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主要指标及解读
淋巴细胞
病理性变化 增多:①某些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②淋巴细胞白血 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 ③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障 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 相对增多。 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长期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陷症等。
红细胞平均值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fl)
MCH (pg)
MCHC (g/L)
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0~360
急性失血、急性溶血、 造血功能低下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缺乏叶酸、维生素 320~360 B12引起的巨幼细胞
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0~360 尿毒症、慢性炎症
➢ 是骨吸收的主要 功能细胞,在骨 发育、生长、修 复、重建中具有 重要的作用
➢ 仅有微弱的吞噬能力, 但其抗原呈递能力远 强于巨噬细胞,是机
➢ 体积增大,溶酶体、线粒体数 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 量增多,吞噬能力比中性粒细 始动者 胞强,但起效相对较慢
➢ 释放多种细胞因子(集落刺激 因子、白介素、干扰素、肿瘤 坏死因子)
单核细胞
生理性增多: 幼年时单核细胞可高达15%,较成年 稍多
病理性增多: ①某些感染性疾病 ②血液病(单核 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 瘤等)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病理性减少: 一般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
成年人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为机体的主要的免疫活性细 胞。淋巴细胞由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组成, 主要参与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色素主要随胆汁排泄,与肝胆疾病密切相关。 ➢ 大部分Hb降低者伴有RBC减少,为贫血的重要指征
人群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血红蛋白(g/L) 120~160 110~150 170~200
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压积, 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 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 值。男性0.40~0.50;女性0.37~ 0.48。
义,只有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白细胞
2、病理性变化
➢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失血、手术创伤后、 严重烧伤、尿毒症、血液病、中毒等
➢ 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自身免疫 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X线照射
➢ 长期服用氯霉素、磺胺类药物,肿瘤化疗药物,抗甲状腺药物、解 热镇痛药、抗结核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
2、减少: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 病等;②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 进;③血小板消耗过多:DIC;④遗传性血小板减少 ⑤服用某些药物: 如抗菌药物氯霉素、链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药, 抗凝药物肝素、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肿瘤化疗药,抗癫 痫药物等。
白细胞
1、生理性变化
➢ 日间变化: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 年龄:幼龄白细胞数高 ➢ 妊娠:妊娠末期、分娩期、月经期、白细胞总数增加 ➢ 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情绪激动、剧烈
运动、恐惧、冷水浴后,白细胞总数可显著增高 ➢ 白细胞生理性波动很大,白细胞波动小于30%,在临床常无诊断意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
01
和肥大细胞在Ⅰ型 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吸血 虫、蛔虫、钩虫) 的免疫反应,颗粒 02 内容物杀灭蠕虫等
可释放多种促炎症介 质,碱性蛋白对支气 03 管上皮有毒性作用, 是哮踹发生发展中主 要组织损伤效应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 慢性溶血性贫血、变态反应、甲 状腺功能减退等;减少:没有临 床意义
血常规主要指标及其解读
血液细胞
血常规报告单
白细胞
(11项)
红细胞
(8项)
血小板
(5项)
红细胞(RBC)
➢ 红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99% ➢ 正常情况下成熟红细胞的寿命平均约为120天 ➢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使血液呈红色
人群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红细胞 (1012个/L)
4.0~5.5
淋巴细胞
浆细胞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由骨髓、淋巴 结和其他淋巴组织性中心发育成 熟,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 15%~30%。B淋巴细胞寿命短, 一般为3~5天,B细胞发育而来 的浆细胞可产生免疫球蛋白 (Ig),参与体液免疫。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在胸腺、脾、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依赖胸 腺素发育成熟,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50%~70%,寿 命较长,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参与细胞免疫。
白细胞
淋巴细胞(20-40%)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 免疫;T淋巴细胞参
与细胞免疫
单核细胞(3-8%)
吞噬清除、诱导免疫反 应、白细胞生成调节、
抗肿瘤活性
嗜酸性粒细胞(0.5-5%) 吞噬作用,消除过敏原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50-70%) 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
嗜碱性粒细胞(0-1%) 通过颗粒释放致敏,肝 素抗凝
➢ 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等 ➢ 急性大出血:常见于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等 ➢ 急性中毒:常见于化学药物和生物毒素中毒时,如安眠药、有机磷
中毒、昆虫及蛇毒素等;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 毒症等 ➢ 恶性肿瘤:如某些肝癌、胃癌等
中性粒细胞
3、病理性减少 ( 小 于 1.5*109个/L)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 血水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 引起荨麻疹、哮喘等
抗凝血作用,使吞噬细胞 达到抗原入侵部位
嗜酸性粒细胞 趋化因子A
吸引嗜酸性粒细胞以限制 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 中的作用
单核细胞
➢ 占白细胞总数3%~8%,它 与组织中巨噬细胞构成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而在机体内 发挥防御功能。
中性粒细胞
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 一半随血液循环,称为循 环池,通常白细胞计数即 反映这部分数量;另一半 则滚动在小血管的内皮细 胞上,称为边缘池。这两 部分细胞可以相互交换, 保持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
2、病理性增高(大于7*109个/L)
➢ 急性感染或炎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常见疾病有中耳炎、脓肿、疖痈、阑尾炎、 肺炎、扁桃体炎等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80
﹤27 ﹤320
慢性失血性贫血、缺 铁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正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A 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地中海性贫血 B 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C MCV正常、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 D 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 E MCV增大、RDW正常,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F MCV增大、RDW增大,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血常规常见危急值
危急值: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 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能给予 有效的干预措施,即可能挽救 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 严重后果,失去抢救机会。
血红蛋白(HGB)
小于50g/L或大于180g/L
白细胞(WBC)
小于3.0×109/L或 大于28.0× 109/L
中性粒细胞(NE)
小于1.0× 109/L
➢ 感染性疾病:某些细菌和病毒 引起的感染
➢ 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 病等;
➢ 慢性理化损伤:如长期接触放 射线和应用某些化学药物。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 中性粒细胞缺乏:外周血中 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NC)<0.5×109/L或预计48 h后ANC<0.5×109/L,严重 中性粒细胞缺乏: ANC<0.1×109/L
血 小 板 ( P LT )
小于50×109/L
谢 谢 大 家! 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血小板计数
正常人血小板数量为(100-300) X109/L。随时间和生理 状态变化,如一天之内可增减6%-10%。血小板具有黏附、 释放、聚集、收缩、吸附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计数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①骨髓增生综合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等;②急性反应: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③其它:脾切除 术后。
➢ 发热:口腔温度单次测定 ≥38.3℃(腋温≥38.0℃)或 ≥38.0℃(腋温≥37.7℃)持续 超过1 h。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含有过氧化物酶和主要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 胞阳离子蛋白等带大量正电荷的蛋白质而呈嗜酸性。其主要存在于组织中 ,约为血液中的100倍。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具有明显昼夜周期波 动性,清晨时减少,午夜时增多,两者相差可大于40%,这种波动可能和 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的昼夜波动有关。
主要用于RBC平均指数的计算; 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 程度,了解疾病治疗中体液平衡情 况。
红细胞平均值
➢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的大小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单个红细胞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3.5~5.0
6.0~7.0
红细胞(RBC)
➢ 生理性:剧烈体力劳动、高原人、 新生儿、精神因素
➢ 病理性:血浆水分丢失、心肺和 血管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生理性: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 减退、妊娠后期血容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