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力学第5版(孙训方编)第八章

材料力学第5版(孙训方编)第八章


§Ⅰ-4 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 截面的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
在下面的分析中为使结果具有普遍性,坐标轴的原点O并
不要求必须是形心C。此外,坐标轴按所用教材的附录I标为x
轴和y轴。
31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Ⅰ. 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
图示任意形状的截面,其面积A以及对于坐标轴x,y的
惯性矩Ix,Iy和惯性积Ixy为已知,现在来求截面对于绕原点O
*§8-7
榫齿连接
1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 8- 1
Ⅰ. 组合变形
概 述
构件在荷载的作用下如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形式的
变形,且几种变形所对应的应力(和变形)属于同一数量级,
则构件的变形称为组合变形(combined deformation)。
烟囱(图a)有侧向 荷载(风荷,地震力)时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8-1 概述 §8-2 双对称截面梁在两个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 §8-2+ 平面弯曲的条件 §I-4 惯性矩和惯性积转轴公式· 截面的主惯性轴 和主惯性矩 §8-3 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8-4 扭转和弯曲的组合变形 §8-5 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法 §8-6 铆钉和螺栓连接的计算
外力作用时,在线性弹性且小变形情况下,可以分别按平面弯
曲计算每一弯曲情况下横截面上的应力和位移,然后叠加。
9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图示悬臂梁 x 截面上的弯矩和任意点C处的正应力为: 由于水平外力F1 由于竖直外力F2


My(x)=F1 x
Mz(x)=F2 (x-a)
弯曲正应力

dA
y (a)
z
inertia)。
29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显然当梁的横截面具有一个对称轴时,这个对称轴和它垂
直的形心轴都是形心主惯性轴,外力产生的弯矩作用在包含其
中任何一根轴的纵向面内时梁都发生平面弯曲。
下节讲述对于没有对称轴的截面确定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
的相关问题。
30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4. 该梁自由端的挠度(大小和方向)如何计算?
18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例题8-1 图示20a号工字钢悬臂梁(图a)上的均布荷载 集度为q (N/m),集中荷载为 F qa ( N) 。试求梁的许可荷载 2 集度[q]。已知:a =1 m; 20a号工字钢:Wz=237×10-6 m3,
(21.5 103 ) q
M zD 0.444q (12 ) 0.456q (12 ) ( max ) D 6 Wy Wz 31.5 10 237106 M yD
(16.02103 ) q
由于 ( max ) A ( max ) D ,可见A截面为危险截面。危险点在
故D 截面也是可能的危险面。为确定危险截面,需比较A截面
和D 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
22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z z
D1

z
MyA
y y
MzA
D2
M zA 0.642q (12 ) 0.266q (12 ) ( max ) A 6 Wy Wz 31.5 10 23710 6 M yA
发生弯压组合变形。
2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齿轮传动轴(图b)发生弯曲与扭
转组合变形(两个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
曲加扭转)。
吊车立柱(图c)受偏心压缩, 发生弯压组合变形。
3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两个平面内的弯曲(图d)由于计算构件横截面上应力及横
截面位移时,需要把两个平面弯曲的效应加以组合,故归于 组合变形。
工程实用计算法(engineering method of practical analysis)。
8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8-2 双对称截面梁在两个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
具有双对称截
面的梁,它在任何
一个纵向对称面内 弯曲时均为平面弯 曲。 故具有双对称截面的梁在两个纵向对称面内同时承受横向
33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1 1 2 利用三角函数 sin a (1 cos 2a )和 cos a (1 cos 2a ), 2 2 由上式得 Ix Iy Ix Iy I x1 cos 2a I xy sin 2a (a) 2 2 同理,根据
2
I y1 x12dA ( x cos a y sin a ) 2dA
于是有
I x1 y12 dA ( y cos a x sin a ) 2dA
A A
cos 2 a y 2 dA sin 2 a x 2 d A 2 sin a cos a xy d A
A A A
I x cos2 a I y sin 2 a I xy sin 2a
24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8-2+ 平面弯曲的条件
§8-2中讨论的是具有双对称截面的梁在两个相互垂直的 纵向对称面内同时发生弯曲的情况,其实质就是两个相互垂直 的纵向面内平面弯曲的组合。
x
25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梁的横截面只有一个对称轴(图a) 而荷载作用在与对称轴垂直的方向,或者横截面根本就没有对
)
)
20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2. 作梁的计算简图(图b),并分别作水平弯曲和竖直弯曲
的弯矩图—My 图和Mz 图(图c ,d)。
21
3. 确定此梁的危险截面。
A截面上My最大,MyA=0.642 qa2,该截面上Mz虽不是最大,但
因工字钢Wy<<Wz ,故A截面是可能的危险截面。 D 截面上Mz 最大: MzD=0.456 qa2 , 且 MyD= 0.444 qa2,
旋转a 角(以逆时针为正)后的坐标轴x1y1的惯性矩 I x1, I y1和 惯性积 I x y。
1 1
32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由图可见,截面上任一微面积dA在x,y和x1,y1两个坐标系中坐标 的关系为
x1 OC OE BD x cosa y sin a y1 AC AD EB y cosa x sin a
c
dA
-
y
z
z +
dA
y (a)
(b)
27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由此可知,如果梁发生平面弯曲而z轴为中性轴,则必须满足

A
A
yz d A 0
换句话说,如果梁上的荷载所产生的弯矩作用在包含满 足 yz d A 0的y轴的那个纵向面内,则与之垂直的形心轴z就 是中性轴,梁发生平面弯曲。 反之如果荷载产生的 弯矩作用在包含z轴的纵向 面内,亦发生平面弯曲。
Wy=31.5×10-6 m3;钢的许用弯曲正应力[ ]=160 MPa。
x
19
x
解: 1. 将集中荷载F 沿梁的横截面的两个对称轴分解为
qa cos 40 o 0.383qa ( 2 qa o qa ( Fz F sin 40 sin 40 o 0.321 2 Fy F cos 40 o
称轴(图b),那么还会发生平面弯曲吗?荷载沿什么方向的
形心轴时才会发生平面弯曲呢?这就要分析梁发生平面弯曲的 条件。
26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横截面如图a所示无对称轴的梁,如果横截面绕形心轴z转
动发生平面弯曲,则根据平面假设,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在与z My 轴垂直的y轴方向按线性规律变化(图b),即 ; Iz 而这些正应力不应构成对y轴的力矩,故应有 z d A 0, A My M 亦即应有 A I z z d A 0,即 I z A yz d A 0
处弯曲正应力为零。
13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故有中性轴的方程:
My Iy
Mz z0 y0 0 Iz
中性轴与y轴的夹角q(图a)为
z0 M z I y I y tanq tan y0 M y I z I z
2 其中 角为合成弯矩 M M y M z2
与y的夹角。
My Iy
z

Mz y Iz
10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这里弯矩的正负号系根据图b所示,由右手螺旋法则按它们的 矢量其指向是否与y轴和z轴的指向一致来确定的。在F1和F2共
同作用下x 截面上C 点处的正应力为
''
My Iy
Mz z y Iz
11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A截面上的外棱角D1和D2处。
23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4. 求许可荷载集度[q]。 根据强度条件 (
max A
) [ ],有
(21.5×10-3)q ≤160×106 Pa 从而得 于是有
160106 3 q 7 . 44 10 N/m 3 21.5 10
[q]=7.44×103 N/m =7.44 kN/m
15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确定中性轴的方向后,作平行于
中性轴的两直线,分别与横截面的周
边相切,这两个切点(图a中的点D1, D2)就是该截面上拉应力和压应力为 最大的点。从而可分别计算水平和竖 直平面内弯曲时这两点的应力,然后
叠加。
16
对于如图c所示横截面具有
外棱角的梁,求任何横截面上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