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一、近现代各个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16~18世纪中期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18世纪末期~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一战后~二战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崩溃二战后~20世纪末两大阵营的冷战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二、国际关系领域主要矛盾的演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英美矛盾20世纪30年代~1945年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的矛盾1945年~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20世纪60年代以来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三、世界格局的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以后逐步建立起来,实行于欧洲、中东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实质上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对世界霸权的重新瓜分。
雅尔塔体系——二战以后,因世界大国对世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而形成,基本特征是以苏联、美国为核心的东西方对峙。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成为世界格局变化的基本趋势。
四、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1921年成立,是在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1943年解散。
联合国:1945年成立,初期受美国操纵,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1960年成立,是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的专门的经济组织,以石油为武器,对抗发达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1964年成立,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组织,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欧盟: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国家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而成立的国际组织。
1993年成立欧洲联盟。
五、重大的国际会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1919~1922年间召开,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的关系,后者调整了它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共同构建了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慕尼黑会议——1938年召开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公然宰割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雅尔塔会议——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的国际会议,安排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确立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日内瓦会议——1954年召开,主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问题。
新中国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
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自行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思想,会议形成的“万隆精神”影响很大。
六、主要国家的重要对外政策英国的“大陆政策”——英国不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结盟,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所谓“光荣孤立”。
美国的政策:①门户开放——1899年提出,主要适用于列强在中国抢占的势力范围。
②中立政策——20世纪30年代针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行径而推行,具有绥靖政策的性质。
③杜鲁门主义——1947年杜鲁门总统提出,表明美国以维护安全为借口向全世界扩张势力,它是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战略的宣言书,马歇尔计划是对它的一次具体运用。
④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上台后所奉行,即美国在亚洲采取防御状态,集中全力与苏联在欧洲展开争夺,是对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
⑤里根主义——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所奉行,立足于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以争夺第三世界,以高技术军备竞赛从经济上拖垮苏联,基本特征是对苏联重新强硬。
日本的“大陆政策”——明治年间确立下来,以“征韩侵华”为核心,逐步由日本列岛向亚洲大陆发展势力。
后来的“田中奏折”“国策基准”“大东亚共荣圈”等都是其发展和实施。
七、重要的国际同盟关系反法同盟——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组成的对付法国的联盟。
既有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意图,也有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用意。
英日同盟——1902年组成,英国利用日本阻挡俄国,日本依靠英国支持在远东扩张。
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被拆散。
三国同盟——19世纪末由德、奥、意组成的帝国主义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
三国协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俄、英组成的帝国主义集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方,在战后对世界进行了重新分割。
轴心国同盟——20世纪30-40年代由德、日、意组成的法西斯侵略集团,自称是“改造世界的轴心”,故名。
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由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组成,是后来成立联合国的基础。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大西洋两岸的欧美诸国组成的军事政治集团,是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重要举措。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同盟,后来成为苏联与美国进行争霸活动的重要工具,1991年解散。
八、重要的国际战争法国与反法同盟的战争——从1792年法国对普奥宣战开始,到拿破仑帝国覆灭为止,既有革命与反革命之争,也有欧洲霸权之争。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间英法与俄国之间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局部性国际战争。
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战争,不仅引发了两国国内的政治变化,导致两国关系的重大变化,而且改变了欧洲局势。
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挑起的从西班牙手中夺取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
日俄战争———1904~1905年间日本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间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海湾战争——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的战争。
九、绥靖政策问题绥靖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伴随法西斯国家扩军备战、侵略扩张活动而出现的一种帝国主义政策,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及其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也是牺牲小国保全自己的阴谋手段,是避战求和的害怕心理的反映。
绥靖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祸水东引,挑动德国去进攻苏联,以达到反苏反共的目的。
它与希特勒的战争政策形式虽然不同,但目的一样,即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绥靖政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国际联盟实行的“不干涉”政策,有美国制定的《中立法》所反映的“中立”政策,有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阴谋”,也有宣而不战的“奇怪战争”。
他们都反映着一个共同的实质:以对国际极右势力的让步和对弱小国家的损害来保护自己的根本利益。
绥靖政策的推行使得法西斯国家实力增强,将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大战,它留给后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十、如何认识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二战”后的两极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苏两国的军事力量来支撑的。
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和为争霸世界而进行的争斗及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也不断地加剧着世界的紧张局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这些不安定因素显然都不存在了,世界形势总体上走向缓和。
并且,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
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失去强大力量的制衡,会日益暴露出其霸权主义本性。
其次,在两极格局下被压抑的地区性军事强国的侵略扩张的欲望会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也会暴露和激化,并且此起彼伏,使世界动荡不安,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都说明了这一点。
十一、欧洲的战争与和平自从步入近代以来,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
其中,反法同盟各国与拿破仑帝国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波及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说“近代欧洲是从战争的铁砧上敲打出来的”一点也不过分。
这些战争大多数是为了争夺欧洲或者世界霸权而引发的,这种争夺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次次战争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战争无情地摧毁了欧洲的整体优势,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也逐渐离欧洲而去。
这种结果深刻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战争教育了人民。
欧洲政治家开始寻找避免战争、保护和平的有效途径,建立统一的欧洲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基于各国至今日益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欧洲主要国家先是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继而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由经济部门的统一进而实现整个经济活动的统一。
在经济联盟基础上,欧洲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3年建立“欧洲联盟”,后来又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
可以说,欧洲的统一是欧洲实现永久和平的保证,它是欧洲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促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十二、联合国的组织和工作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1942年,中、苏、美、英等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主张战后建立“普遍安全制度”,奠定了建立联合国的基础。
1943年,中、苏、美、英在莫斯科签署《普遍安全宣言》,正式提出建立一个普遍的国际组织的设想。
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重申了建立联合国的计划,并确立了“大国一致”的原则,1945年4~10月,中、苏、美、英等50个国家在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制订《联合国宪章》。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每年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
联合国也是当今世界最具全球性的国际组织。
最初,联合国设立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6个机构。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现任秘书长是韩国人潘基文。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国际合作。
在成立初期,它的主要任务致力于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安排,帮助医治战争创伤,并支持和推动非殖民化进程。
但随着冷战的开始,美苏的对抗使联合国逐渐处于瘫痪状态,不仅原定的主要任务难以完成,而且自身也成了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舞台。
尤其在美国的操纵之下曾经做过违反宪章和各国人民意愿的不光彩的事情,如联合国的旗帜被利用于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的合法权益长期被剥夺。
后来因美苏争吵不休,在安理会频繁使用否决权而使一些重大的问题无法解决。
60-70年代以来,大批民族国家独立并先后加入联合国,这对于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会员国的共同努力下,在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指引下,在冷战结束后摆脱了美苏对峙的困扰,联合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起着多方面的重大作用。
首先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结束两伊战争、实现安哥拉的停火和纳米比亚的独立、谴责和制裁伊拉克侵略科威特、解决波黑地区的战乱等。