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北宋诗人,书法家。
英宗治平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黄庭坚集。
黄庭坚北宋诗人。
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
王安石为宰相。
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
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
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在这场斗争中。
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
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
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墨缘汇观》胃“黄山谷小行书柬札尺牍为第一。
正行大字第二。
大草收第三”。
黄之小行书尺牍。
美则美也。
但以今天之审美标准。
情趣观照。
安歧未免推许太过。
重排名次。
山谷狂草应居第一。
大行书第二。
小行书殿后似较易为人接受。
书名,黄庭坚集。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职业,诗人。
书法家。
作者简介。
黄庭坚。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
诗人。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著作现存《豫章黄先生文集》三十卷。
另有南宋时任渊等三人整理加注的《山谷诗集注》内集三十卷。
外集十四卷。
别集二十卷。
又《山谷词》一卷。
生平履历。
黄庭坚。
字鲁直。
洪州分宁人。
他出身于一个文学空气很浓的家庭。
父亲黄庶是专学杜甫。
韩愈的诗人。
著有《伐檀集》二卷;舅父李民也是诗人。
而且是有名的藏书家;两位岳父孙觉和谢师厚也是积学知名之士。
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从小就博览群书。
三教经典以及小说杂书无所不读。
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尤其是他的诗歌。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在治平四年考中进士后。
于熙宁初任汝州叶县的县尉。
熙宁五年任北京国子监教授。
得到大臣文彦博的器重。
元丰元年。
他写了一封信给徐州太守苏轼。
表示仰慕之意。
并呈诗二首。
苏轼当即复信。
称赞他的“古风二首。
托物引类。
真得古诗人之风”。
两人从此缔交。
终身不渝。
元丰三年。
他出知吉州太和县。
路过舒州时。
游览了三祖山上的山谷寺。
因爱其风光。
便以山谷道人作为别号。
元年间。
他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馆阁。
司马光赞赏其好学有文。
邀请他参与校定《资治通鉴》。
他在京将近九年。
任《神宗实录》检讨官。
加集贤院校理。
升起居舍人。
秘书丞。
兼国史编修官。
这一时期。
苏轼兄弟是朝廷显要。
他始终追随着苏轼。
常相唱和。
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绍圣年间。
政局发生了变化。
章?。
蔡卞等新党得势。
肆意迫害元?党人。
他被贬为涪州别驾。
从此又自号涪翁。
徽宗时。
蔡京擅权。
大兴党祸。
转运判官陈举承宰执赵挺之的风尚。
告发他所作《荆州承天院塔记》中有幸灾谤国之意。
因此被撤销一切职务。
流放宣州编管。
他的著作也因此遭禁。
崇宁四年九月三十日。
他死于贬所。
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在政治思想上受苏轼的影响很大。
并屡次与苏轼一同被贬。
但他主张新旧的两党互相宽容:“人材包新旧。
王度济宽猛。
”他虽然不很赞成新法。
但不像司马光等那样极端保守。
坚决反对。
并认为新法的流弊不是王安石的过错。
在《跋王荆火禅简》中。
他对王安石的人品十分推崇敬佩:“然余尝熟观其风度。
真视富贵如浮云。
不溺于财利酒色。
一世之伟人也。
”他这种不抱偏见地对待王安石的态度。
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黄庭坚的世界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混合体。
他所受的教育。
自然是传统的儒家学说。
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
他没有勇气也毫无办法去解决矛盾。
于是便逃遁到仙乡佛国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他和法秀。
祖心。
惟清。
悟新等禅师交往。
接受了禅宗的影响。
其诗歌创作中。
除了儒家经典外。
道家的《老子》。
《庄子》。
《列子》。
《抱朴子》。
《淮南子》。
《黄庭经》等。
佛家的《金刚经》。
《法华经》。
《楞严经》。
《维摩经》。
《华严经》。
《涅?经》。
《般若经》。
《传灯录》等都是他所喜欢涉猎的。
可见他所接受的思想影响也较复杂。
黄庭坚是作为宋诗的代表作家之一而载入史册的。
北宋中后期。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跟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复斗争。
黄庭坚属于旧党中人。
他的政治生涯也随着旧党势力的消失而升沉变化。
他一生从未居要职。
握大权。
他在地方任上。
有机会接近下层。
能关心百姓的疾苦。
为农民做过一些好事。
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也比较客观。
在新党当政时。
黄庭坚执行了新法。
但在具体实施时敢于作出一些便民的修改。
旧党得势时。
他时变法被全部废弃而感到惋惜。
因而在黄庭坚的诗歌中。
有一些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历史情况和社会现状的好作品。
如《流民叹》。
《戏和答禽语》。
《上大蒙笼》。
《送范德孺知庆州》。
《蚁蝶图》等。
都深深打下了时代的烙印。
反对统治阶级的苛政。
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
关心宋朝与契丹。
西夏之间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斗争。
但这些“爱国忧民”的诗篇在黄诗近二千首作品中数量不多。
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在黄庭坚诗歌中。
描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如亲友间的友谊的作品占有三分之二以上。
这些诗歌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抱负。
抒发了失意时的感慨。
诗人珍惜那金石般坚贞的亲情友谊。
把诗当成日常往还的书信。
“次韵”。
“和答”。
“有赠”。
“有怀”。
热情的鼓励。
亲切的劝勉。
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欢乐与悲哀。
尽管处处是罗网。
每句诗都可以造成文字狱。
但诗人们深挚的情谊却依然维系着。
即使因此而被贬官。
被流放。
还是感到“难答故人情”!对坎坷的人生。
诗人在执着地探索着。
总想追寻出它的秘密。
当他无法找出答案时。
就只好在老庄哲学和佛学中去获得精神的解脱。
这就是黄诗经常羼杂着禅学说教的原因吧!黄庭坚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最大的还是在诗歌的艺术形式方面。
他的自己大量的创作实践。
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诗歌创作经验。
指示人们作诗的规矩方法。
以至形成了一个笼罩两宋百年的文学流派——江西诗派。
其流风余韵远被于近代。
清末的“宋诗运动”。
也许就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的回光返照。
艺术特色。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宋人范温《潜溪诗眼》引黄庭坚的话:“文章必谨布置。
每见后学。
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
”宋诗本有散文化的倾向。
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了诗歌创作中。
要求一篇上下。
都有线索可寻。
每句每段。
也应安排得法。
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
村学究的“起。
承。
转。
合”。
而是要曲折变化。
“奇正相生”。
富有法于无法之中。
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
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
上下两句。
前后两段接不上榫。
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镜头一下子转换。
场面突然改变。
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
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
这样。
文学就更简炼。
诗意也更会蓄。
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
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
喜欢造拗句。
在句子结构上。
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
把主语。
谓语。
宾语的次序颠倒。
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
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
以使句意曲折。
文气跌宕。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
雪霜宁与菌争年”。
“黄流不解ネ明月。
碧树为我生凉秋”等。
都是佳例。
黄诗很重视炼字。
“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五言诗句的第三字。
七言诗句的第五字。
更要求工稳新警。
置字有力。
句中有“眼”。
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
全诗为之而生色。
还要炼虚字。
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
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对偶。
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
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
脍炙人口的对句。
宋人想突过它。
只得另立新法。
别出新意。
黄诗的对句。
自然生动。
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
毫不似对偶。
但认真体味之。
则觉字字工切。
别有韵味。
如“舞阳去叶才百里。
贱子分公俱少年”。
“清坐一番春雨歌。
相思千里夕阳残”等。
就是所谓的“以歌行之气。
运于偶句”了。
诗的音律与感情是一致的。
特殊的风格需要用特殊的音律来表现。
黄庭坚黄庭坚的律诗。
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
不按照诗律规定的平仄来组句。
“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
欲其气挺然不群。
”这种拗句。
用得好的。
声情并茂。
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
如“小雨藏山客坐久。
长江接天帆到迟”等。
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
就这样。
黄庭坚苦心孤诣。
刻意出奇。
用他那“奇正相生”的谋篇法度。
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
用他那险拗的音律。
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
“深折透辟”。
“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
在扫除五代。
宋初柔弱华靡的诗风上。
黄庭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总结。
黄庭坚论诗。
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和“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之法。
在宋代以至后来的诗坛上都发生过一定的影响。
江西诗派崇尚瘦硬风格。
要求字字有来历。
往往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
以为工巧。
就是继承了黄庭坚的衣钵而变本加厉的。
黄庭坚过于重视诗歌的技巧工形式。
而忽视了文艺最本质的东西——作品的思想内容。
所以无论怎样力图推陈出新。
练字锻句。
把别人惯用的词语。
陈腐的调子引剥落干净。
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新瓶子装了前人的旧酒。
他在文字技巧上越陷越深。
有些诗作生硬怪僻。
或过于曲折隐晦。
以致成为只供少数人欣赏的古董了。
黄庭坚的---------------------------------精选公文范文-------------------------- 散文虽为其诗词成就所所掩。
但在北宋不失为一作手。
他作文立意为本。
并注重辨体。
称“荆公评文章常无体制而后文之工拙”(《书王元之〈竹楼记〉后》。
故颇致力于学习前人的文章法度。
在其记述性文章中。
不仅写景状物形象生动。
而且寓以哲理。
启迪人生。
黄庭坚使文具有情理相生之趣。
在他留下的众多的书信中。
以贬谪时期的居多。
它们或述交谊行正。
或谈艺论文。
多真情实感。
非泛泛应酬酬作。
从中表现出作者的人品与识见。
他的题跋随笔涉及面很广。
尤以诗论书画美术者为多。
涉笔成趣。
常多慧心解悟之论。
短章隽语。
意味深长。
总之。
黄庭坚的散文雅健警炼。
应当在北宋文坛上占有一席席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