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

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

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北宋诗人,书法家。

英宗治平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黄庭坚集。

黄庭坚北宋诗人。

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

王安石为宰相。

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

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

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在这场斗争中。

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

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

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墨缘汇观》胃“黄山谷小行书柬札尺牍为第一。

正行大字第二。

大草收第三”。

黄之小行书尺牍。

美则美也。

但以今天之审美标准。

情趣观照。

安歧未免推许太过。

重排名次。

山谷狂草应居第一。

大行书第二。

小行书殿后似较易为人接受。

书名,黄庭坚集。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职业,诗人。

书法家。

作者简介。

黄庭坚。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

诗人。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著作现存《豫章黄先生文集》三十卷。

另有南宋时任渊等三人整理加注的《山谷诗集注》内集三十卷。

外集十四卷。

别集二十卷。

又《山谷词》一卷。

生平履历。

黄庭坚。

字鲁直。

洪州分宁人。

他出身于一个文学空气很浓的家庭。

父亲黄庶是专学杜甫。

韩愈的诗人。

著有《伐檀集》二卷;舅父李民也是诗人。

而且是有名的藏书家;两位岳父孙觉和谢师厚也是积学知名之士。

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从小就博览群书。

三教经典以及小说杂书无所不读。

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尤其是他的诗歌。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在治平四年考中进士后。

于熙宁初任汝州叶县的县尉。

熙宁五年任北京国子监教授。

得到大臣文彦博的器重。

元丰元年。

他写了一封信给徐州太守苏轼。

表示仰慕之意。

并呈诗二首。

苏轼当即复信。

称赞他的“古风二首。

托物引类。

真得古诗人之风”。

两人从此缔交。

终身不渝。

元丰三年。

他出知吉州太和县。

路过舒州时。

游览了三祖山上的山谷寺。

因爱其风光。

便以山谷道人作为别号。

元年间。

他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馆阁。

司马光赞赏其好学有文。

邀请他参与校定《资治通鉴》。

他在京将近九年。

任《神宗实录》检讨官。

加集贤院校理。

升起居舍人。

秘书丞。

兼国史编修官。

这一时期。

苏轼兄弟是朝廷显要。

他始终追随着苏轼。

常相唱和。

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绍圣年间。

政局发生了变化。

章?。

蔡卞等新党得势。

肆意迫害元?党人。

他被贬为涪州别驾。

从此又自号涪翁。

徽宗时。

蔡京擅权。

大兴党祸。

转运判官陈举承宰执赵挺之的风尚。

告发他所作《荆州承天院塔记》中有幸灾谤国之意。

因此被撤销一切职务。

流放宣州编管。

他的著作也因此遭禁。

崇宁四年九月三十日。

他死于贬所。

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在政治思想上受苏轼的影响很大。

并屡次与苏轼一同被贬。

但他主张新旧的两党互相宽容:“人材包新旧。

王度济宽猛。

”他虽然不很赞成新法。

但不像司马光等那样极端保守。

坚决反对。

并认为新法的流弊不是王安石的过错。

在《跋王荆火禅简》中。

他对王安石的人品十分推崇敬佩:“然余尝熟观其风度。

真视富贵如浮云。

不溺于财利酒色。

一世之伟人也。

”他这种不抱偏见地对待王安石的态度。

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黄庭坚的世界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混合体。

他所受的教育。

自然是传统的儒家学说。

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

他没有勇气也毫无办法去解决矛盾。

于是便逃遁到仙乡佛国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他和法秀。

祖心。

惟清。

悟新等禅师交往。

接受了禅宗的影响。

其诗歌创作中。

除了儒家经典外。

道家的《老子》。

《庄子》。

《列子》。

《抱朴子》。

《淮南子》。

《黄庭经》等。

佛家的《金刚经》。

《法华经》。

《楞严经》。

《维摩经》。

《华严经》。

《涅?经》。

《般若经》。

《传灯录》等都是他所喜欢涉猎的。

可见他所接受的思想影响也较复杂。

黄庭坚是作为宋诗的代表作家之一而载入史册的。

北宋中后期。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跟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复斗争。

黄庭坚属于旧党中人。

他的政治生涯也随着旧党势力的消失而升沉变化。

他一生从未居要职。

握大权。

他在地方任上。

有机会接近下层。

能关心百姓的疾苦。

为农民做过一些好事。

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也比较客观。

在新党当政时。

黄庭坚执行了新法。

但在具体实施时敢于作出一些便民的修改。

旧党得势时。

他时变法被全部废弃而感到惋惜。

因而在黄庭坚的诗歌中。

有一些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历史情况和社会现状的好作品。

如《流民叹》。

《戏和答禽语》。

《上大蒙笼》。

《送范德孺知庆州》。

《蚁蝶图》等。

都深深打下了时代的烙印。

反对统治阶级的苛政。

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

关心宋朝与契丹。

西夏之间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斗争。

但这些“爱国忧民”的诗篇在黄诗近二千首作品中数量不多。

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在黄庭坚诗歌中。

描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如亲友间的友谊的作品占有三分之二以上。

这些诗歌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抱负。

抒发了失意时的感慨。

诗人珍惜那金石般坚贞的亲情友谊。

把诗当成日常往还的书信。

“次韵”。

“和答”。

“有赠”。

“有怀”。

热情的鼓励。

亲切的劝勉。

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欢乐与悲哀。

尽管处处是罗网。

每句诗都可以造成文字狱。

但诗人们深挚的情谊却依然维系着。

即使因此而被贬官。

被流放。

还是感到“难答故人情”!对坎坷的人生。

诗人在执着地探索着。

总想追寻出它的秘密。

当他无法找出答案时。

就只好在老庄哲学和佛学中去获得精神的解脱。

这就是黄诗经常羼杂着禅学说教的原因吧!黄庭坚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最大的还是在诗歌的艺术形式方面。

他的自己大量的创作实践。

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诗歌创作经验。

指示人们作诗的规矩方法。

以至形成了一个笼罩两宋百年的文学流派——江西诗派。

其流风余韵远被于近代。

清末的“宋诗运动”。

也许就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的回光返照。

艺术特色。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宋人范温《潜溪诗眼》引黄庭坚的话:“文章必谨布置。

每见后学。

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

”宋诗本有散文化的倾向。

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了诗歌创作中。

要求一篇上下。

都有线索可寻。

每句每段。

也应安排得法。

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

村学究的“起。

承。

转。

合”。

而是要曲折变化。

“奇正相生”。

富有法于无法之中。

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

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

上下两句。

前后两段接不上榫。

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镜头一下子转换。

场面突然改变。

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

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

这样。

文学就更简炼。

诗意也更会蓄。

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

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

喜欢造拗句。

在句子结构上。

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

把主语。

谓语。

宾语的次序颠倒。

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

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

以使句意曲折。

文气跌宕。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

雪霜宁与菌争年”。

“黄流不解ネ明月。

碧树为我生凉秋”等。

都是佳例。

黄诗很重视炼字。

“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五言诗句的第三字。

七言诗句的第五字。

更要求工稳新警。

置字有力。

句中有“眼”。

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

全诗为之而生色。

还要炼虚字。

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

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对偶。

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

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

脍炙人口的对句。

宋人想突过它。

只得另立新法。

别出新意。

黄诗的对句。

自然生动。

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

毫不似对偶。

但认真体味之。

则觉字字工切。

别有韵味。

如“舞阳去叶才百里。

贱子分公俱少年”。

“清坐一番春雨歌。

相思千里夕阳残”等。

就是所谓的“以歌行之气。

运于偶句”了。

诗的音律与感情是一致的。

特殊的风格需要用特殊的音律来表现。

黄庭坚黄庭坚的律诗。

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

不按照诗律规定的平仄来组句。

“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

欲其气挺然不群。

”这种拗句。

用得好的。

声情并茂。

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

如“小雨藏山客坐久。

长江接天帆到迟”等。

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

就这样。

黄庭坚苦心孤诣。

刻意出奇。

用他那“奇正相生”的谋篇法度。

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

用他那险拗的音律。

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

“深折透辟”。

“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

在扫除五代。

宋初柔弱华靡的诗风上。

黄庭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总结。

黄庭坚论诗。

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和“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之法。

在宋代以至后来的诗坛上都发生过一定的影响。

江西诗派崇尚瘦硬风格。

要求字字有来历。

往往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

以为工巧。

就是继承了黄庭坚的衣钵而变本加厉的。

黄庭坚过于重视诗歌的技巧工形式。

而忽视了文艺最本质的东西——作品的思想内容。

所以无论怎样力图推陈出新。

练字锻句。

把别人惯用的词语。

陈腐的调子引剥落干净。

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新瓶子装了前人的旧酒。

他在文字技巧上越陷越深。

有些诗作生硬怪僻。

或过于曲折隐晦。

以致成为只供少数人欣赏的古董了。

黄庭坚的---------------------------------精选公文范文-------------------------- 散文虽为其诗词成就所所掩。

但在北宋不失为一作手。

他作文立意为本。

并注重辨体。

称“荆公评文章常无体制而后文之工拙”(《书王元之〈竹楼记〉后》。

故颇致力于学习前人的文章法度。

在其记述性文章中。

不仅写景状物形象生动。

而且寓以哲理。

启迪人生。

黄庭坚使文具有情理相生之趣。

在他留下的众多的书信中。

以贬谪时期的居多。

它们或述交谊行正。

或谈艺论文。

多真情实感。

非泛泛应酬酬作。

从中表现出作者的人品与识见。

他的题跋随笔涉及面很广。

尤以诗论书画美术者为多。

涉笔成趣。

常多慧心解悟之论。

短章隽语。

意味深长。

总之。

黄庭坚的散文雅健警炼。

应当在北宋文坛上占有一席席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