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虚静”探微12级古代文学:李铭泰摘要:虚静是《文心雕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术语,历来学者对此的含义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解读,以致发生争论。
但是他们都没有把“虚静”放在原文中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力图把虚静说还原到《文心雕龙》文本中,尤其是放在创作论部分中探讨。
说明虚静作为一种创作中的状态,它对物、情、言这些重要文学创作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并指出虚静说是贯穿整个创作论部分的重要线索,对纠正当时的文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笔者意在通过这些论述更加客观地诠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使用“虚静”一词的真正含义和目的。
关键字:虚静;物;言;情;关系;一、虚静的含义“虚静”一词出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中。
其文曰“是以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①。
我们知道刘勰的创作论是以《神思》篇为纲的,作者在此篇中对于“虚静”作了相关阐述。
所以“虚静”一词在《文心雕龙》里是十分重要的术语。
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中虚静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主要以汪春泓为代表,他认为虚静主要来源是佛教思想。
②第二种主要以王元化、杨明照为代表,他们认为虚静来源于荀子“虚壹而静”的思想。
③第三种主要是以黄侃先生为代表,在《文心雕龙札记》他认为虚静与老庄道家思想相关。
④另外,张少康先生在《<文心雕龙>神思论》中取众家之所长,折中以上三种观点,他认为虚静应该是“以佛道为主,而兼有儒家之长”。
⑤笔者认为,以上各家都有一定①(南朝宋)刘勰著、戚良德释.《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321—322.以下原文均引此书②文心雕龙研究第4 辑,《〈庄学〉与〈文心雕龙〉关系的重新讨论》,汪春泓.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汪春泓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引用老庄之语,不过是他表达思想的筌蹄而已。
刘勰的佛家思想是用中土文献典故来表达的。
刘勰所说的“虚静”已度越老庄,直臻佛境。
刘勰创作论,其主干应是佛学思想,而非《庄》旨。
③王元化. 读《文心雕龙》[M],新星出版社,2007年。
在《刘勰的虚静说》一文(第113-117页)指出,刘勰的虚静说和老庄的虚静说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消极一个积极,区别十分明显。
先秦诸子提倡虚静说的并不止道家。
荀子“虚壹而静”是说:虚则入——心能虚,才能摄取万物万理;壹则尽——心能壹,才能穷尽万物万理;静则察——心能静,才能明察万物万理。
此说也是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前的准备手段而提出的,这与刘勰把虚静作为一种构思前的准备手段并无二致。
④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M] , 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
文中作者引《庄子》“惟道集虚”以及《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来解释“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⑤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的道理,其中张少康先生的论证最具有说服性。
以上观点之所以发生抵牾,主要在于对“虚静”二字本身的哲学探讨。
但是他们均过于侧重“虚静”的历史渊源,而对于结合刘勰当时的文化背景,及对“虚静”在《文心雕龙》文本体系中,尤其是创作论范围内的具体印证略显单薄,故在此略作补充。
不可否认,“虚静”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出现,然后才逐渐引用到艺术领域,进而又引进文学领域。
所以笔者认为“虚静”一词是一个流变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它的意义和应用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
虚静这个术语最早似由老子提出来:“致虚极,守静笃”,①他所说的虚静指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让自己达到虚静的状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抓住规律,这样才能“知常”才能“曰明”。
其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认为得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排斥人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进入“虚静”这高一层次的认识状态,达到“大明”的境界。
到战国末期,荀子在《解蔽》篇中提出“虚壹而静”而至于“大清明”的境界,这是一种比较综合的说法,即重视内心的清净无物,又不忽略感官认识。
到两汉之间,佛教传入中国,结合儒家和道家,“虚静”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变为佛家修行参理的一种重要状态。
自西汉末到南北朝年间,许多艺术家则开始把“虚静”引进了艺术创作中,稍前于刘勰的宗炳就是一个代表。
他在《画山水序》中就提出了“澄怀味象”之说,认为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展开,要建立在虚静的精神状态之上,不应受到种种杂念的干扰。
接着陆机则把虚静说引进文学创作论中,他在《文赋》里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就是为了能够“精婺八极,心游万仞”。
②很明显刘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以虚静说论创作。
我们可以肯定,《文心雕龙》里所说的虚静是特指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虚静,刘勰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问题而非一个哲学问题。
他汲取了前人的哲学思想成果又受到近代宗炳、陆机等人艺术论的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
他绝不是按部就班地抄袭,所以认为刘勰的虚静论属于哪一家哪一派这是不科学的。
我们结合其在《神思》中上下文语境来看:故思理为妙,而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而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淪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首先,刘勰认为作为一个创作主体必须要有很厚的学养,“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这是为了练习作者察物体情的本领。
一个作家必须要在现实中观察和研究生①老子庄子[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②引自萧统(梁)《文选》上海:山海古籍出版,1986年活,这样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体会入微的感情,写出动人的篇章。
这一点是作者达到虚静状态的前提。
第二点,便是对作家真正进入“虚静”的要求。
“神居胸意,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这里需要注意“关键”和“枢机”,这里的“关键”是指用思想情感和气势表达胸臆;“枢机”是指用辞令描摹事物。
虚静就是要使“枢机”“通”而“关键”不塞,达到玄解的境界,使得情真而物实①。
刘勰是在自己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讨论写作的。
他本人对虚静当有切身的体悟。
笔者认为刘勰所说“虚静”的含义应该包括两点:第一,虚静是创作活动中作者的一种临文状态。
第二,虚静是要去除其他思想的干扰,用自己学识所积累的能力构思文章,自然而然地打破物与情、情与言、言与物之间的隔膜,写出物实情真的文章。
二、虚静和物、情、言之间的关系物、情、言是文学创作的三个基本要素,文学创作论主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早就出现过。
牟世金先生指出“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
’;《论语》中的‘文质彬彬’;《乐记》中的‘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左传》中的‘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语’;《毛诗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等等,都是讲物、言、情三者间的关系。
”②刘勰是文学理论上的集大成者,当然也要讨论这些重要的问题。
但是,笔者发现刘勰讨论物、言、情这三个要素时,往往和虚静关联,所以在此试论③。
(一)、虚静在物、情关系中的作用刘勰在《物色》篇里是这么讨论物、情关系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①以上参阅观点参阅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第980-984页。
②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278页③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物、言、情这三个要素是绝不可割裂的,写作中它们多是同时发生关系的。
但笔者为了更清楚地展现在此过程中“虚静”的作用,故在此权且分开论述。
刘勰认为人的感情会随着季节不同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提出“物以情迁”的观点。
“是以诗人感物,连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诗人在感受事物的时候完全与耳目间的风景、声音融为一体,随着对象的变化而情感“婉转”、“徘徊”。
他肯定《诗经》“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方法,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而抒发心中的情感。
“《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
”但是后来的人却一味“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不用真情去体悟山水。
刘勰说“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欲疏。
”意思是“景物有固定的姿态,思绪却没有固定的规则。
有的好像满不在乎,就写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有的用尽心思,反而差得很远。
”①由此刘勰提出“入兴贵闲”说,“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目的是“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使“物色尽而情有余”;罗宗强认为:这里的“兴”是指由物引起人情感,然后使得物有所托喻。
而“闲”则包含了“虚静”、“平静”、“悠闲从容的态度和仪态”。
②笔者认为,在这里刘勰提出的“入兴贵闲”实际上就是“虚静”。
第一,上文里我们指出,对于临文的作者而言“虚静”就是要打破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隔膜,达到物我一体的状态。
那么这里所说的“兴”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和物融为一体,物引起作者的情感,进一步物也包含了作者的情感。
第二,罗宗强先生所说的后两点,即“平静、悠闲从容的态度和仪态”本身就是虚静的外在体现。
这两点正是“虚静”在打通“情”“物”关系中的作用和体现。
罗先生的论述,恰恰可以作为“虚静“的注脚。
《物色》篇其文末赞曰“目即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正是作者在体物时进入的“虚静”状态。
(二)、虚静在情、言关系中的作用: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附外者也。
(《体性》)因情以立体,即体以成势。
《定式》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维。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情采》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性情。
《情采》为情造文。
《情采》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
《熔裁》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熔裁》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情采》①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第1751页②罗宗强. 读《文心雕龙》手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17-125页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知音》以上研究的是情与言的问题。
由上可知:第一、情和言是内与外关系,情为内,而言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