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残疾儿童的实用康复训练方法家庭康复是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如果一种能力由孩子的天然老师——家长来训练,那么这种能力最容易经常化并且保持下去。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家长以及家庭成员的正确认识和辛勤付出。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智力残疾儿童实用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

**家里有了一个智力残疾儿童,大多数人会认为其父母是悲惨的失败者。

其实问题也可以不这么看,所有的孩子都不只属于父母,他们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的。

对智残儿童的养育就算是父母为社会承担了一份更重的责任。

一、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一)趣味性原则要充分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三)生活化原则日常生活中的训练他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种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个别化原则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家长要与专业康复人员加强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五)融合的原则强调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六)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七)发挥潜能的原则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通身上潜在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的潜能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一般流程康复训练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确定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订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效果评估与总结。

三、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言语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四、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重要的是及时给予强化和适当提示,使孩子建立信心。

(一)智力残疾儿童运动能力训练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差些,因此就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改善其运动能力,为其智力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盏、系扣子、穿珠子、折纸等。

1.翻身包括由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由侧卧位翻到俯卧位、由俯卧位翻到仰卧位三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垫子、训练床。

具体方法如下:(1)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右)侧,用一只手经孩子的腿下穿过两腿之间,手掌搭在孩子的左(右)腿膝关节上部,用另一只手托在肩关节下面,两手同时用力,使孩子翻过身去从侧卧位到俯卧位;再用相同的方法使其到仰卧位。

(2)训练者在孩子头部的前方,两手掌放在其两颊,使孩子的头从仰卧向侧方轻轻转动(根据具体情况做),随着头部的转动,孩子的身体也随之转动。

(3)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侧,辅助他将右腿搭过左腿,用言语诱导孩子完成动作,同时在其臀部给予辅助力。

辅助力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让孩子主动做。

(4)动作方法同(3),只是最后不给予辅助力。

(5)观察孩子独立翻身,再根据孩子完成的情况,给予指导。

2.坐包括靠辅助和小靠辅助端坐位和长坐位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垫子、墙。

训练长坐位具体方法如下:(1)孩子背靠墙或其他物体,双膝伸展,髋关节屈曲(90°~100°)完成长坐位。

(2)孩子不用背靠物体做长坐位,在辅助下保持平衡。

(3)孩子在没有任何辅助下,完成长坐位并保持平衡。

3.爬包括能用双手、双膝支撑身体和能手膝并用四肢爬和俯爬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垫子、护膝。

具体方法如下:(1)孩子在语言提示下,模仿训练者正在做的爬行动作。

(2)孩子在辅助下做爬行动作:①在孩子前后分别有一名训练者,一个辅助上肢动作,一个辅助下肢动作。

②训练者站在孩子身旁,用手抓住孩子的腰部衣服,使其四肢着地,然后带动其向前爬行。

4.站包括扶物站立、独立站立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墙、床、椅子、双杠。

具体方法如下:(1)训练者扶着孩子站立(手拉手,扶躯干)。

(2)孩子扶着物体(床、墙、桌子等)自己站立。

(3)孩子独立站立,不借助于任何帮助。

5.步行包括维持支撑期、维持摆动期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双杠。

具体方法如下:(1)两人辅助:一人拉住孩子的双臂保持其平衡,另一人蹲下提推其小腿,迫使孩子向前迈步。

(2)一人辅助:训练者站在孩子身后,两手扶住其两侧手臂,然后用下肢迫使孩子向前迈步。

(3)训练者示范走的动作或口头提示,让孩子模仿。

6.上下台阶包括上台阶与下台阶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楼梯、牵引物(绳、棍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训练者站在孩子身后,两手扶其双臂,用膝盖顶住孩子的胭窝上部,迫使其抬腿。

(2)训练者用手或横棍拉住孩子,同时用语言配合,拉着孩子上下台阶。

(3)用语言提示使孩子上下台阶。

7.跑包括在辅助下跑、独立跑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跑步机、平整的地面。

具体方法如下:(1)两名训练者每人握住孩子的一只胳膊,架(拉)着孩子跑。

(2)训练者站在孩子左侧,用右手拇指掐在孩子的衣领里,另外四指伸直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可防止孩子跌倒。

(3)训练者示范并口头提示。

让孩子自己跑。

8.伸手取物包括有意识地伸手、五指抓握物体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食品、玩具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训练者用孩子最喜欢的物品吸引其注意力,使孩子有伸手去取的愿望。

(2)让孩子张开五指抓到物体并取回来,及时给予强化。

9.捏取包括两指张开、捏住物品、取回物品三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细小的物品。

具体方法如下:(1)训练者辅助孩子利用食指、中指与大拇指捏取细小物品。

(2)训练者示范或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捏取物品。

10.拧瓶盖包括握住瓶盖、腕部旋转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带盖的饮料、带螺丝扣的器皿。

具体方法如下:(1)训练者握着孩子的手反复做拧盖的动作。

(2)训练者示范或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拧盖,直至独立完成。

11.系扣子包括看准扣眼儿、两手配合扣好扣子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带扣的上衣、扣扣子练习器。

具体方法如下:(1)训练者协助,扣子要和扣眼相应对准,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相互配合扣好扣子。

(2)从大扣到小扣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练习,逐渐熟练。

l2.穿珠子包括一手拿珠一手拿线、把线穿过珠子、双手配合摞珠三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珠子。

具体方法如下:(1)一手拿珠,一手拿线,把线从珠子的孔中穿出。

(2)抓住线头把珠子摞下。

13.折纸包括把纸抚平、将纸对折、沿直线抹平纸三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纸。

具体方法如下:(1)拿起纸,平放在桌上,把纸抚平,一手将纸折起,另一手辅助将纸边对齐。

(2)用手将纸抹平。

(二)智力残疾儿童感知能力训练智力残疾儿童感知能力训练即感官知觉的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等内容,每项内容还包括灵敏度、注意广度、协调能力和分辨能力几个方面。

1.智力残疾儿童注视物体包括注视-固定物体、向不同方位集中视力(上、下、左、右)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小食品或孩子很喜欢的玩具物品、容器。

具体方法如下:(1)训练者把几种小食品放在干净的桌上,然后坐在孩子身边提示他:“去拿饼干。

”拿正确后给孩子吃;如不正确,先示范一遍;如果还不正确,再带着他做一遍。

(2)让孩子注意训练者手中的食品,然后用容器盖住,让孩子自己找出吃掉。

(3)把几样物品分别放在房间里易于见到的地方,以便让孩子看到,然后让孩子坐在一个固定位置上,要求孩子指出物品的位置。

(4)让孩子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找到并捡到容器中。

2.追视移动的物体包括追视无规律移动的物体、追视有规律移动的物体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皮球、气球、吹泡泡用具、手电筒。

具体方法如下:(1)训练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地板上。

将皮球滚向孩子并让他接住,渐渐地变换球的方向,让孩子必须注意看才能接住。

(2)训练者将泡泡吹到空中,让孩子用手将其碰破。

(3)训练者和孩子一起把气球拍上去,等它掉下来再拍上去。

(4)在一间较暗的房间,训练者和孩子坐在一起,把手电筒打开,让孩子追视光线所到的地方,电筒光的运动要有规律。

3.智力残疾儿童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包括寻找声音的来源、理解声音的作用并了解即将发生的事情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玩具牛、狗、猫、铃、哨、电话、铃声、哨声、音乐以及生活中各种声音。

具体方法如下:(1)训练者把玩具牛放在桌子上,发出“哞”的声音,然后让孩子把玩具牛收起来,当其明白之后,再教孩子认识其他两种动物的发声。

(2)当孩予做活动时,训练者在孩子的身后摇铃、吹哨或使电话发声让孩子停止活动,并寻找声源。

(3)多次训练孩子,使孩子认识到,某一声音之后,接下来总是一个特定的行动。

如:铃声之后大家排队外出;哨声之后大家解散休息等。

(4)教孩子听到一个声音后就做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听到敲门声就去打开门;听到电话铃声就去接电话。

4.味觉分辨包括分辨各种常见味道而让孩子的味觉与词语建立联系、通过辨别味道而让孩子来分辨物品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甜、酸、苦、辣等味道单一的食品,冷热不同的食品。

具体方法如下:(1)让孩子尝一口糖,告诉他:“这是甜的。

"让孩子尝一口乱点,告诉他:“这是甜的。

”让孩子尝一口山楂,告诉他:“这是酸的,不是甜的。

”再将各种食品分别让孩子尝一口,问:“这是甜的吗?”将以上三种东西摆在桌上,让孩子判断哪个是甜的。

(2)训练者吃一口冰激淋,做出夸张表情:“好凉!”让孩子也吃一口,体验凉的感觉。

(3)训练者桌上放着糖、醋、辣酱等食品,让孩子通过品尝说出哪个足甜的,哪个是酸的,哪个是辣的。

(4)蒙上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说出吃到的东西是什么。

5.分辨气味包括分辨各种常见气味并建立气味的概念、表达闻到的气味两个目标。

训练器具是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相联系的物品。

具体方法如下:(1)家里炒菜时,大人做出夸张的动作:“妈妈炒的菜真香!”让孩子模仿。

(2)拿来有香味的水果或食品,训练者说:“真香!”让孩子模仿。

(3)上厕所时训练者说:“真臭!”让孩子模仿。

(4)训练者深深地吸气,表示闻到的气味特别“香”。

(5)训练者用手在鼻前摆动,表示闻到的气味特别“臭”。

6.智力残疾儿童触觉分辨包括分辨各种感觉(冷暖、凉热、粗细、糙滑、软硬、湿干……)、分类物品的质地两个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