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特色
节日
• 在国家的支持下,茂县、汶川、理县、北 川四县自1988年起,轮流举办庆羌年活动。 这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包括羌族历史教育、 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览、 羌区建设成就展览,以及经济、科技、文 化和商品交流等等,融民族传统、风情习 俗、艺体科技等内容为一体,是当代羌族 社会教育的一种广泛增强民族团结、富有 娱乐性和科学性的别具一格的新形式。
饮食习俗:
羌族也喜欢喝自己酿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制 的“腊猪膘”,也是馈赠客人的好礼。逢年过节全 寨人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着鲜美的咂酒, 唱山歌,跳锅庄,气氛热闹非凡。
由四川省编制的《羌族文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大纲(征求意见稿)》 中描述该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恢复和重 建实验区内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文化基 础设施;抢救性地保护一批羌族民居、村寨;建设一批羌 族文化名乡(镇)、名村(寨)、名园;运用现代技术手 段抢救性地挖掘、收集、整理、修复一批羌族文化实物及 资料;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恢复羌族传统节日、民 间信仰、礼仪风俗和特色文化活动。
国家如何保护羌族特色
• 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羌族 • 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 •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实行区域自治的羌族的公 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 羌族地方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 • 羌族地方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羌族 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 几种语言文字。 • 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 以羌族语都大同小异。 羌族婚俗礼节比较繁琐,各羌区婚俗都大同小异。婚姻程序有以下十 一项。 订亲:父母为子求亲,先请“红爷” 媒人) 一项。1、订亲:父母为子求亲,先请“红爷”(注:媒人)带上两瓶酒 以及点心之类去谈亲,女方父母同意时会接待“红爷” 否则退礼婉谢。 以及点心之类去谈亲,女方父母同意时会接待“红爷”,否则退礼婉谢。 若同意,男家遣“红爷”带上两斤猪肉,两瓶酒到女家吃“许口酒”。此 若同意,男家遣“红爷”带上两斤猪肉,两瓶酒到女家吃“许口酒” 时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定吃“订婚酒”日期。 时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定吃“订婚酒”日期。2、订婚酒按 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备肉和青稞酒一坛,女家请房族到齐后, 释比” 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备肉和青稞酒一坛,女家请房族到齐后,由“释比” 端公)向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叫“响坛酒” 婚期酒, (注:端公)向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叫“响坛酒”。3、婚期酒,男家 认为该办喜事了,又请“红爷”带上礼物去女家转告,女家一般会同意, 认为该办喜事了,又请“红爷”带上礼物去女家转告,女家一般会同意, 若女家经济困难,与男家协商资助,认可后,即吃“插花酒”。4、报期 若女家经济困难,与男家协商资助,认可后,即吃“插花酒” 男家请“释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择期后,用红纸封着交给“红爷” 酒:男家请“释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择期后,用红纸封着交给“红爷”, 并备上酒肉和彩礼布,前往女家报期,请房族及四大门亲, 并备上酒肉和彩礼布,前往女家报期,请房族及四大门亲,说明男家婚礼 准备情况,女家多少人送亲等。 婚前准备:男方要请寨内亲房、 准备情况,女家多少人送亲等。5、婚前准备:男方要请寨内亲房、邻里 帮助,明确分工。所有帮忙者在婚前一天请去“搭棚” 搭棚子酒” 帮助,明确分工。所有帮忙者在婚前一天请去“搭棚”,吃“搭棚子酒”。 6、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时,此日吃花夜酒的亲朋邻里和 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时, 房族给女家挂礼或给新娘丢拜钱、 新娘在神龛前边哭边拜。 发亲: 房族给女家挂礼或给新娘丢拜钱、物,新娘在神龛前边哭边拜。7、发亲: 此时大家都很激动,唢呐不断吹着“留恋调” 新娘与母、 此时大家都很激动,唢呐不断吹着“留恋调”,新娘与母、姑、嫂、友哭 成一团。 拜堂(又叫周堂),除拜“纳察堂” 白石神前拜天神、 ),除拜 成一团。8、拜堂(又叫周堂),除拜“纳察堂”(白石神前拜天神、羌 )、拜 五谷堂” 拜升或斗内装的青稞) 多与汉俗大同小异。 祖)、拜“五谷堂”(拜升或斗内装的青稞)外,多与汉俗大同小异。9、 上礼安席:拜完堂后,新娘拜礼敬烟给众客人。10、男女家都要在各家 上礼安席:拜完堂后,新娘拜礼敬烟给众客人。10、 正宴第二天,谢客、谢相帮执事,男方还要谢“ 唢呐” 11、 正宴第二天,谢客、谢相帮执事,男方还要谢“红”、谢“唢呐”。11、 回门:第三日新郎携新娘带上礼品到岳父家回门。这种婚俗一直沿用, 回门:第三日新郎携新娘带上礼品到岳父家回门。这种婚俗一直沿用,基 于程序在聚居处的不同少有变化。 于程序在聚居处的不同少有变化。
语言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 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 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从五十年代起,党和政 府对羌族语言的调查研究就十分重视。1956年,中国科学院派 出过民族语言第七工作队川北组,阿坝州成立了民族语言文字 研究室,对羌语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阿坝州民族语言 研究室还作过以羌语北部方言麻窝土语为基础和标准为羌语创 制拼音文字的尝试。 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 多羌族群众及干部再次提出创制羌文的要求。从羌族人民的实 际愿望出发,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根据省政府的指示,于1984年 派出语言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就羌语的分布、使用情况和羌族 是否需要文字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1989年7月,省民委组 建了“四川省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创制领导小组”,下设创制办 公室具体负责这一工作。
教育
•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 • 扶持下羌族教育不断发展。现初步 • 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完 整的学校教育系统,各类社会教育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手段日趋现代化,构成了 具有羌族特色的立体教育体系。羌区人民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会教育,把发掘、搜 集、整理羌族文化遗产和开展民族文艺创 作等作为重要任务。各县既不断优化和繁 荣传统的社会习俗教育、民族文艺教育。
服饰
建国前,羌族衣着以“麻布衫” 建国前,羌族衣着以“麻布衫”和“毪衫”为普遍。用 毪衫”为普遍。 自产的大麻(俗称火麻)剥皮纺成线,再织成布, 自产的大麻(俗称火麻)剥皮纺成线,再织成布,用木灰加 水煮,加以漂白。 毪衫”是用牛、羊毛纺成细线, 水煮,加以漂白。“毪衫”是用牛、羊毛纺成细线,织成毪 布缝制而成。此外,还有皮褂,用牛、羊皮或狩猎的岩羊、 布缝制而成。此外,还有皮褂,用牛、羊皮或狩猎的岩羊、 盘羊、山驴等皮缝制而成,短而无袖,套在麻布衫上, 盘羊、山驴等皮缝制而成,短而无袖,套在麻布衫上,经久 耐用,美观大方,男女老少均穿。 耐用,美观大方,男女老少均穿。 羌族男子喜欢包青色或白色的头帕, 羌族男子喜欢包青色或白色的头帕,穿自制的长过膝的白色 麻布或阴丹蓝布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袄,腰束挑花织带。 麻布或阴丹蓝布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袄,腰束挑花织带。在 临近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还喜欢留长发, 临近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还喜欢留长发,缠成丝线编成辫 子饶成发髻于脑后。羌族妇女喜欢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 子饶成发髻于脑后。羌族妇女喜欢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衣 服一般都有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银饰图案,腰系绣花带, 服一般都有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银饰图案,腰系绣花带, 足穿钩尖绣花鞋,喜欢带特大的耳环和圈子、毡子、 足穿钩尖绣花鞋,喜欢带特大的耳环和圈子、毡子、银牌等 饰物。最著名的是巧夺天工的“刺绣” 饰物。最著名的是巧夺天工的“刺绣”,已成为九环线上的 一朵奇葩。 一朵奇葩。
羌族特色
住房建筑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 砌庄房、索桥和栈道最为有名。碉楼:用石块、 砌庄房、索桥和栈道最为有名。碉楼:用石块、石片以稠米 浆制的胶泥黏合砌成。通常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 浆制的胶泥黏合砌成。通常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 可达十三四层,高至十余丈,经久不损。从功能上分, 可达十三四层,高至十余丈,经久不损。从功能上分,有用 于警戒的“哨碉”和用于实战防御的“战碉” 于警戒的“哨碉”和用于实战防御的“战碉”。至今阿坝州 理县桃坪羌寨还保留三座石砌的碉楼。庄房: 理县桃坪羌寨还保留三座石砌的碉楼。庄房:这是羌族人对 自己住房的称呼。呈方形,一般人家都是五层楼高。 自己住房的称呼。呈方形,一般人家都是五层楼高。第一层 用于养家畜;第二层是“咪达屋”和居室, 眯达屋” 用于养家畜;第二层是“咪达屋”和居室,“眯达屋”就是 羌家火塘,相当于汉族的厅堂,火塘上方为供祀; 羌家火塘,相当于汉族的厅堂,火塘上方为供祀;第三层是 储藏“猪镖”腊肉的地方;第四层是堆放粮食、 储藏“猪镖”腊肉的地方;第四层是堆放粮食、杂品的贮藏 第五层是一个小平台和祭台, 若基格” 室;第五层是一个小平台和祭台,叫“若基格”,是供奉 阿爸木比塔” 白石神)和朝拜神灵的地方。屋顶是晒坝, “阿爸木比塔”(白石神)和朝拜神灵的地方。屋顶是晒坝, 用来晒粮食,同时也可供小孩玩耍。其中最古老、最神秘、 用来晒粮食,同时也可供小孩玩耍。其中最古老、最神秘、 最具羌族特色的是理县桃坪羌寨,被喻为是“ 最具羌族特色的是理县桃坪羌寨,被喻为是“神秘的东方古 堡”。
羌族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民族之一。早在300 羌族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民族之一。早在300 多年前,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写到了羌族。 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写到了羌族。 这是甲骨文中有记载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唯一一个民 这是甲骨文中有记载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唯一一个民 族。 80% 羌族拥有30余万人,其中80 30余万人 羌族拥有30余万人,其中80%以上聚居在四 川省茂县 汶川、北川等地。 茂县、 川省茂县、汶川、北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