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歧视
添加时间:2009-12-22 14:36:33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吴秀霞
本文发表于2006年第5期《青年探索》,作者吴秀霞。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日益被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业歧视行为也随之凸显出来,成为阻碍就业市场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就业歧视是目前人才市场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各个层面。
据有关资料显示,七成多的毕业生遭受过就业歧视;在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广告都含有歧视性条款。
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地看待。
纵观当前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主要有性别、地域、外貌、学历、经验、院校和专业歧视等。
此外,五花八门的疾病、年龄、方言、考研歧视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甚至还出现了离奇古怪的血型、姓氏、属相歧视等,这些均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
歧视的直接后果是使毕业生失去了平等发展的机会,影响了人才的公平竞争,损害了大学生的公平就业和切身权益。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面对越来越来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在目前有关平等就业法制、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个体求职者怎么突破用人方的歧视藩篱,如何应对可能遇到的就业歧视呢?
1、理性认识歧视,主动调整心态。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歧视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法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是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矛盾突出的一种表现;从高校的角度看,是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从人才观念的角度看,用人单位认识上存在着不少偏见或误区;从制度的角度看,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是用人自主权扩大而又缺乏监管。
因此,消除对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环节中的就业歧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任务,不是振臂高呼就能一蹴而就的。
大学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经济,用人单位根据工作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来设置招聘条件是想通过这些条件来选拔合适的人才,是情有可原的。
大学生对就业歧视不要过分恐惧或过分排斥。
如果把用人单位的选人条件都当作就业歧视来看待,就会抱怨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太少,用人单位太苛刻,找工作太难等,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形成一种消极情绪。
因此,毕业生作为求职者,要主动调整心态。
面对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唯一的选择是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把“就业歧视”当作前进的动力,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合招聘方的条件,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去改变和扭转社会上的一些陈腐观念和做法。
因为,怨天尤人或者愤愤不平是没有一点用处的,牢骚满腹也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你改变不了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也改变不了别人的想法,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
因此,既要有面对社会不公的心理准备,也要有面对社会不公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2、转变就业观念,保持合理期望。
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就业歧视可以说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从劳动力配置市场化以及用人单位运作的客观规律看,劳动力是一种市场资源,职业也是一种市场资源,两者在市场互动中寻找匹配的机会,因此说,就业的过程是一个资源相互配置的过程。
毕业生是从市场上购买的生产要素之一,用人单位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都希望买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
一般说来,越是条件好的
单位竞争越是激烈,设置的门槛也高。
因此,毕业生要认清自我,转变观念,不能仅仅考虑主观的个人需要,更要考虑客观的社会需要,不要不顾个人客观实际盲目跟风扎堆,或者不顾市场的客观需求一味抱着高期望值不改,而是要自觉地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特点,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尽量避免不公正情况的发生。
3、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权意识。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
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权是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劳动权利,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
毕业生要注意就业公平权的自我保护,要全面了解和把握目前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则,熟悉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辨别什么是就业歧视,什么是合理甄选,学会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如遇到侵犯自身就业权益的行为,可首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如协商不成,可向有关部门申请援助、调解、仲裁,直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提升自身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大学生就业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
既然是市场就必然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每个毕业生就业都要接受市场规律的检验,要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
有关调查表明,自身实力成为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多寡、职业层次高低及劳动收入多少的关键因素,自身综合素质与实力是职场取胜的“硬道理”。
求职者要想有效规避就业歧视就必须顺应人才竞争的局势,应对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需要从职业生涯规划、个人职业技能提升等多个方面来努力。
可以请教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士,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狠抓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竞争实力。
这是避免受到歧视的关键所在。
5、提高就业技巧,规避就业歧视。
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情况下,针对人才市场上就业歧视现状,在求职中通过一些技巧来转换自己的求职方式和求职途径也是必需的。
第一,勇于和用人单位接触,打消录用你的顾虑。
这样做需要一定的韧性和勇气。
真正有实力的人才可能在公开招聘的条文中没有被纳入招聘范围,但只要把握好自己的求职方向,主动和用人单位对话,了解单位的顾虑存在于什么地方,打消用人单位的担忧和顾虑,就有可能扭转不利形势,迎来柳暗花明。
你可以大胆地向用人单位陈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或开门见山地谈出对这项工作的具体看法。
陈述要充满信心和勇气,不卑不亢,观点鲜明,言简意赅,争取打动用人单位,以得到自己理想的职位。
虽然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条件,但是你的自信和勇气就可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用人单位可能会调整自己的用人标准,将你招至麾下。
第二、借助社会关系推荐或自荐,有效规避歧视壁垒。
求职过程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加的结果。
其中人力资本包括一个人的学识、经验、能力等;社会资本则包括人的组织、网络、结构和关系。
毕业生如有条件不妨借助一些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进行推荐和自荐。
这种情况不是“走后门”,而是一种正常的方法。
因为产生就业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互不了解。
通过别人的推荐,就能绕道歧视壁垒,使用人单位可以有比在招聘会上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从而给你进一步考察甚至试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