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下素材按要求进行排版:1、为素材加上页眉“文学概论”,居中显示,字体大小调整合适;2、为素材加上页码,从正文开始,格式为“1”,在下端居中显示;3、对长文档进行相关排版,确定标题1、标题2、标题3等,并自动生成目录。
其中标题1为宋体、二号、加粗,标题2为黑体、三号、加粗,标题3为宋体、小三、加粗,正文为宋体、四号。
目录为宋体、小四号字体,效果如图1所示。
所有正文段前缩进2字符。
4、为文档加上封面,内容为“文学概论”,效果可自己设计。
导论“文学概论”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一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为其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文学史、文学作品选、美学等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论学习,使学生对文学的本质、发生和发展、文学的创作、文学本文、文学的接受和批评等理论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形成对该学科的一定学习方法,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形成和文学史、文学批评等学科的交叉学习,介绍相关的学术论著、学术带头人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指导学生养成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学科意识。
该课程讲授一学年,每周四学时,评价方式为1-2次的作业(小论文写作)加上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学习方式有课堂讲授、主题讨论、艺术片观摩等,外聘作家、研究者做专题讲座。
导论旨在回答文学概论的研究对象、课程性质、任务、建设途径、文学概论和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关系、参考书目介绍。
一、文学概论的学科归属及定义人们对世界的实践认知上升为理论,可区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毫无疑问,文学概论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又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有一门是文艺学,文学概论就属于文艺学范畴。
文艺学主要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概论等三个研究范畴。
在这三个范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以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研究范畴、对象、研究任务等侧重点的不同。
因此,了解它们概念和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
文学概论是以文学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对文学的性质、原理、特征、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与阐释的一门学科;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文学思潮以及文学运动等具体文学活动与现象进行探讨、分析与评价的一门学科;文学史是以历史的发展为顺序,侧重研究各个时代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从中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经验的一门学科。
二、文学概论的任务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着重要从五个方面来重点展开讲授:第一编本质论该编着重解决以下一些问题:如何给文学进行定位、文学发展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学的社会作用、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等。
第二编发生、发展论该编着重要回答的是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比较重要的观点、文学的发生与原始思维、神话思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神话走向了文学等历史过程;另外,还要描述一下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的规律以及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和吸收等。
第三编创作论该编要解决的任务是: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主要讲授审美知觉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情感、审美体验等心理活动);文学创作动机以、文学创作的过程或者两阶段(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的传达),在这里面还涉及到对灵感的理解问题;文学创作方法介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等。
第四编作品论这一编是非常重要而具体的一编,主要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是对文学作品(本文)进行层次划分,分为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等三个层次;然后展开对叙事性文学本文的分析,涉及的知识点有典型、典型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等;抒情性文学本文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抒情方式和意境的讲解。
对文学体裁的分类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知识的详实讲解,最后分析文学作品综合形成的风格。
第五编接受论该编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学接受,一是文学批评研究方法的介绍。
在文学接受这一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文学接受的条件以及过程,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文学生产、文学消费等关系;文学批评这一部分则主要介绍一下伦理批评、心理批评(在心理批评里面,主要介绍一下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原型研究法、格式塔研究法等)、社会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等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能形成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三、文学概论的品格和形态品格:①文学概论具有实践性。
(原因:A、文学概论来源于文学的实践;B、文学概论要经受文学活动的实践检验;C、文学概论包含着和文学实践相结合的方面。
)②文学概论具有历史性。
(原因如下:A、文学概论历史性表现在理论内容上,它总是随着文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B、文学概论历史性还表现在对以前的理论的继承与革新。
)③文学概论具有价值取向。
形态: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知觉;②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四、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途径研究我国新形势下的文学活动经验以及文学理论发展的新情况;借鉴西方文学概论研究的新成果;吸收我国古代文学概论的宝贵遗产。
五、当代世界文论研究的趋势第一编本质论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在人类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位置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使得它可以与政治、哲学、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区别开;文学是语言艺术,这可以把它与其他审美的意识形态区分开,如绘画、雕塑、舞蹈等。
二、文学和经济基础的复杂关系一般情况下,文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随之发展、变化;在特殊情况下,文学和经济基础之间处于一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也即马克思提出的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观点。
1、不平衡关系的表现:(1)、文学的繁荣不一定是在社会经济或者政治文化的繁荣时期出现;(2)、文学的繁荣时期不一定是在社会物质基础发展的进步阶段出现。
C、某些文类只能出现在人类社会初级阶段,如神话、史诗等。
2、造成这种不平衡关系的原因:(1)、虽然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的发展、变化,但它是通过许多中间环节来对文学产生影响作用的。
文学不象法律、政治一样,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非常直接,而是较为间接。
因此,当这些中间环节和经济基础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文学和经济之间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2)、文学一旦产生,就有了自己的系统运行机制,外部条件能够影响到它的发展和变化,但不能真正地改变它的规律和运行方式,这也是形成不一致情况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主义文学的特定涵义;1、社会主义文学的含义;2、社会主义文学的特征。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4、文学的社会作用:(1)、审美娱乐作用:文学的美感作用是指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可以提供丰富的审美消费与审美体验,使读者产生从感性愉悦到精神享乐的审美心理反应;(2)、认知作用: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形象地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关内容、人性的历史形态、人的情感、心理、命运等,获取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并直观和悟解到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3)、教化作用:文学通过具有意识形态的美感力量,影响和改变着现实世界、现实人生。
5、文学社会个作用关系的复杂以及冲突性,如何认识当今时代的文学功能。
四、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1、文学形象的间接性2、形象意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3、表现心灵世界的深刻性和微妙性4、展示生活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第二编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一、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重要观点1、模仿说产生于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提出者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排除了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则是其的弱项。
在西方有巨大影响。
应该注意分辨两种不同的模仿说,一是倾向于唯物的模仿说,一是倾向于唯心的模仿说。
2、心灵表现说文学起源于人类表现、传达和交流内心情感的要求,例如雪莱、托尔斯泰等都,中国古代关于文学为心灵表现有丰富的论述,如言志说、缘情说,言为心声说。
3、游戏说游戏说最早提出者是康德,后为席勒和斯宾塞所发展,因此,又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里的“游戏”并非指玩耍,而是指一种自由自觉、无功利的活动。
游戏说的具体内涵颇不一致,应该注意康德、席勒、斯宾塞、谷鲁司等人对游戏说的具体解说。
4、巫术说(宗教魔法说)这种关于文学起源于巫术的观点,产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专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弗雷泽进一步完善。
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认为文学起源于原始宗教。
5、劳动说文学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这是对文学起源做出的科学观点。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下,在其著作《一封没有地址的信》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为什么说劳动说科学地解释了文学的起源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劳动创造了从事原始艺术活动的主体;第二,劳动的需要是艺术产生的最初动因;第三,原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同劳动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二、各种起源学说的比较分析三、文学的发生和原始思维维柯的《新科学》、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著作都详尽论述了原始思维的特性以及原始思维的一些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原始思维对早期文学的推进作用。
原始思维向神话思维的转变以及从神话走向文学等。
第二节文学的发展一、文学发展的动因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文学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发展;文学的自身矛盾运动要求文学不断发展。
二、文学的继承和革新文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和文学的发展(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批判继承文学遗产。
第三编创作论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与创作过程一、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1、审美知觉力(1)、定义:审美知觉力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感知与把握对象审美属性的能力。
(2)、特征:①强烈的情感色彩;②超功利性;③主动性与创造性。
2、艺术想象力(1)、定义:艺术想象力是这样一种心理功能与心理活动,它使作家在记忆材料的基础上实现自由的形象组合,把实际上分离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审美理想而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与形象体系。
(2)、特征:①艺术想象的形象性;②艺术想象的情感性;③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对自由的真确理解);④艺术想象的创造性;⑤艺术想象的概括性。
3、艺术情感(1)、定义:指作家能够使情与景、我与物充分交融的能力以及能够使自己的原始情感向审美情感生成的能力。
(2)、特征:①情景交融、物我合一;②将各种零星、混乱、无序的日常经验转化生成为审美经验。
4、审美体验(1)、体验与经验的区分;(2)、从体验来理解“无理而妙”、“反常合道”等中国古代文论。
二、文学的创作动机1、定义:指作家从事创作活动或者写作某一部具体作品的内在需要或驱动力,它是与作家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需要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