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从医篇一引言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中西学,长并存。

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

《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

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

本书较系统地对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有《素问释文》,对素问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家。

11张子和,名从正。

著《儒门事亲》,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围。

12刘河间,名完素。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及《宣明论方》等。

13李东垣,名杲。

著有《脾胃论》等。

14朱丹溪,名震亨。

著有《格互致余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15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国外有很大影响。

16杨继洲,著《针炙大成》。

17陈实功,著《外科正宗》。

18张介宾,号景岳。

著《类经》等,后辑成《景岳全书》。

19叶桂,字天土。

著《温证论治》,相传为门人辑成,以卫气营血、三焦,阐发外感温病的病机。

20程国彭,字钟龄。

著《医学心悟》,论述简要,选方切用,很有实用价值。

21江涵暾,字笔花。

著《笔花医镜》,是一本较好的门径书,以脏腑为纲,对药物进行归类。

22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文献。

23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为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可谓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吴师机,著《理瀹骈方》,是以外用药治内病的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中,可称独树一枝。

现已由李超等同志重编为《中医外治法简编》。

25唐宗海,著《血证论》,对气血的生理、病理有所研究。

26张锡纯,著《医学中衷参西录》。

27即《医宗金鉴》,是由清政府授意吴谦等编著的一部临床综合性医书。

三医德做医生,讲医德,真善美,是准则。

为人民,要全心,待病者,胜亲人。

语言美,行为正,忌粗疏,遵规程。

红与专,益求精,讲文明,树良风。

基础篇一阴阳古哲理,寓阴阳,天地道,万物纲①;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说,形象彰②。

相对立,是其常,内外分,脏腑详③;相依存,曰阴阳,阴内使,外守阳④;阴阳说,互消长,此之消,彼即长;互转化,阴和阳,极则变,反方向⑤。

生病理,寓阴阳,阴阳秘,体安康。

阴胜寒,热责阳,阴虚热,阳虚凉⑥。

诊治疗,细分详,里寒阴,表热阳;热者寒,寒者热,阳治阴,阴治阳⑦。

①《素问?阴阳之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③指阴阳是相互对立的。

针对人体而言:内为阴,外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

⑤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⑥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二五行古学说,唯物论,木火土,水与金。

互制约,相资生,常变化,时运动。

木火土,金水行,依次序,相资生①。

相克序②,木土水,火而金,依次推。

克太过,为相乘。

若相克,相侮称。

五行说,万类本③,肝属木,火主心,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君须分。

疗疾病,推五行,见肝疾,防脾病④。

培脾土,金水生⑤,壮水源,制火盛⑥。

五行说,古今沿,取精华,糟粕删。

①相和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③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为万事万物之本。

④即《难经?七十七难》提出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⑤即“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

⑥即“壮水制火”,亦指滋肾阴,降心火。

三脏腑言脏腑,心肺肝,脾与肾,五脏全;大小肠,膀胱胆,三焦胃,六腑然。

心主神,血脉兼,开窍舌,荣颜面;肝藏血,运化专,开窍口,华唇边;肺主气,司呼吸,华皮毛,开窍鼻;肾藏精,主水源,开窍耳,华发髯。

腐水谷,胃府先;藏精汁,少阳胆;别清浊,小肠专,传糟粕,大肠权;膀胱腑,贮小便;唯三焦,有争端。

气血和,津精盈,养脏腑,强功能。

四经络1手太阴肺经太阴肺,起中焦,出中府,云门照,沿上臂,内侧前,下尺泽,列缺现,循太渊,过鱼际,拇指外,少商止。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起商阳,食指端,其位详,循二间,合谷上,经曲池,肩峰藏,过颈部,上面颊,鼻翼旁,止迎香。

3足阳明胃经阳明胃,鼻外起,循目下,承泣始,环口唇,过地仓,达天枢,膝下藏,经三里,穿解溪,至二趾,历兑息。

4足太阴脾经太阴脾,足大趾,起末端,隐白始,内踝前,胫骨后,循三阴,冲门就,沿腹胸,腋下寻,停大包,舌下尽。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起心间,上于肺,出极泉,沿上臂,行尺门,循肘窝,少海舍,向下行,经神门,止少冲,小指尽。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指旁,尺侧处,少泽藏,绕腕骨,过养老,循小海,肩贞到,、跨肩胛,过颧髎,耳屏前,听宫找。

7足太阳膀胱经目内角,起睛明,上额顶,夹脊行,过大杼,穿背仑,循八髎,殷门注,下委中,越昆仑,终至阴,小趾寻。

8足少阴肾经少阴肾,起小趾,出足心,涌泉始,循太溪,过照海,上复溜,阴谷载,达胸腹,正中旁,锁内端,俞府藏。

9手厥阴心包经心包经,起胸膺,出胁肋,天池行,循上臂,内侧中,过曲泽,内关应,经劳宫,掌心中,中指尖,止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起环指,指端处,关冲始,上腕背,过中渚,三阳络,天井出,循肩髎,沿耳后,丝竹空,眉外收。

11足少阳胆经少阳胆,目外角,起始穴,瞳子髎,循耳后,下肩井,沿体侧,向下行,经环跳,过阳陵,足四趾,窍阴停。

1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大趾端,大敦始,穿行间,循太冲,上膝关,绕阴部,小腹转,抵乳下,期门现,终止处,二肋间。

13督脉督脉起,小腹内,沿脊柱,上脊椎,出长强,四腰椎,过命门,至阳随,通巅顶,过百会,下神庭,龈交归。

14任脉任脉始,与督同,出会阴,正中行,经曲骨,上关元,过气海,穿三脘,经喉结,达廉泉,绕口唇,入眶沿。

五病因风火暑,湿燥寒,此六气,本自然,过不及,皆为偏,正气虚,淫邪干。

风善行,性数变,百病长,万疾源,常兼湿,挟热寒,犯上部,头晕眩。

火势急,性上炎,身壮热,口渴烦,善动血,津液煎,减其势,必苦寒。

暑热邪,湿多缠,伤正气,损真元,清暑淫,宜甘寒,助淡渗,并轻宣。

湿粘滞,性缠绵,头沉重,身困倦,苔厚腻,别热寒,论治法,清温汗。

燥似火,其性干,口唇裂,咳痰艰,宜清润,忌苦寒,分凉温,酌轻宣。

寒伤人,痛难言,头身冷,必畏寒,乘风行,恋湿痰,除此疾,热剂餐。

七情郁,五志偏,与发病,素有缘。

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气下陷;思伤脾,纳谷减;悲伤肺,气消散。

心神悦,体康健,多忧愁,助邪焰。

有饮食,与劳倦,如不慎,亦为患。

六四诊望闻问,不可偏,切脉象,四诊参。

望神色,形态颜,虚与实,粗略辨。

动自如,病轻浅;久卧床,病深缠。

瘦多火,胖多痰。

面萎黄,血虚见;面色白,气虚寒;面晦黯,责肾肝。

舌质红,内热燔;舌质淡,多虚寒;舌苔薄,病轻浅;舌苔厚,湿浊痰。

嗅气味,闻声音,别疾病,曰闻诊。

发声重,多实证;体虚弱,语声轻;神昏迷,语不清;言謇涩,风痰涌。

呼吸粗,实热属;呼吸微,虚证主。

新病哕,莫惊恐,久病呃,寿将终。

嗅气味,重二便,秽多热,腥属寒。

流清涕,多外感;涕浊热,名鼻渊。

十问歌,当熟念,察表里,问热寒;辨虚实,当问汗;问头身,痛或安;问饮食,预后辨;问口渴,别热寒;问耳鸣,诊肾肝;问胸腹,痛证患;邪属实,痛拒按,虚寒疼,喜热暖;小便黄,大便干,里热证,已明显;大便溏,尿清长,主虚证,内寒伤;问旧病,用药参,问病因,十问全。

切诊巧,功熟练,细体察,指下验。

浮与沉,表里辨;数迟脉,辨热寒;脉洪大,内热燔;脉沉微,气息奄;紧如绳,主痛寒;弦如弦,病主肝;细如丝,血虚见;弱如绵,主虚寒;滑如珠,孕或痰;涩精亏,脉来难;促代结,当细辨;反关脉,亦常见。

①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②促脉数而时见一止,主阳极;结脉缓而时见一止,主阴极,二脉均止无定数。

代脉缓而时见一止,止有定数,主脏器衰弱。

七八纲辩证主八纲,表与里,寒热辨,虚实区,阴阳统,前六字,诸辨证,此为基。

论表证,寒热兼,脉见浮,紧数变,表热证,稍恶寒;寒象重,是表寒。

病在里,证多端,分虚实,别热寒。

新急实,素体健,脉实大,证象显,毒瘀痰,常为患;久慢虚,老弱残,脉虚小,行动难,扶正气,固本元。

里热症,不恶寒,身壮热,口渴烦,脉洪大,苔黄干,溲短赤,便结坚;里寒证,体畏寒,四肢冷,身缩蜷,脉沉紧,舌质淡,五心热,口咽干,脉数细,苔少现;阳虚证,常自汗,四肢冷,形体寒,苔白滑,舌质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