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 第三节 第二框 第三框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 第三节 第二框 第三框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三节第二框第三框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三节: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第二框: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第三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二. 重点、难点:1. 重点: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

第一,从学习哲学的目的来说,理论掌握得如何,只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释与解决去衡量。

如果只会背概念和原理,却不能说明实际生活的重大问题,那就是学习的失败。

第二,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是有益的。

第三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第一,认清这一问题的内容可以带动哲学基本问题的学习。

第二,懂得这一问题是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2. 难点:第二框: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第一,难在认识问题不易解决。

学生往往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的好坏与是否了解国情是没有关系的,况且学习又十分紧张,哪有时间去接触社会,了解国情。

第二,难在行动不易落实。

第三框:1.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第二框:1. 理解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2. 理解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同党的基本路线之间关系。

3. 能运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观点,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

第三框: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所在。

联系前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有进一步了解。

(二)学习提纲第三节: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1. 中国最大的实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3. 青年学生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1)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就必须学习历史,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

(2)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的重要意义。

(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4. 青年学生应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五)问题解析1.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国情的重大意义。

(1)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3. 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国情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立论根据。

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4. 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的意义。

(1)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2)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5.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7. 哲学中的基本派别是什么?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8.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它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六)P43 第一课理解测试题参考答案1. 想想:(1)回忆是一种意识现象。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刺激越强,在头脑中留下的记忆就越深。

特别值得回忆的事情,同当时的主观接受状态也有关系。

这可能是兴趣,也可能是利益的关注点,也可能是某种好奇心所使……。

(2)意识不仅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对人自身具有调节作用。

错误的意识有害于人的成长,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人的成长。

所谓“德润身”,就是指正确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

我们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多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

2. 议议:(1)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对人的行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地对待生活,从事有益的活动,并取得成功。

错误的思想意识则相反。

某些演员叩拜神像,是唯心主义意识在作怪。

演出活动的成功决不会是神的意志所决定的。

对这种现象必须持批评态度。

(2)自然界事物的状况、属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的意识具有反作用,关于自然界的正确意识可以帮助人们去正确影响自然。

但是,“人工影响天气”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行动,需要一系列物质条件。

如果认为只要有了对天气实际的正确意识,就能够影响天气,那是不对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不能脱离物质的决定作用。

对“天随人意”的解释,只要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可,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3. 分析:(1)提出奋斗目标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有目标的生活与没有目标的生活,是大不一样的。

这是意识对人自身的调节作用。

怎样来确定目标,那就要从实际出发。

所谓从实际出发,一是客观环境的实际,二是自身状况的实际。

目标越是符合实际,就越能成功。

这就是“目标切近者成”。

从主观出发,其目标必然是盲目的,就不可能把事情办成。

这就是“目标虚幻者败”。

(2)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客观地看问题,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夸大不缩小。

对人之外的事物应当这样来认识,对自己也应如此。

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同正确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样,都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表明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

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知),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需要很大勇气。

所以,这些是有智慧的表现。

年轻人更要注意这点,以求新的进步。

4. 评论:(1)从实际出发不是被动地“适应”实际,而是主动地分析实际,甚至是改变原有的实际状况。

“多数人不穿鞋”是实际,但这个实际不是不可改变的。

推销员甲缺少辩证的思想,缺少分析,并不是真正的从实际出发。

“预测”到鞋子有销路,恰恰是根据实际做出的“超前”反映。

但又不能随意制造鞋子,而是根据“脚形的特点”进行生产。

这些都是从实际出发的表现。

可见,从实际出发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人的意识都是正确的,也不等于说人人的正确意识必须是一样的。

由于事物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各人的主观状态也不同,因而,即使是对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也不会一样。

这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

“仁者”“智者”都是对的,但他们所反映的事物的侧面属性有所不同。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一是,要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他们的意见有正确之处,就应吸取。

二是,我们要善于做到从多个角度正确地反映事物,以提高认识水平。

5. 说明:(1)上榜的为什么能考大学,那是自己努力以及许多客观因素起作用的结果;落榜的为什么没有考上学,那是自己的基础,努力程度以及其他客观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所有的结果,都不是神的意志的使然。

无论是上榜者的叩拜,还是落榜者的咒骂,实际都是把是否能考大学的原因归之于神灵。

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一种表现。

(2)第一次活动搞得好,是因为班干部坚持了从实际出发,既从社区的实际出发,又从本班的实际出发,共同做出了合理的劳动安排。

第二次活动没有搞好,是因为班干部犯了经验主义错误,面对新的社区不作调查研究,硬套过去的经验。

可见,办事情的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

6. 试试:(1)第一,材料要真实,尽可能具有典型意义;第二,要既唯物又辩证地进行分析;第三,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2)“器”和“道”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天下惟器”,并不是否认天下还有“道”,而是肯定“器”是本原。

【典型例题】[例1] 单项选择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不同哲学派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

科学的世界观认为()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参考答案:C解析:A、D两项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与题干的要求不符合;B项虽然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但忽略了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物质。

正确选项是C项。

[例2] 问答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1)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有什么重大意义?(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哲学依据是什么?答案要点:(1)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②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要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模拟试题】一.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6分,共60分)从古至今,哲学派别虽然五花八门,但归根到底都可以归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据此回答1—3题。

1.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A. 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B.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C. 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 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 “存在即被感知”B. “物是观念的集合”C. 神灵创造了世界,决定着自然的变化D.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3. 要坚持唯物主义,必须做到()①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②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③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4.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唯物主义哲学C. 哲学D. 被实践证明的科学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 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C.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D.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A. 世界观和人生观B.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论和辩证法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 对世界可知与不可知的不同回答B. 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C. 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D. 对是否坚持社会实践的不同回答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水平来说,我们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现在,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综合国力达到可观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