不完全是一个盲目的过程,它基于人的 认知能力、水平,基于人对行为意义、后果的认识与判断。 ➢如果一个人根本无能力认识和判断行为的意义与后果,那 么他/她的行为就不可能构成法律行为。 ➢在法律上,正是根据人的认知能力的有无和强弱,而将自 然人分为有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 ➢另外存在认识错误,包括事实错误、法律错误
➢ 单个的、一次性的动作; ➢ 连续性的动作或一个活动过程。 ➢ 有些法律行为的成立需要一定的程式和手续(如意思表示、公证、
法院判决);有些法律行为在实施的同时即告成立,不需要特别 的程式条件。 ➢ 有时候,一个法律行为的存在以另一个法律行为的存在作为前提; 有时候,法律行为以一个独立的法律事实产生法律效果。 ➢ 有些法律行为的时效是短暂的,有些法律行为的效力则要经历一 个相当长的期间。
20
2020/4/24
➢ 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除了要看有没有法律规 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还应当参考以下标准:
(1)行为的主体:是什么人实施的行为?行为人有无作出 该行为的法律资格?
(2)行为的程序:行为的实施是否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 行?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
(3)行为的时候:行为是在法律生效之前、还是在其生效 之后实施的?该行为的有效期限已经消失,抑或仍然存在? 上述种种,实际上都涉及对法律行为结构及其要件的认识 和分析.
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p42. )
2
2020/4/24
➢ 法律行为是法学的基本概念,在法学概念体系中 居于关键的地位。
➢ 与其他学科不同,法学更强调在实在法意义上理 解行为的含义、构成要件及其有效性,即从规范 意义角度探讨法律行为的概念。
➢ “法律行为”一词的出现,是近代的事情。
18
2020/4/24
➢ 在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律行为与非 法律行为的界定大抵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