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已形成了“天道不可违”的潜意识思维模式,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正值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急剧动荡时期。

这种过渡,是通过无数兼并战争得以实现的。

频繁爆发的战争荼毒生灵、危害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也使《老子》一书打上了鲜明的反战印记。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反战思想最集中突出地体现在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六十八章和第六十九章中。

在老子看来,无论怎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总是巨大的灾祸与无比的苦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置身于春秋末叶的老子不仅亲历了东周王朝的衰微,而且也深味了当时天下混战的残酷。

从而,他高扬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旗帜,以无比悲悯的情怀严正指出战争的罪恶。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大意说,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用的。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发现,战争不仅往往体现为“其事好还”,
即争战很会陷入循环复报之怪圈,而且更会造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恶果。

就是说,凡是军队开到的地方,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以后,灾祸苦难则随处可见。

因此,老子强烈地呼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老子》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兵者凶器”的战争观。

老子认为,“兵”对于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但它应当是一个国家用来自卫而不是用来侵略的武装力量。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远。

”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要有精兵良将,但不用来威胁或侵略别国,这才是真正的保卫自已的实力,是保证国家安全的唯一方法。

早期道家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充分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进而在一般的意义上对战争持反对态度,这在《老子》一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老子》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与其清静无为的政治立场是相一致的。

第二方面是守柔贵雌、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在矛盾的统一体中,柔弱虚静的一方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刚强动躁的一方,因而主张贵柔守雌,以退为进。

这一“柔弱胜刚强”的刚柔论思想体系客观上为弱小的新生的力量战强大而腐朽之敌提供
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传统战略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柔克刚。

不主动出击,以逸待劳,在保全实力的原则下方可动武,做到“以无事取天下”。

应用此策,能够避免战争,是老子理想的胜利,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捷”。

另一方面是以“奇”用兵,以“正”治国的战略方针。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正”这个字,“正”就是自然法则,是人为行为要符合自然法则的意思。

老子所说的“正”对统治者来讲,就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一句话,就是“无为而治”。

除此,拥有一支让敌人捉摸不透的、具有强大震慑力的军队,是令敌国胆寒而不敢轻举妄动的“国之利器”,是保卫国家的法宝。

这就是老子“正道”之下的“奇”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清净之道治国,以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

”这不仅是治国用兵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

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

《老子》中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谋略可以用“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谦下不争,守柔曰强”和“轻敌必败,哀兵必胜”来加以概括。

而这些思想都与《老子》中对“道”的论述和“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有从《老子》的特定语境和基本情怀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老子》言兵之用意和谋略思想的精神实质。

《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可分为“倡和反战”的战争伦理观、“以
道御兵”的战略伦理观和“无为不争”的将帅伦理观三个层次。

《老子》主张“以慈克敌”,特别看重“三宝”之一的“慈”的战略价值。

“慈,故能勇。

”仁慈之心能够在危难关头激发人们的勇气;“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基于正义感的“慈勇”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以慈为战,就能战无不胜。

用慈爱之心进行自卫战争,是符合天道的,即所谓“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实际上,《老子》通过特殊的范畴和表达,肯定了自卫防御的正义战争的道德价值。

同时,出于将帅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老子》对将帅修养也有深刻论述。

“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具体来说,“无为”、“守柔”、“不争”是《老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大国者下流”的军事外交思想、“不以兵强天下”的和平主张和“以丧礼处之”的军事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军事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总的来说,“倡和反战”是老子在战争伦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崇尚“和平”是老子的衷心向往。

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老子提倡相互间用一种“下”亦即“谦和”的态度进行交往。

“春秋无义战”,或许《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老子》基于人道主义而阐明的战争伦理与将帅道德无疑具有恒久的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老子》提出将帅应该具有“恶杀”的职业操守,虽然战争免不了伤亡,但“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丧礼处之”等“处哀”的将帅操守,用以解决政治和人性的矛盾冲突,固然有其局限性,却仍不乏积极的作用。

总之,《老子》的论兵之道、用兵之略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其军事哲学思想的独到性、开创性,为中国历代的军事家所称道、引申和运用,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军事思想,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有其现代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