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A)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A)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A)
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
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
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请同学说说韩麦尔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包括对他外部
形象的想象。

参考答案:韩麦尔老师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
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
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位老师平时对
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
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

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
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
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
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4.再说说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参考答案:小弗郎士
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
也不能专心听讲。

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
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
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他在小说中是个变化、成长
中的儿童形象。

二、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

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

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
性格的发展史。

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
象及思想情感。

1.《最后一课》的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
行分段。

可从下表看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2.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

讨论:从小弗朗士的
表现,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什么?(贪玩:不想上学;幼稚: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没有意识到侵略军占领
了阿尔萨斯。

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

但他还能管住自己,说明有辨
别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
3.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平常的情况,
有哪些呢?(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静静的;②老师的态度很温和让他快坐好;③老师的穿戴比平时郑重;④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⑤教室后边坐着好多镇上的人。

)
4.上课之中,主要分析韩麦尔老师的表现和他对小弗郎士的影响。

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再把这一层细分几个小层次进行研读:
(1)老师宣布上课,提出希望。

①韩麦尔老师说话又柔和又严肃,心情是沉重的。

②小弗郎士万分难过。

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内容是不许法国人学习法语。

他理解了教室里的异常气氛,理解了老师的心情。

(2)老师上法语课。

韩麦尔老师叫小弗郎士背书,小弗郎士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

韩麦尔老师从学习法语和热爱祖国的关系上指出学不好法语的不幸,同时责备了家长,更责备了自己。

又用十分形象、贴切的语言赞美了法国语言及学好法语和摆脱奴役的关系。

对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丧失了自由,犹如关进监狱;记住本民族语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语言把人民组织起来反抗侵略者,法语就像一根团结敌占区人民的纽带,韩麦尔老师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听懂了。

(3)老师上习字课。

韩麦尔老师精心设计了习字的字帖,使学生产生联想: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小弗郎士
很聪明,不仅理解了学习法语,掌握法文书写的重要,还对
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让法国孩子学德语,产生了反感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韩麦
尔老师对旧地的留恋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觉并加以理解。

(4)老师上历史课又给初级班上语言课。

老师非常珍惜、留
恋着最后一课。

不仅影响了小弗郎士也影响了赫叟老头和初
级班的孩子,使小弗郎士对这感人的最后一课永远忘不了!5.宣布下课。

(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因为情节发展到高潮
戛然而止。

)着重描写韩麦尔老师动作、表情、语言。

他听
到教堂的钟声,意味着这最后一课的结束,他将离开40年来他苦心经营的学校和他熟悉的孩子、村民。

他怀着留恋、
遗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复杂心情,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使
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

这几个字
凝结了他的爱国深情,表达了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

这也是
法国人民的心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