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晖溪云:美国诗歌百年回顾与反思——伽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71学效用十分明显。
如对当代诗人PhilipLarkin的五行诗典范作品“HomeisSoSad”的押韵格式分析以及有关释义,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一书最具创新价值和特色的几个方面,当然,该书的创新之处远远不止这些。
这里仅举譬一斑,借此说明这一艰难的学术工程所具有的学术水准和理论价值,以期引发学术同道新的发现。
最后要说明的是,尽管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由于本书的主要任务所限,作者对本书未涉及英语诗歌的技巧和批评理论的研究而留有遗憾,但它已为作者自己或者后来者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作为一部研究英语诗歌基础理论的力作,对我国英语诗歌研究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它是我国英语诗歌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必将产生深广的影响,深受广大诗歌爱好者、研究者的欢迎。
引用作品【WordsCited】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NieZhenzhao.AnIntroductiontOEnglishVerseRhythm.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sPress,2007.](襄樊学院中文系李定清)(责任编辑I西流) 美国诗歌百年回顾与反思_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07年7月21—23日,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这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外国语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代写作中心、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外语学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联合举办,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承办。
本次大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盛会。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玛乔瑞·帕洛夫教授担任大会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查尔斯·伯恩斯坦教授,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先生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助理罗良功教授担任秘书长。
来自美洲、欧洲、日本、中国大陆和香港的200余位学者和诗人出席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聂珍钊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主席玛乔瑞·帕洛夫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查尔斯·伯恩斯坦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兰斯顿·休斯协会现任主席、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德丽塔·马丁一奥根索拉教授,中国教育部社科司期刊处田敬诚处长,华中172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吉狄马加,《外国文学研究》名誉主编王忠祥教授,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陈静院长等向大会发来了贺信。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20世纪美国诗歌研究”,与会学者就查尔斯·伯恩斯坦与美国语言派诗歌、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及其影响、20世纪美国经典诗人重评、少数族群诗歌、现当代诗歌形式与政治、20—2l世纪的中美诗歌关系等六个方面的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查尔斯·伯恩斯坦与美国语言派诗歌玛乔瑞·帕洛夫教授首先以“编码、约束、具象、引用:查尔斯·伯恩斯坦歌剧《影子时代》对历史的重塑”为题,回溯和归纳了语言派诗歌的创作理念和原则,并以歌剧《影子时代》为例对伯恩斯坦的创作思想作了精彩的论述。
聂珍钊教授在《反传统诗人与反传统批评:伯恩斯坦的诗歌阐释》的发言中对查尔斯·伯恩斯坦的诗歌,尤其是“mygodhasanattitudeproblem”进行了细读,从对诗歌的中英文的文本分析人手探讨了伯恩斯坦诗歌的反传统性,对诗歌文本的多义性、不可翻译性及其非传.统格律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分析与解读。
芬兰诗人兼翻译家利维·莱托以伯恩斯坦为例,探讨了语言诗及其影响,认为语言诗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的复兴,其诗歌虽然具有某种不可译性,但是传达了一种新的跨文化语言现实观。
查尔斯·伯恩斯坦作了题为“诗学的责任、创新的命运、批评的美学”的发言,他认为世界就是言语,但言语不能用来再现特定的世界,相反言语可以用来更新和推动世界,所以诗歌是现实也是幻觉,是没有中介的透明表达。
他还充满激情地诵读了自己的诗歌。
在小组讨论上,兰州大学脱剑鸣副教授、合肥工业 大学林玉鹏教授等发表了自己对美国语言诗的看法,帕洛夫教授与伯恩斯坦教授作了回应。
二、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及其影响“兰斯顿·休斯国际研讨会”是本次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2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和主题发言之后,下午举行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兰斯顿·休斯国际研讨会”。
罗良功教授主持了简短的兰斯顿·休斯纪念仪式,聂珍钊教授发表了演讲,指出休斯对中国情有独钟,他的上海之行就是中美文化交流的见证。
聂教授相信此次会议将是休斯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会对中国的休斯研究产生新的推动。
会议期间,美国休斯协会主席德丽塔·马丁一奥根索拉教授、罗良功教授、美国斯帕尔曼学院唐娜·阿奇芭·哈珀教授、日本大学木内徼教授等几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美国诺卡塔谷学院威廉·福斯特教授、诗人兼编辑米歇儿·兰金斯、印第安纳一普渡大学喀提斯·克里斯勒讲师、西北师范大学张生庭副教授等10余位中外学者作了发言。
三、20世纪经典诗人重评纽约州立大学克利丝丹·米勒教授对女诗人玛利安·摩尔的诗歌节奏中隐含的性政治进行了分析;浙江大学殷企平教授指出弗罗斯特诗歌与道教“出世——入世”观有相通之处;香港浸会大学斯图亚特·克里斯提副教授分析了兰多尔·贾瑞尔诗歌中的讽喻结构及其对诗歌传统的颠覆;四川外语学院董洪川教授论述了艾略特对“经典”研究的贡献;西南大学刘立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渊副教授、中南大学何佳副教授、西南师范大学郭方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宗文鸣从不同角度对艾略特的诗歌进行了重新解读;西南大学罗益民教授论述了“安廷诗歌中的莎士比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孙宏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李成坚教授、中国地质大学郭萍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于启宏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兮颖分别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生态思想、多义性及独特形式进行了剖析;大连外国语学院李文萍副教授、上海大学陈静评析了西尔维亚·普拉斯的生死观和女性观;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江南大学刘剑锋教授、上海大学庞好农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溪云:美国诗歌百年回顾与反思—删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73外语学院李怡、湖北师范学院彭江浩副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朴玉分别对艾伦·金斯伯格、理查德·赖特、华莱士·史蒂文斯以及犹太诗人查尔斯·雷兹尼克夫的诗歌进行了阐释;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北师大章燕教授对部分小组发言作了评论。
四、少数族群与诗歌主流、局内与局外、诗人与读者美国马勒加斯特学院大卫·C·摩尔副教授通过考察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与第一代非洲作家的关系探讨了休斯在非洲文学进入“世界文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美国霍华德大学道格拉斯·泰勒博士剖析了梦、种族政治与兰斯顿·休斯诗歌中超现实主义的关系;南京大学江宁康教授分析了美国诗人玛雅·安吉罗诗歌创作的美学价值;湖南大学陈盛、武汉理工大学姜文泉也对黑人女诗人马雅·安吉罗、索尼亚·桑切斯的作品进行了解析;中南大学张跃军教授分析了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鲁滨逊在英国》中的回忆与场所;《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邹建军教授、汕头大学李贵苍教授分别就“20世纪后期美华诗歌与中国民间传说”、“华裔诗人李立扬的自我诗”等论题做了发言。
五、美国现当代诗歌形式与政治马萨诸塞大学史迪文·特雷西教授论述了兰斯顿·休斯对布鲁斯音乐在美国文学中兴起所起到的作用;湖南大学黄晓燕教授从生态批评视角透视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创作;纽约州立大学马明前副教授从先锋派视觉诗人手,在理论上说明“现象形成”诗学的具体内涵;上海大学周平教授认为爱米莉·狄金森宗教审美意识中存在一种边缘性;江西师范大学王松林教授阐述了美国黑人女诗人索尼亚·桑切斯在诗歌 语言革命上的政治意图;南京师范大学傅俊教授探讨了美国“黑山派”与加拿大“迪什派”诗歌问的联系和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杜娟、上海外国语大学殷书林、清华大学孙萌分析了w·S·默温、库涅茨以及奥登的诗歌风格及形式特点;中国地质大学马特·特纳、复旦大学蒲度戎副教授、湖北大学李丹对查尔斯·沃尔森的“影射诗”、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诗集以及20世纪美国经典抒情诗进行了探讨。
六、20—21世纪的中美诗歌关系武汉大学陆耀东教授指出胡适如果没有受到美国诗歌的影响,就难以成为中国新诗的开山人;湖南师范大学蒋洪新教授认为庞德的诗歌“七湖诗章”来源于中国古诗“潇湘八景”;北京语言大学宁一中教授阐释了中国语境下英语诗歌教学CTC方法,即“比较”、“翻译”和“创造”;中山大学区镇教授分析了禅宗的“冥想”、“坐禅”和“以心传心”对加里·斯奈达诗学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姜秋霞教授结合胡适、郭沫若的诗歌,分析了诗歌创作与翻译之间的相互影响;广州大学黎志敏博士认为《神州集》的意境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但形式是庞德创造的;南京大学张子清教授阐明了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中美诗歌交流的情况;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剖析了庞德诗歌《在地铁车站》中的对偶和诗律,认为这是一首具有中国诗律特点的诗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苏晖副教授运用形象学理论分析了金斯伯格诗作中的中国观;湖南师大郑燕虹副教授、河南大学王宝童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叶蕾等解析了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晚期的诗歌、朗费罗的“生命的赞歌”以及詹姆斯·赖特的“吊床诗”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大会期间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21日晚安排了三场美国当代诗歌讲坛,分别由聂珍钊教授、罗良功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陈红博士主持。
玛乔瑞·帕洛夫作了“荧屏上的诗页与诗页上的荧屏:数码诗学及差异文本”的讲座,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查尔斯·伯恩斯坦及其夫人苏珊·碧以“诗与画”为主题,阐释了诗与画融合的理念和特点;美国后垮掉派诗人代表安·瓦尔德曼教授在讲座中把精彩的诗歌朗诵和演讲结合在~起,介174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绍了美国新诗的发展与流变以及纳若巴大学凯鲁亚克诗歌学校在其中的作用和诗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