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思考题

简述《诗经》创作和结集成书的年代、“风、雅、颂”的分类原则。

创作时期大约是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结集成书。

分类原则是音乐角度,风即音乐曲调,国风是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雅是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以具体作品为例,说明“赋、比、兴”的含义与特征。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如《卫风硕人》用了一连串的比来描写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形容女孩子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额头方正蛾眉细,就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表现了女孩子的美貌。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先写在水边的鸠鸟,然后自然引出了男女之情。

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诗经》面向现实、关注现实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诗经》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生活写实:《诗经》内容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

祭祀诗和周族史诗歌颂祭祀祖先,叙述部族发生的历史,赞颂先王的德业;农事诗,周初统治着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七月》叙述了农夫一年艰苦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宴飨诗,反映了上层社会中君臣亲朋欢聚宴席的欢乐场景,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应。

如《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怨刺诗,反映了西周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病丛生及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如《伐檀》;战争徭役诗,一类从正面描写,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和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汉江》另一类则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如小雅的《采薇》;婚姻爱情诗,有热情奔放的情歌,深沉执着的爱恋,和谐美好的欢哥,痛苦哀伤的悲歌2)《诗经》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情感抒发:与其他民族不同,中国民族史诗相对不发达,但抒情诗却得到高度发展,这起因于诗言志的民族传统观念和直面现实的人生态度--使每一个普通人都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他们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发生在他们周围平凡的生活事件的善恶判断;他们直面现实的抒情诗创作态度,不但描述了周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情感表现展示了周民族的生活旨趣审美观念以及文化品格与才具,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

4.《诗经》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加以分析。

1)赋、比、兴的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

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

《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

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2)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在章法上以重章,很多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叠句,在不同的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叠字,又称为重言。

(3)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

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5.《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为千古名句,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想当初离家戍守边疆时,杨柳轻柔,随风而舞,一片春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而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对战争的厌倦,对亲人的想念和路途中的艰苦化为最锋利的刀剑刺在战士们的心头。

采薇的同时不断着想着何时才能回家,思念亲人的同时感到万分愧疚。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战争危急,他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的精神应付一场一场的战争,对玁狁的痛恨,对战争必胜的信心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经年后疲惫返回故乡,唯见纷纷雪花,漫天飘飞。

“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

“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

“雨雪霏霏”冰冷的雪白茫茫的一片,让人产生空茫和彻骨之寒,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

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句完美地将外景与内心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6.试比较分析《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两首诗及其女主人公的形象。

《谷风》中的女子反复列举自己对家庭的贡献,追忆旧情往事的同时隐含着期冀男子回心转意。

善良柔弱,贤惠能忍的忠贞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她反复咏叹自己任劳任怨,并无过失却被丈夫狠心遗弃,但对负心的丈夫却始终怨而不怒,割不断对夫家的留恋,其软弱性格彰显于字里行间。

穿插着交代男子变心的原因及作法,用新婚与旧人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的不幸。

从女主人公一唱三叹中我们可体会其被弃的凄苦。

《氓》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妇女形象。

诗中女子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温柔贤淑,勤劳善良,自尊自爱。

女主人公抚今追昔,倾诉了她与丈夫从恋爱到结婚,到受虐待被抛弃的全过程,自悼自己不幸的遭遇。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男子本身就是个脾气不好的人,而女子则处处忍让,爱慕男子。

她在回忆中认识到两性在恋爱生活上的不平等,在谴责男子的同时,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哀而不伤。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这两段对揭示悲剧根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运用了对比手法,用女子的美丽热情,真诚善良与男子的丑陋虚伪,奸邪凶暴及男子前后不一的作法对比,控诉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揭露了夫权制度的罪恶本质。

《秦风·蒹葭》一诗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的?试加以分析《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好的作品,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

《蒹葭》全诗可说是起兴而后再用赋法,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写景来发端,描绘出一幅秋苇青苍、露重霜浓的清秋景色,在迷蒙的雾气中,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三章起兴之句以景物的细微变化,即“为霜”、“未晞”、“未已”,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一位妙龄少女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景。

由于水汽“隔”的作用,而使女子的形象仿佛仙人般具有脱俗之美又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对方的心情。

在铺叙之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的心情。

“宛在”二字,说明看不清晰,更加让人碰不到摸不着,诗中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从而使作者可望不可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为什么说“《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孔子以维护周礼为出发点,在字里行间却表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对史实的简略记叙中表现出来。

《春秋》:一字寓褒贬。

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孰是孰非,但正是在具体的记事与叙述中,褒贬自现,从思想伦理道德规范现实人生,正因如此“《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国语》在记言上有何特色?《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国语》由于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做统一润色,各国语记述事情各有侧重,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

比如《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语》《吴语》《越语》文字流畅整饬,颇有气势。

《国语》中的应对辞令,有的不如《左传》精彩有的难分高下,有的也颇有特色。

男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的观念,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

简述《左传》得名由来、体例特点和记史的起止时间。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编年史,情节结构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从文学角度看,为什么说《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在当时有其巨大的创造力,对后世影响很大,影响首先表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对历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历史著作的写法方面做出了辉煌的典范,使人认识到历史著作应该有强烈的倾向性,同时又应有文采。

倾向性应通过有文采的叙述表现出来,感染读者,这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著作的重要传统之一。

《左传》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物,记行人辞令富有文才。

最善于写战争,耐人寻味。

善于写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细节描写也很有很高成就。

《左传》的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屈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